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周知道
尽一切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用户想知道的信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树”说苏州 ·  22 小时前  
每日经济新闻  ·  刷屏!马斯克“靠边”,杭州95后AI科学家坐 ... ·  昨天  
木木说卡  ·  一晚拿下翡翠卡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加拿大一载有约80人客机着陆时发生事故;格力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周知道

除了堕胎,青春片还可以怎么拍?

南周知道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8-02 10:30

正文


《致青春》“无心插柳柳成荫”,开辟了堕胎和车祸的先河,曾经有一度,我们的青春片几乎是等于少女早恋堕胎片。


步入或准备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和心思,这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思考与困惑。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青春片改怎么拍。


《致青春》(豆瓣图)


又到了暑期,不少主打年轻观众的青春片纷纷上映,如《我心雀跃》《秘果》《青禾男高》《闪光少女》。无论是业内还是普通观众都有相同的感觉:今年的青春片质量普遍合格,尤其是与往年相比,还是有一定的提高。因为曾经有一度,我们的青春片几乎是等于少女早恋堕胎片,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大陆青春片的主题:“各种恋爱、各种花式作死、各种劈腿、各种约炮、各种堕胎,最后主角说:‘我们的青春最终输给了现实’。”


青春片为何沦为堕胎片?好的青春片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今年的青春片又进步在什么地方?


《匆匆那年》(豆瓣图)


青春哪去了?开房去了


青春片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电影类型,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陆影坛这一类型片并不成熟,虽然有零零散散的青春片上映,但都没有什么市场影响力。直到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上映,该片一举拿下7亿多元的票房,这让青春片成为了香饽饽,同类型电影开始扎堆上映,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片也都轻轻松松拿下5亿元左右的票房。


不过,青春片的市场信誉很快被“透支”了,观众纷纷察觉出这些青春片的明显不足。首先就是电影展示的青春因过于浮夸、狗血而显得虚假,它戏剧性、冲突性有余,但没有什么真实性。就比如这些青春片里几乎都有堕胎、约炮、劈腿或者车祸等巨大的意外,而很显然,这并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青春体验。


赵薇的《致青春》“无心插柳柳成荫”,开辟了堕胎和车祸的先河。电影中女神阮莞怀了渣男的孩子,渣男吓坏了,于是阮莞到医院打胎了。最终阮莞为奔赴与前男友的约定,因车祸而意外身亡。在后来苏有朋的《左耳》中,黎吧啦也是因为一个意外车祸死亡。


之后就是《同桌的你》,电影讲述的是林更新饰演的林一和周冬雨饰演的周小栀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周小栀不小心怀孕了,林一带她去做人流,没想到引起了大出血。


张一白执导的《匆匆那年》中,方茴为了报复初恋男友而找人一夜情。怀孕后去做了流产手术,为了惩罚自己,她选择“不用麻药”。


当时中国大陆青春片市场仍相对空白,因此《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这三部电影尽收市场红利。但100%的堕胎率还是让观众感到不满,有网友调侃,这些电影可以全部改名了:《致打胎》、《同桌打胎》、《打胎那年》!这些青春片有的是狗血,缺少的反倒是真实的青春体验。


这些青春片的第二个不足是,它们虽然打出的是青春片的旗号,但影片透露出的心态,却是青春的“早衰”。这些电影对于青春的展示,都是一种怀旧和追忆的态度,比如《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都是以男主人公的视点展开,它着重突出的是青春所代表的那美好一面——青涩、单纯、勇敢、热血的逝去,它是以“失败”的心态来描述青春,这让青春留下苍凉而悲观的底色。


因此,青春片的市场信誉很快被消耗和透支了。到了去年,《致青春2》《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等纷纷扑街,无论是票房还是市场反响都远不如预期,这预示了走狗血老路的青春片已到了强弩之末。


《左耳》(豆瓣图)


青春片的多种姿态


那么,好看的青春片究竟是什么模样的?


青春是少年与成人的过渡期,这是一个混杂、斑驳、矛盾却又丰富、饱满、朝气蓬勃的阶段,少年与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不相同,这便使得过渡本身充满龃龉、冲突,富于戏剧张力,也具有迷人的阐释空间。青春里有鲁莽却单纯的勇气,有情窦初开的情感萌动,有成长的迷惘和困惑,有挥霍不完的激情和热血,也或者什么都没有,它只是平淡细碎、懵懂混沌的日日夜夜。青春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区隔于“成年”,在于青春体验是每个人一生中仅有一回、错过就再也追不回的了。自然地,好看的青春片应该是聚焦于有且仅有属于青春的青春体验。


比如步入或准备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和心思,这是源于他们对世界的思考与困惑。《潜水艇》《月升王国》《少年斯派维奇异旅行》等电影,不约而同以一种古怪却又浪漫的手法展示少年内在与外在的互动,少年感十足,趣味盎然,令人着迷。


比如青春里,往往会有性与性别的觉醒,以及春心的萌动。这类的优秀电影有《初恋这件小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这里没有堕胎、没有车祸、没有离奇的为爱犯罪,它就是踏踏实实地讲述了我们的“少男心”“少女心”,我们因为第一个爱上的人怎样心动,怎样想要靠近,怎样因为TA而想变得更好,包括怎样因为TA而伤心……所有情绪“老套”,却能让每个曾心动过的人有代入感。


青春里,更少不了友情,少不了年少轻狂,以及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夏日之王》中,14岁的少年想要摆脱家里的禁锢、冲破生活的束缚而成为真正的男人,他们相约到森林里做主做王,丛林,小溪,跳崖以及大雨,与青春一样恣意。而在《契克》中,德国壁花少年和俄罗斯亚裔转学生开始了一趟让德国少年永生难忘的旅行,从此他忘不了这个夏天,从此他知道他比谁都酷。遗憾的是,这一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大陆电影的空白,或许是我们的青春都太紧绷太规矩了。


在人们的习惯想象中,青春是亮色的,它总是与活力、朝气、乐观等联系起来,原来并不尽然。冯至说:“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出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青春负担着蜕变与成长,“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因此,我们在韩国尹成贤的《守望者》、日本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哈莫尼·科林的《春假》中,解读到青春刻骨的失落和孤独;我们也将在《鱼缸》《好景当前》《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中,看到这些青春少年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付出、学会承担、学会对世界敞开心扉……


总而言之,这些备受好评的青春片虽主题各异、表现手法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青春体验的真诚书写。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豆瓣图)


不狗血,青春就足以“闪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