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中的建筑学
普及建筑美学,提供全球建筑旅行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中的建筑学

贝聿铭最后的建筑: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行走中的建筑学  · 公众号  ·  · 2024-07-16 10: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Islamic Art


设计:贝聿铭
摄影:陈冠宏(ACF域图)


©ACF域图

文|陈冠宏(ACF域图)


建筑家贝聿铭最后一个大规模建筑作品,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于2008年落成启用,当时贝老已经91岁高龄。


这是贝老建筑人生的收官之作,从项目选址到建筑风格,都完整实现了建筑师的构想。建筑沿用了经典的贝氏几何构成,如纪念碑般矗立在波斯湾的海岸线上。这也是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的终极写照。



选址


我提出是否可以让我自己创建一块场地

——贝聿铭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公园所在的地块

图源: PEI Architects


最初提供给我的选址都是在滨海大道上的,我都没有接受。虽然当时附近并没有很多建筑,但我担心以后越来越多的大厦会挡住它的光彩。我提出是否可以让我自己创建一块场地。当然这个是个很自私的提议,不过我也知道在卡塔尔填海造陆并不是特别复杂,于是我们就在多哈滨海大道的南面离岸60米(197英尺)的地方建了一座人工岛,用作博物馆的场地。这座新的“C”形半岛自成一体,既不受北边波斯湾的影响,又和东部千篇一律的工业大楼分隔开来。

——贝聿铭


清晨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眺望多哈市中心  ©ACF域图


黄昏从多哈市中心眺望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ACF域图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选址是由建筑师决定的,这在此种规模和级别的建筑中非常难得。可以看到伸入海湾的半岛选址,给博物馆提供了绝佳的视线优势。其形态在海岸线上得到了充分的舒展,不会淹没在城市建筑的背景中。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与公园总平面图

图源 PEI Architect s


贝老的规划是在波斯湾上创造一个“C”形人工半岛。未来,新落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不会完全面对波斯湾,而是被半岛所围合。“C”形半岛可以有效阻隔来自北方的高夫洋流(Golf Stream)对建筑所造成的侵蚀。


黄昏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与公园  ©ACF域图

夜幕下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与公园  ©ACF域图

晨光中的艺术雕塑“7”  ©ACF域图


在公园“C”形半岛的尽头,当代艺术大师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受贝氏的邀请,创作了巨型艺术雕像《7》。雕塑屹立在多哈港中,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遥相呼应。



文化


在伊本·图伦清真寺里

我终于找到了 我所寻觅的 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精髓

——贝聿铭


伊本·图伦清真寺,埃及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  图源网络

在接受设计委托后,贝聿铭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伊斯兰世界建筑之旅。先后考察了科尔多瓦清真寺、印度胜利宫、阿尔汗布拉宫、 大马士革清真寺 、赫巴要塞和伊本·图伦清真寺等多个伊斯兰风格建筑。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ACF域图


如果我们能找到伊斯兰建筑的精髓,那么它很可能是来自于沙漠,它的设计应该是简单而激烈的,由阳光给一个个造型注入生命。我终于渐渐地接近了真相,同时我认为我也找到了自己在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876—879)里寻觅的东西。它较晚期的一个附加部分:一个小小的净身池,三面由双层拱廊环绕,可以说是个近乎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反映了从八边形到正方形,再由正方形到圆形的几何图形渐变。
——贝聿铭


©ACF域图


参观者从南边进入博物馆,途经一排棕榈树,以及一条配有小瀑布的坡道,从喷泉广场延伸至建筑前。虽然从滨海大道到博物馆的坡道并没有美秀美术馆的曲折复杂,但那成排的棕榈树,甚至是小瀑布的流水声,都在不知不觉中标明了一种气氛转场 —— 从都市平淡无奇的环境转换到艺术和建筑相融合的殿堂。这样设计的灵感,正是来自于伊斯兰花园中轴对称的布局、水道和天堂的寓意。


©ACF域图


贝老运用场地动线的设计,营造了场地与建筑的高差。参观者走向博物馆时,高大的棕榈树和带有小瀑布坡道,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深远感。贝老在日本的美秀美术馆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利用场地营造进入建筑的氛围。

©ACF域图


通往博物馆的连桥和建筑主轴线形成扭转,展示出建筑的几何体块更丰富的层次。



©ACF域图


金字塔般的几何体块堆叠和对石材的运用,同样见于贝老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苏州博物馆中,而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顶部体块的弧形开窗,犹如伊斯兰传统长袍下露出的眼睛,注视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空间


穆斯林世界的这个博物馆

能够建起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 艾尔·卡米尔




©ACF域图

入口悬挑的八边形金属雨棚,其光影和地面的八边形铺装形成呼应,昭示着进入伊斯兰艺术世界的仪式感。


进入了伊斯兰艺术与贝氏几何构成的对称空间  ©ACF域图


金属圆环吊灯对应高耸的穹顶,将中心的光线引入中庭

©ACF域图


对称和渐变的图形,仿佛置身伊斯兰宇宙中心

©ACF域图



大空间中悬挂吊灯是贝聿铭常用锚定空间的手法

©ACF域图


入口对应着中庭与面向波斯湾巨大的落地窗  ©ACF域图


精彩的中庭剖面  图片由摄影师提供


中庭连廊与斜撑结构  ©ACF域图



落地窗引入了阳光和多哈滨海建筑的天际线  ©ACF域图



落地窗对应的八边形天窗与八角星水池 ©ACF域图


场域


建筑师的选址
让博物馆获得独立而完整的场域
提升了建筑与场地的气场




沙漠强烈的日光让博物馆的视觉效果于一天内不断变幻

©ACF域图




博物馆室外庭院与多哈的海湾及城市形成对景  ©ACF域图



后记


在拍摄过程中
被这座建筑的气质所触动


清晨宁静的海湾,晨光中的博物馆  ©ACF域图


海岸线上的博物馆  ©ACF域图



日光下石材构筑的几何光影  ©ACF域图


夕阳的光线映射在博物馆的玻璃体块上  ©ACF域图


△ 夜幕下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ACF域图

©ACF域图


去年为富士GFX100II中画幅相机及GF30mmTS移轴镜头拍摄样片,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拍摄目的地之一。我在拍摄过程中被这座建筑的气质所触动,可以说它是在中东拍摄计划中最让人难忘的建筑。

过去几年,我在不同的国家造访过贝老的经典建筑作品。然而在我心中,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老最后也是最好的作品,是其建筑人生集大成者。在这个作品上,可以看到贝氏经典而纯熟的风格。其中建筑选址的规划、几何母题的构成、空间动线的营造、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对地域环境的呼应,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贝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能超越自己过去的作品,在建筑艺术的高峰上继续攀登,其对建筑与文化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佩。


编辑 / 陈崚川(实习)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ACF域图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以“在看”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