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机械团队
核心组合:
三一重工、浙江鼎力、恒立液压、锐科激光、先导智能、杰瑞股份、伊之密、弘亚数控、诺力股份、汉威科技
重点组合:
埃斯顿、汇川技术(联合电新覆盖)、赢合科技、晶盛机电、克来机电、中环股份、中国中车、新筑股份、日机密封、徐工机械、中金环境、华测检测(联合电新覆盖)
关注:
金辰股份、劲拓股份、天通股份、长川科技、精测电子、神州高铁、台海核电、众合科技。
专题:
从下游投资景气度看国产装备在“第二周期”内的需求机会
新行业、新产品引入中国的“由零到一”过程中,即使为国内生产主要设备也是由外国供应商提供。
随之在大陆地区行业投资的第一次高峰期,“由一到十”的过程中,不论是补贴驱动还是行业自然的技术更新驱动,主要设备基本采购自国外。
国产设备厂家开始技术储备,即使这个过程中拿到订单也多集中在非核心设备环节或非核心客户的订单。
第一轮投资高峰后进入行业下行期,是国产设备快速扩大市占率、进入主流客户的核心供应环节的绝佳机会。
当第二次行业周期投资高峰期来临时,已经实现专利技术储备、人才团队与产能储备的公司将取得“从十到百”的订单中主流部分。
“第二周期”的国产龙头和上一周期未必相同,艰难熬过行业寒冬和坚持在本领域持续投入研发是未来实现逆转的前提条件。
每个行业的投资周期和技术迭代周期不同,所以最终体现出来的节奏有差异。
工程机械、锂电池行业、光伏行业等正在经历“第二周期”的繁荣阶段。
其中工程机械最难啃的“骨头”挖掘机在第一周期下行阶段国产龙头的市占率逐步提升,行业拐点来临时产能和业绩弹性更足;
锂电池行业以手机开创聚合物的“第一周期”,新能源车接力“第二周期”;
光伏行业的“第二周期”末期将实现全面平价上网,过程中将加速刺激全球需求,技术革新国产设备已有准备。
投资机会重点跟踪:
工程机械+投资复苏
工程机械:
3月挖机销量44,278台、YoY+15.7%,3月大/中/小挖的增速分别为7.3%、18.6%、14%,小松的开机时间3月同比+6.5%回升趋势明显,说明中大挖的开机数据比较理想、值得重视。
预计4月挖机销量仍将保持10%以上高增速、中大挖占比将提升,19~20年挖机需求均将超过20万台。
国产市占率持续提升,重点龙头公司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建议关注:
三一重工、恒立液压、浙江鼎力、徐工机械、建设机械
,关注:
柳工、艾迪精密。
制造业投资复苏获益标的:
3月PMI为50.5%,在连续3个月低于50%临界点后重返荣枯线以上。
投资情绪在今年2~3月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主要动力来自于:
贸易摩擦的最悲观情绪已过;
内需的提振明显推动;
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逐步落地,企业融资环境改变后愿意再投资;
环保执法加严,变相促进产能出清和集中度提高。
我们认为在本轮贸易摩擦缓和的背景下,设备的更新升级、甚至扩产有望得到改善,过于悲观的情绪将得到修正。
重点获益领域主要在于通用设备领域的注塑机、机器人、工控、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
风险提示:
重点公司业绩不达预期,基建投资大幅下滑,政策变化,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国内投资情绪,城轨项目审批进度慢于预期、资金配套不到位、样本数据偏差等。
1. 本周专题:
国产装备在下游投资“第二周期”中的机会
1.1. 投资的周期性不可避免,国产装备的成长需要时间
通过多领域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国产装备在下游投资景气度较高的第二周期内有如下特点
1) 行业新产品引入的“由零到一”过程中,主要产品为进口,即使为国内生产主要设备也是由外国供应商提供,圈子主要集中在外资、合资用户,国产用户参与度较低。
2) 大陆地区行业投资的第一次高峰期,“由一到十”的过程中,不论是补贴驱动还是行业自然的技术更新驱动,主要设备基本采购自国外,或者其在中国大陆的组装厂,国产设备厂家开始学习和模仿。
即使这个过程中拿到订单也多集中在非核心设备环节或非核心客户的订单。
3) 经历第一次行业投资高峰后的行业下行期,是国产设备快速扩大市占率、进入主流客户的核心供应环节的绝佳机会。
下行期的原因有多重:
设备更新的朱格拉周期;
货币投
放周期;政府补贴结束后的过剩产能消化周期;技术更新的蓄力期等。
4) 第二次行业周期投资高峰期来临时,已经实现专利技术储备、人才团队与产能储备的团队将取得“从十到百”的订单中主流部分。
5) “第二周期”的国产龙头和上一周期未必相同,艰难熬过行业寒冬和坚持在本领域持续投入研发是未来实现逆转的前提条件。
