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年的第287天。
001
以前的我,是一个不敢决策的人。
为什么?
总是担心决策错了,所以干脆就不做决策。
换句话说:不敢做决策=不承担责任。
背后的底层原因是不自信。
这个决策是对的吗?
万一错了怎么办?
算了,拖吧,等别人来决策。
结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要么别人不再找你;要么别人不再信你;再往后,你自己也不信自己了。从而进入受阻模型:越不会决策,越不敢决策,到后来就越是没人信。
怎么破?
002
我们公司常常会做很多活动,在做活动策划前期,打哪个点,怎么打,用什么节奏打等,常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拿出方案。
有写得自嗨不被过的,有只是一个突发灵感却获得一致通过的。
所以在想:这些通过与不通过背后有什么规律吗?
印象最深的是9月到10月我们有3场活动,在8月底9月初时,正在策划这3场活动。我写了方案提交,第一天全被pass了,我很郁闷,当时我在想,我郁闷的到底是什么?
是方案本身不好,还是被否的感觉不好?
现在来看,因为时间紧,方案写得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为什么我的反应那么大?
是方案数量的问题。
当你1个活动只提交1个方案时,你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维护这个方案的正确,但是如果你在写方案时,就写了几个,也就是说你的内心已经接受了这个方案被否的可能。
最近有几个课程里都有关于决策的环节,我把这些环节根据我自己的情况做了调整,最后整理出适合我自己的
决策的步骤:持续好奇感知,灰度认知,并行方案,黑白决策,疯子行动,复盘迭代。
(是《人生算法课》与《高胜算决策》的汇总。)
003
决策的步骤:持续好奇感知,灰度认知,并行方案,黑白决策,疯子行动,复盘迭代。
感知环节
在感知环节,你像个情报员,获取外部信息,所以你需要很敏感;
但是通常,你做的事有共性,要么是活动,要么是品牌,要么是运营,要么是培训等,找到关键因素,关键领域,持续的关注,并且不断扩张边界。
这样得到的结果是,当你再遇到临时任务时,你直接到你的数据信息库里找到几个参考资料直接进入到认知环节,将素材与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关联在一起。
如果把感知环节当成食材,方法收集,那么,这个环节一定要尽可能的丰富。
认知环节
在认知环节,你像个分析师,你需要特别理性,考虑各种变量,并且给予公平的估值;
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很难穷尽;并且很可能给到你的时间也不够多,怎么破?
老喻说的是灰度认知。
如何做到更好的认知?
广度,涉及面要广,不能挤在小范围内;
高度,找到你所在领域的权威,建立关注的5牛素材库,牛案例,牛公司,牛人,牛事件,牛观点;
这样,哪怕是灰色认知,也可以做到更有高度。
方案环节
如何得到更好的方案?
分解流程;罗列场景;关键因素;可能方案;分别分析;得出方案;
这样得出的结果,每个环节最优解的结合;得出的方案可能更好。
决策环节
在决策环节,你像个指挥官,你必须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计算,作出一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必然是有取舍的,你需要十分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