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姚尧
坐观天下而拥抱时代,背靠历史以眺望未来。洞察本质,预测趋势。研究战略,把握机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三  ·  DeepSeek赋能城市治理,新华三助力多个 ... ·  10 小时前  
新华三  ·  DeepSeek赋能城市治理,新华三助力多个 ... ·  10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这个瓜好大! ·  昨天  
点拾投资  ·  投资大家谈 | ... ·  2 天前  
创伙伴  ·  猫猫狗狗,县城受宠 ·  3 天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姚尧

1月20日股市前瞻

姚尧  · 公众号  ·  · 2020-01-19 15:58

正文

周五上证指数上涨 1.42点,收盘报3075.50点,成交量为2423亿元,如下图所示:

在《 1月17日股市前瞻》中,姚尧写道:“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指数创新高后,成交量却日渐萎缩,是以我们有必要对指数多加警惕。不过,在连续三根阴线之后,姚尧以为指数短期内向下的空间也不会太大。1月2日,上证指数在3050-3065点一线有个跳空缺口,这个缺口应该能构筑较强的支撑。我推测,比较可能的走势就是,上证指数年前的回调低点就在3060点一线,年后再看是否有什么利好刺激,再拉一波反弹至3166点一线。”17日,上证指数维持窄幅震荡走势,最低点在3067点,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对于未来几个交易日,我们基本仍持相同观点不变。

不出意外的话,本文将是农历年前最后一篇股市前瞻。此后再有推送,那也只是图书连载。按照经验,春节至两会这段时间的行情都不会太差,因此读者可保持一个相对适宜的仓位过年,既不要太激进,也不必太悲观。只差一两个星期,不会耽误你发财;而即便出现一次大跌,那将 是天赐良机 ——有 了这 样的心态,就能过个好年了。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总人口已经突破 14亿,GDP总额接近100万亿(99.09万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即便每次类似数据公布,都总会有人吐槽自己被平均,但这个不断增长的趋势,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怀疑。

中国人均GDP走势图

伴随中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是那个被反复提及的名词,叫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名词的具体含义,我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网上查。我只说自己的结论,那就是我一点都不担心中国会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对中国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这个信心除了源自于对中国人的信心,也源自于对中国文化的信心。

在中国文化里,是没有真正自由主义的基因的。 我不知道,你听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感想? 会不会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事实上,很多学富五车的人都对这句话非常不爽,于是,他们要么奋起反驳,从文化典籍中寻章摘句,以证明中国文化中也存在自由主义基因; 要么自惭形秽,希望引入西方文化,来改良不具有自由主义基因的中国文化。

可是,首先,你得承认,没有就是没有。 其次,就算想改,你也改不了。 再次,你根本不需要改。

我们之前多次讨论过,中国政治文化的根本就是儒法之争,而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是反对自由主义的。 一言以蔽之,儒家认为,个人的一切权利属于家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法家认为,个人的一切权利属于国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选择哪一边呢? 儒家认为,应该为家族效忠,“宁为孝子,不为忠臣”,“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 法家认为,应该为国家效忠,“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可是无论儒家和法家,都没有考虑过当事人自身的利益和想法,他们只是讨论“我”究竟是属于家族的,还是属于国家的,却从来没有提出过,“我”是属于我的。 如果,“我”都根本不属于我,又何谈个人的自由主义呢?

那么,中国古代那么多思想家,就没有一个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答案是有的。 《孟子·尽心上》记: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列子·杨朱》记: “杨朱曰: ‘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 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在杨朱看来,每个人的一毛都是珍贵的,都只能是由我决定的。 你不要想以“利天下”为由来拔取我的一毛,因为我今天让你拔取了一毛,明天就可能被你砍断一臂,后天就可能被你拿走一命。 极端地说,如果为了“利天下”的逻辑可以成立的话,不光是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甚至天下49.99%的人都可以为了50.01%的人牺牲。 因此,我不关心天下,我只关心我的一毛,我的一毛我做主。

这,其实就是真正的自由主义精神,我们在先秦时也曾有过。可惜的是,这套思想没有、也注定不可能以完整的体系流传下来,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接受。在诸子百家中,我们找不到一本叫作《杨子》的书,只能从别人著作的引述里得知杨朱曾经说过的话。


那么,为什么我会对这样的中国文化有信心呢? 因为只有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动力,只有伟大的动力才能创造伟大的成绩。 如果只是为了个人,那目标就太小,因而动力就太小,成绩也就太小了。 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和一个“为自己的工作而读书”的人放在一起,你觉得谁的成就会更大? 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早已衣食无忧,或者至少是很容易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可为什么我们还要那么辛苦,那么拼? 因为我们都不是只为自己,我们还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还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只要中华文化的这种精神常在,那么无论中国人的人均GDP是一千美元,一万美元,还是十万美元,我们都仍将辛苦地打拼着。

不过,随着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人们创造财富的方式也必定会发生明显变化。 简单来说,当老百姓比较穷的时候,考虑的是怎样买得起,于是,标准化的产品最受欢迎,因为标准化最能降低成本。 可是当老百姓逐渐有钱,“买得起”已经不是问题时,人们就会去想要买自己喜欢的,能衬托自己身份和品位的。 于是,创造力会变成最重要的竞争力。 可是,创造力不会凭空产生,它将从何而来呢? 答案是,只有通过深度阅读和深入思考而来。

平常,我们都会看到许多鼓励大众阅读的文章,都在强调多读书有这样那样的好处。 可是大家是否考虑过这么个问题,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建议你多读书的文章,你自己也认为多读书很有必要,可却始终抽不出多少时间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自己内心本能地就排斥这件事。 如果这件事是你真心喜欢的,你根本不会去读那些废话。 打个比方,你很少会看到一个男人整天去研读“和美女约会有什么用? ”之类的文章,因为和美女约会这件事是他发自肺腑喜欢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不知道约会有什么用,而在于他不知道该怎么约。 因此,我对于大众阅读这事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 我觉得这不仅是无法实现的,甚至情况会越来越糟。

这些年来,我和出版界的朋友聊天,都在建议他们必须尽早放弃那种不计成本的打折促销以争夺市场的做法。 我的理由很简单,打败纸质书的,不会是另一本纸质书,也不会是电子书,而是人们不读书。 我把读书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爱智求真、建功立业的深度阅读,一类是出于轻松娱乐、消遣时光的休闲阅读。 显然,随着娱乐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休闲阅读的市场必定会被影视游戏等其他娱乐产品所替代,图书的整体市场必定是越来越小的。 图书的出路必定是做奢侈品,以满足极少数的精神贵族。 这也是姚尧所有图书都坚持原价销售,为了不打折降价,我宁可放弃电商渠道的主要原因。 有读者说,如果你进入电商渠道,可以让更多人读到你的书,那不是更好吗? 可是在我看来,电商迟早会把图书出版这个行业弄死,将来必定会有大量出版机构破产倒闭,因为社会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图书,而姚尧的书也原本就不刻意追求变成大众读物。 我真心认为,社会还是需要绝大多数的中层和基层。 对于这些人,就不要再勉强他们多读书了吧? 等到他们工作累了,就让他们去好好休息,好好娱乐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