6) 每个行业的投资周期和技术迭代周期不同,所以最终体现出来的节奏有差异。
以挖掘机行业国产市占率提升过程为例,尽管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但是设备保有量足够大后需要经历一定的更新周期才能进入第二波采购周期。其中国产设备龙头经历了09~13年的混战期后逐渐崛起,随着行业景气度回升持续扩大市占率。
传统行业如轨交、工程机械、煤机等领域,新兴产业如锂电池、光伏、显示面板/模组等领域,都已经完成或正在逐步实现“第二周期”的国产替代进口。
1.2. 细数几个典型的“第二周期”行业和龙头公司的变化
1.2.1. 锂电池行业:手机开创聚合物的“第一周期”,新能源车接力“第二周期”
锂电池的最早以聚合物锂电池的形势应用于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然后逐渐转换为锂离子电池。以此为锂电池行业的第一次投资快速成长期,大致在2008~2013年,以iPhone手机的推广为标志性事件。
国家四部委在2013年至今推广的新能源车补贴计划、并落地实施,由此推开了锂电池行业投资的“第二周期”。由于前期数码锂电时代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包括供应链环节中的设备、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多环节都已经完成了国产化。
因此我们看到不仅烘干、搬运等非核心环节实现了国产化,核心设备环节包括搅拌、涂布、辊压、卷绕、叠片、封焊等,以及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均可实现国产化。
重点推荐:先导智能、诺力股份、百利科技、赢合科技。
1.2.2. 光伏行业:“第二周期”推动平价上网,刺激全球需求,新技术国产设备已有准备
光伏行业的第一投资周期主要在2011~2014年,期间逐步构件了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组件的全套供应链,也培养了从单晶/多晶炉、PECVD、丝网印刷、分选到串焊、层压、叠瓦、成组等全产业链设备供应链。
在2015年至今的“第二投资周期”内,相应的设备厂家及其用户基本实现了产业链的全面国产化,尤其是从下游、中游向上游依次推进的国产化替代、国产比例提升过程。
结合国内和全球的需求数据来看,第二投资周期仍在持续,未来光伏装备公司仍将大有可为。随着未来光伏行业成本不断降低,平价上网后的需求将更加强烈。
1)2018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10GW,累计装机容量达515GW,同比增长27%;中国新增装机容量44.4GW,较2017年下降16.%,累计装机容量达174GW,全球占比34%。
2)2017年全球硅片产量达到105.5GW,中国占比达到83%。中国硅片产能达到122.3GW,实际产量为87.6GW,约为188亿片,同比增长39%。2018年我国硅片产量增长至109.2GW,预计2019年将达到120GW。
先是单晶硅生产设备替代多晶硅,后有叠瓦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效率与性能的提升,国产装备全面对接,正是“第二周期”前期国产技术储备充分的印证。与传统组件产线相比,叠瓦组件产线的改动较大,主要体现在叠瓦焊接机和叠瓦汇流条焊接机两大设备上、设备单体价值较高,而很多传统产线均采用人工手动焊接汇流条的方式。目前已经有多公司参与叠瓦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未来有望成为主流趋势。
建议关注:晶盛机电、捷佳伟创、金辰股份。
1.3. 还有哪些行业在“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
(1)半导体设备:
目前仍在国产密集投资的“第一周期”阶段,高端制造能力所需的主流核心设备基本全部进口。
(2)机器人行业:
集成应用领域已经全面进入“第二周期”,但核心零部件环节仍在“第一周期”末、“第二周期”前期,随着下一轮智能制造业升级全面开启,工业互联网的新技术的应用将主要由国产供应商完成。
(3)显示行业:
目前LCD面板和模组段的装备正在进入“第二周期”,但OLED产业上仍处于“第一周期”,尤其是核心生产设备目前能力较弱。
(4)LED行业:
全面进入“第二周期”,基本能够实现全产业链上设备的国产化。
(5)轨交行业:
全面进入“第二周期”,重点是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产替代突破,尤其是复兴号的带动将十分明显。
(6)注塑机行业:
