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安防行业“闻名”主要得益于城市大脑的快速复制落地。
在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眼里,“城市大脑”具有人类登月般的重要意义。它像是杭州献给整个世界的一个礼物,就像当年罗马给了世界一个下水道,伦敦给了世界一辆地铁,纽约给了世界一张电网。
眼下,阿里已经为包括雄安、澳门、吉隆坡在内的数十座海内外城市送去了厚礼。
与此同时,伴随着项目落地也有一些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阿里做安防,醉翁之意不在酒,城市大脑背后实则是城市“数据”的殊命争夺。
举例来说,2017年,衢州市政府拨款4.37亿元,要联合阿里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打造“城市大脑”。
4.37亿元其实“并不多”。
按照项目方的说法,衢州“城市大脑”将分为多期进行建设,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大数据平台及软件层建设所用。
通常,一个三四线城市,摄像头总数预估在2000到10000路左右,建设大数据中心需要考虑到余量配备,也就意味着上万路的硬件搭建较为容易。比如湖南省会长沙市,摄像头全部建满应该能到10万路左右。
以一万路计算,视频分析服务器均价为30万元/台,支持同时100多路数据分析,由此需要的服务器可能3000万元朝上(路数只代表原始数据量,而实际的价格往往是和分析的计算成本强相关,个体差异很大),其他各类数据分析假设与之对等,考虑到整个机房配置等,所需费用在2亿元左右。
如果最后刨去人工等其他成本,阿里在每个城市的“城市大脑”项目上能够获得一定的营收,但利润相比其主航道业务是小巫见大巫。(此前,阿里还以4.55 亿元的价格中标海口“城市大脑”建设,具体金额都相差不大。)
即便如此,可以发现除了阿里,包括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加足马力,争抢着进入这条赛道。投入产出比并不诱人的背后,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何要在建设智慧城市上花费如此大的精力?
某业内高管告诉雷锋网,可以预见得到的未来趋势是,硬件会为软件服务,而不是相反。
全力进军安防的互联网公司们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要做物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运营商。
相关数据统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将增至175ZB(1ZB约为1万亿GB),而中国预计将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数据圈。
与此同时,“数据变现”问题一直以来都极大困扰着传统的数据持有企业,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对于客群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研究远超于传统公司,后者在流量“变现”的布局上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以往,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厂商更多掌握的是用户线上数据,而线下数据基本是一片空白。
这也就意味着,数据大战中,谁掌握了更多的视频监控路数,谁就能构建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更好知悉、满足用户诉求,获得大数据时代更大的话语权。
创新不是一个崭新产品的诞生,而是现有的产品被赋予了新的用途,可以预见的是,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的打通,将为所有公司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
譬如,未来在新零售市场,通过视频监控的铺设,可以对线下海量商铺形成覆盖“店前”、“店中”、“收银”各个环节的整套解决方案。
店前设备负责客流分析。当消费者走到门店前时,摄像头开始抓拍,分析其是新客、老客还是VIP。
店中设备用于顾客轨迹追踪,分析顾客的逛店行为,包括消费者动线和逛店热力图等。另外两者还能形成联动,通过店内商品关注度分析,帮助店铺优化商品配置,提升客户转化率。
此外,在收银台场景下,摄像头还可以清晰地记录购买者的客户属性,比如年龄、性别等;对商品的购买人群进行分析,有助于门店后期针对目标客户进行更精准的商品推广等。
店前、逛店、收银对应着零售行业消费者的生命周期。
门前经过的是“游客”,进店后成了“客户”,再进入收银环节就是“用户”。利用这一整套的服务,相关互联网企业可以帮助线下门店更好地了解门店的客流情况和店内销售转化。通过获取和分析用户数据实现从选址到营销的全面赋能,把“游客”最终变成“用户”。
数据变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因为它没有界限、没有方向,是一个完全的黑盒子,等待着每一个人去探索。
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甚至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是21世纪的石油;对于个人而言,数据是其生活的再现;对于政府来说,数据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