近来,北京的共有产权房接连传来好消息,颇受市场关注。自今年8月北京共有产权房制度确立以来,首批均价22000元/平的共有产权房已经完成了摇号和审核。日前,北京住建委表示,未来5年内北京将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房,并且,所有共有产权住房落户、入学和普通商品住房政策一致。
在北京快马加鞭推进共有产权房的同时,上海也不甘落后,目前上海已推出9.2万套共有产权房,未来还将新增8万套。
在权益能够保障的前提下,还能享受低价格,共有产权房一时成为刚需的福音,炒房的噩梦,让不能承受高房价的无房族们离买房梦更近了一大步。
共有产权房是什么?
共有产权房是政府让渡部分土地出让收益,以较低价格配售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家庭,这类房子的房屋产权由政府和购房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持有。
北京和上海共有产权房的异同
共有产权房自2007年首次在江苏淮安试点后,又陆续在其他城市进行了推广,其中就包括北京和上海。不过,北京和上海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试点模式也各不相同。
北京版“共有产权房”主要面向刚需人群,商品属性居多,对外地人开放不少于30%的房源,并且收紧了产权性质,以“封闭管理、循环使用”为原则,明确共有产权住房的“共有产权”性质不能变更,满足更多无房家庭的住房刚需。
而上海版“共有产权房”更多的是保障性质,主要面向上海户籍的住房困难人群,购房人在取得房地产权证满5年后,可向政府赎回产权,住房性质可转变为“商品房”。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针对单身人士的申请条件比北京开放,小伙子满28岁,小姑娘满25岁就能申请共有产权房,绝对是单身狗的福音。
上海共有产权住房迈入新阶段
从2010年推出首批共有产权房以来的7年时间里,上海先后推出6批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连续5次放宽申请标准,共有产权房的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健全。
目前,上海已初步构建并基本形成了共有产权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底,上海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累计签约家庭约9.2万户,每年平均增加2万户。在 “十三五”期间,上海还将新增8万套共有产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