已经进入“第三周期”,国产设备在大多数领域已经能够全面替代进口,电液混合、全电动技术正在取得不断突破,行业的整合与出口是下一步。
(7)电梯行业:
正在“第二周期”启动临界点,但受到地产行业投资和政策的影响大。
(8)叉车行业:
全面进入“第二周期”,随之而来的电动叉车浪差,国产供应商已经紧密跟踪最前沿技术。
(9)风电行业:
全面进入“第二周期”,从主机到核心零部件,大部分可以国产自给。
2. 本周子行业重要观点
2.1. 制造业投资恢复,哪些板块更获益?
3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数据,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月低于50%临界点后重返荣枯线以上。制造业整体投资有望穿越了低谷。
我们认为在本轮贸易摩擦缓和的背景下,设备的更新升级、甚至扩产有望得到改善,过于悲观的情绪将得到修正。重点获益领域主要在于通用设备领域的机器人、机床(进口高端机床更明显)、注塑机、激光加工设备、工控等领域。针对不同行业和产业分工的特点,我们梳理了与制造业投资景气度回升相关的行业如下:
2.2. 工程机械:
主机厂一季报均超预期,3月挖机增速16%
几大主机厂18年报和19年一季报均超预期,未来开工量有有保证、需求有望稳定增长。
重点推荐:
三一重工、恒立液压、浙江鼎力、徐工机械。
据协会统计的3月挖掘机销量数据:总销量44,278台、YoY+15.7%;1-3月74,779台,YoY+24.5%。
(1) 分市场销售情况:3月国内41,884台、YoY+14.3%,出口2,394台,YoY +48%;1~3月国内合计69,284台,YoY+23.9%,出口5,495台,YoY+32.5%。
(2)分产品结构:3月大/中/小挖的占比分别为12.4%、26.9%、60.7%,增速分别为7.3%、18.6%、14%。1~3月大/中/小挖的占比分别为13.1%、25.7%、61.2%(2018全年为14.9%、25.7%、59.3%),增速分别为9.2%、24%、27.5%。
(3)集中度数据(含进口、出口):1)3月行业CR4=57.5%、CR8=78.9%、国产CR4=52.8%;2)1~3月CR4=57.7%、CR8=79.3%、国产CR4=52.3%(2018全年分别为55.5%、78.3%、48.2%);3)3月国产、日系、欧美和韩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2.2%、12.9%、13.9%和11.7%(2018全年为56.2%、17.1%、15.2%和11.5%)。其中欧美系3月市占率略有回升,日系和韩系维持12月份以来持续走低的局面、但趋势放缓;徐工强势力压卡特、市占率重返第二且超出4pct;雷沃重工和山河智能销量均超过1,200台、创各自历史新高。
(4)小松公布的开机时间,1月同比-12.2%、2月+0.1%、3月同比+6.5%,1~3月-2.1%,三月开机时间回升趋势明显,说明中大挖的开机数据比较理想、值得重视。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几个趋势:1)小挖占主流的结构不变,市政与新农村建设占比仍然很高;2)中挖的增速最高,说明大型基建项目和地产开工良好;3)大挖增速略低,意味着矿山采掘开工仍不尽人意;4)集中度提升放缓,雷沃重工和山河智能两个国产品牌提升明显;4)日系韩系市占率的下降趋势仍在延续、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更加明显。
国产替代进口加速的原因,我们分析如下:1)国产加速提高市占率主要在2011年之后突然加速,主要源于小挖需求更强、国产主机厂首先攻克了小挖的技术难点,而后逐渐往中大挖渗透;2)零部件的国产化、甚至大量自制,由此带来成本持续下降,国产主机厂因此有更多降价空间;3)主机厂和渠道的规模效应双双提高,可以迅速降低成本;4)外资品牌对需求的错判,可能导致产能储备和库存调节方面落后于国产,错失机会;5)深耕多年,国产四强的“品牌力”提升,其中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业至关重要;6)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兴通讯被处罚后,国内客户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国产品牌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尤其矿山采掘的国产化将加速。
3. 行情回顾
4月8日~12日(共5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下跌1.8%,机械行业指数下跌1.5%。
4. 本周重点行业新闻整理
4.1. 工程机械
