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探索
探索生物科技价值的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探索  ·  Cell | ... ·  2 天前  
华大集团BGI  ·  ICG-19嘉宾演讲集锦 ·  5 天前  
BioArt  ·  专家点评Nature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探索

Nature上演“争议大戏”:人类寿命的极限是多少?115?125?

生物探索  · 公众号  · 生物  · 2017-07-03 09:43

正文

生物探索

编者按

人类最长能活多少岁?115?125?2016年一篇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表明,人类寿命的自然限制约为115岁,最长寿的年龄可能是125岁,未来超过125岁的长寿老人出现的概率低于万分之一。时隔半年,《Nature 》期刊“BRIEF COMMUNICATION ARISING”专栏连出5篇评论,5个研究团队围绕这一结论展开讨论和辩驳。



长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方向,延年益寿似乎也是很多人的一个梦想。从1990年开始,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直在逐年上升。随着长寿老人数量的增加以及动物模型研究(通过基因或饮食调节延长寿命)的乐观结果,让很多人认为人类的寿命没有上限。


但是,2016年一篇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文章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来自于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Xian Dong、Brandon Milholland和Jan Vijg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寿命的上限就没有增加。


文章一出,争议四起。6月28日,《Nature 》期刊“BRIEF COMMUNICATION ARISING”专栏连出5篇评论, 5个不同研究团队正式对这一结论发表争议和讨论,Jan Vijg团队也对此一一给出辩驳。




1人类寿命的自然限制约为115岁?


Vijg团队分析了自1968年到2006年、4个国家(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最大死亡年龄数据。他们发现,人类最长寿命值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增长至1994年,最后就到达顶峰,并趋于稳定。


他们得出结论:人类寿命的平均自然限制约为115岁,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平均最大值就不再增加。


Vijg团队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人类最长寿的年龄可能是125岁,且每年出现超过这一最大值的概率低于万分之一。




2为什么会有争议?


115的上限值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一些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就来假定一个固定的人类寿命上限还为时过早。他们认为,Vijg团队对数据的分析有问题,且并没有将未来医学进步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事实上,Vijg的这一篇文章在一审的时候就被Nature拒绝过。但是,意外的是,编辑部让其提交有一份修订版。


重要的是,两个同行评议者——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Stuart Jay Olshansky、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主管Jean-Marie Robine表明,他们并未详细检查文章的数据统计。


其中一个批评观点认为,Vijg作为分子遗传学家擅长的是基因数据分析,而不是人口统计学。三个遗传学家如何得出结论?很多人口统计学家开始给Nature致信。


3争议点有哪些?


1、数据库的选择


来自于哥本哈根大学的Maarten P Rozing、Thomas B. L. Kirkwood和Rudi G. J. Westendorp表示,使用一个数据集推演出假设后,再用相同的数据集验证这一假设,这并不科学。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统计学意义。


这一评论得到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Nicholas J. L. Brown、Casper J. Albers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Stuart J. Ritchie的赞同。


对此,Vijg团队的解释是:除了国际长寿数据库(IDL)之外,他们还采集了全球老年医学研究数据库的信息。他们的结论是基于这两个数据库而产生的。


但是,荷兰跨学科人口研究所的Joop de Beer、格罗宁根大学的Anastasios Bardoutsos、Fanny Janssen使用其他的数据库表明,人类的最长寿命将超过115岁。他们预计,到2070年,1/840000日本女性将活至125岁。


但是,Vijg团队认为,这与他们的结论并不矛盾,因为他们并没有否定超出115岁的可能性,这只是概率问题。而且,Vijg认为,Joop de Beer运用的数学模型不妥当。


2、数据的统计分析


所有反对的学者都认为Vijg团队采用的数据分析有问题。Rozing认为,Vijg团队选择的时间轴并不足以得出结论。


然而,Vijg反驳说,即便百岁老人的数量在增加,但是人类寿命的最大值20年来已经不再增加。这已经足够说明结论。


麦吉尔大学的Bryan G. Hughes和Siegfried Hekimi认为,依据数据得出的结论取决于使用的数据模型。因此,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最长寿命的发展趋势。


对于日常生活并不涉及复杂数学统计的人而言,统计全球新数据可能是一个雷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围绕多种不同的数学模型争议哪种才是最合适的现象很正常。


4争议大戏观后感……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在发表文章这件事上承受着一定的压力。Papers不仅仅是研究团队工作成果的考量依据,还是他们申请研究经费的底气。


Nature作为顶级期刊之一,是很多团队奋斗的目标之一。Nature期刊要求投稿文章必须原创,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能够吸引跨学科读者的兴趣。据统计,2013年Nature共接收到11000篇文章的投递,最终只有856篇被接受发表。


随着这些争议的出现,我们意识到,当涉及数据分析时,在对与错之间常存在灰色地带。


每一个研究团队都认为他们的方法最合理、最有价值。事实上,这些争论正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后人的研究很有可能推翻前人的结论。论文的发表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后续的研究很有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

End

参考资料:1)Researchers in disagreement over maximum lifespan data

2)Have humans reached the maximum lifespan?

3)Evidence for Human Lifespan Limit Contested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