(1)“2019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公布,中国有9家企业上榜(来源:
中国路面机械网)
卡特彼勒与小松仍然位居一二位,约翰迪尔首次跻身三甲行列、由2018年的第9名上升到2019年的第3名,与其在2017年收购维特根集团有关。Epiroc集团上升幅度最大,由2018年的第28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4位,也是本次榜单中唯一上升幅度达到两位数的企业。2017年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决定将旗下品牌拆分为阿特拉斯•科普柯和Epiroc两个独立的集团,Epiroc主要服务于采矿和民用工程领域的客户,阿特拉斯•科普柯专注于工业领域的客户。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入榜数量仍然有9家企业入榜,分别为:徐工、三一、中联重科、柳工、龙工、山推、山河智能、雷沃、厦工,但排名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徐工仍然位居第6名,市场份额却由4.3%上升到了4.8%;三一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今年的第7位,市场份额由3.7%上升到了4.6%,上升势头明显;中联重科仍然位居第13名;柳工由第25位上升到了第21位,市场份额由1.1%上升到了1.5%;龙工由第30名上升到了第
24名,市场份额增长了0.3个百分点;山推由第33位上升到了第31名;山河智能由第40名直接窜升到了第34名;福田雷沃由第45位上升到了41位。
(2)国产品牌亮点足!
(来源:
第一工程机械网)
2019年4月8日,在万众期待中,工程机械行业的盛会bauma 2019在德国慕尼黑盛大启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家企业精彩亮相,约60万名观众观展。此次bauma 2019是中国参展商参与数量最多的一次,包括徐工、三一、中联重科、柳工等在内的行业巨擘在bauma 2019千余平米的展台上展出各自的创新产品、推广品牌服务,大放异彩。
徐工展会首日与欧洲两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并交付多台设备订单。6大类产品线、16台创新新品以及德国施维英产品等多款智能化、无人操控设备华彩亮相。展会首日,徐工便与欧洲两家著名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分别向俄罗斯客户交付了批量越野轮胎起重机,并向德国著名吊装企业交付了代表中国起重机最高水准XCA100E的追加订单。
中联重科欧洲分子公司联袂亮相 中科云谷与毅力集团签约。本次bauma 2019,中联重科展出的70%以上的产品是为中联重科欧洲本地化公司制造的,在产品性能、技术创新及外观造型方面都遵循欧洲市场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并在新材料运用、绿色节能、智能化等方面展现出独到的创新魅力。中联重科欧洲分子公司CIFA、m-tec及新加入的WILBERT也联袂亮相展会。除欧洲本地化制造的产品外,中联重科还携多款自主研制的新一代4.0系列产品参展,同时,中联重科国内团队与CIFA联合研发的ATC全地面起重机也在展会上初次与全球客户见面。展区还设有中联重科互联物联、智慧服务展台。
柳工全系列强悍设备引人注目 媒体见面会分享国际化战略。媒体见面会现场,柳工和锐斯塔以“柳工在倾听”为主题,将厂商主导转变成客户主导,搭建厂商和客户沟通的舞台,柳工和锐斯塔表示将继续推进当前战略,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扩展全球业务。柳工董事长曾光安表示:“我们已经开始企业转型之旅,并准备加快变革,迎接智能自动化时代,赢得市场先机。”
三一重工挖掘机成亮点 多场新品发布会及商务签约举行。本次bauma 2019,三一集团整体的展位面积达4086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参展商。挖掘机依然是三一本次展会上最大的亮点。13款达到欧美排放标准的全新产品,包括8款小挖、3款中挖和2款大挖。除挖掘机外,霸占展区上空的三一新型越野起重机SRC900C是展会上的一大惊喜,展会首日,就被来自科威特的大客户收入囊中。素有“大象”之称的普茨迈斯特也携20多台高精尖产品亮相,与三一现场上演“龙象共舞”。在巨大展区内,被CCTV称为“真正意义上中德技术融合”的全新混凝土泵送设备也在展会首日与公众见面,再度惊艳世界。
4.2. 锂电设备
(1)天齐锂业拟配股募资不超70亿元偿还购买SQM股权部分并购贷款(来源:
真锂研究)
4月12日,天齐锂业(002466)公告,公司计划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过3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不超过3.43亿股,募集资金不超70亿元,用于偿还购买SQM23.77%股权的部分并购贷款。
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成都天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张静、李斯龙均承诺以现金全额认购本次配股方案中的可配股份。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将全部用于偿还购买SQM23.77%股权的部分并购贷款,具体偿还方式根据相关贷款协议的约定执行。
回溯公告,2018年末,天齐锂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在智利圣地亚哥证券交易所通过场内交易方式拍得SQM公司约6256万股A类股股份(占SQM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3.77%),总交易价款约为40.66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公司成为SQM第二大股东。
彼时公告显示,本次交易的购买资金来源为天齐锂业及其子公司的自筹资金,包括公司自有资金、中信银行成都分行牵头的跨境并购银团提供的25亿美元境内银团贷款和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牵头的跨境并购银团提供的10亿美元境外银团贷款。
资料显示,SQM公司是全球最大锂生产商之一,其位于智利Salar deAtacama(阿塔卡玛)的盐湖资产是全球范围内含锂浓度最高、储量最大、开采条件最成熟的锂盐湖。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SQM实现净利润28.8亿元,锂产品销量4.97万吨(LCE),碳酸锂产量4.5万吨,目前碳酸锂年产能4.8万吨,2019年计划扩至10万吨。
在股东回报方面,天齐锂业2016年至2018年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约6.13亿元,占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1.4%。
公司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锂产品供应商,公司产业横跨亚洲、大洋洲,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上游与中游全面垂直整合的锂生产商之一。通过本次配股募集资金有利于公司继续贯彻布局国际化和垂直一体化的公司战略,为公司未来更加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公司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4.3. 半导体与电子通信
(1)华人运通首发可编程智能交互大灯 用于首款量产车(来源: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近日,华人运通发布全球首款可编程智能交互大灯,并将于今年七月与量产定型车同期亮相。
据悉,这款由华人运通与全球智能照明系统领先企业华域视觉联合开发的全球首款可编程智能交互大灯,集智能车灯、智能投影合为一体,并能通过编程和空中升级不断迭代,是真正意义上的“智灯”。这也是继华人运通智能汽车“H-整车开发、U-车路协同、A-互联共享”三大维度发布之后,首次发布量产车型上的产品技术信息。
技术的进步、车联网、车路协同以及自动驾驶场景的出现,汽车在变得更智能的前提下,也被赋予了更多功能要求,汽车照明正迈向智能化时代。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智能大灯解决方案,如一些豪华车正在采用的Matrix矩阵大灯,解决了基础照明,如自适应调节远近光、车辆遮蔽等有限智能功能,但无法实现车辆与行人、其他车辆的信息交互。于是,照明+投影等多套设备叠加的大灯组合体出现,受制于技术原因、这样的组合体成本高、在投影亮度,清晰度以及功能扩展性上都大大受限,也无法自我编程也不能迭代升级,因此无法做到真正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