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作者在接触信息的方式、对信息流的看法、以及对AI技术的体验与反思。作者意识到即使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仍然被信息流的刺激和成瘾机制所影响,感到焦虑和被困。作者提倡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同时,作者通过体验AI产品,意识到除了消费信息,还要创造信息,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发出独特的声音。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接触信息的方式
作者通过按时间线刷动态和主动搜索两种方式接触信息,但更倾向于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
关键观点2: 信息流的刺激和焦虑
作者意识到尽管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仍然被信息流的刺激所影响,导致焦虑和被困,这些信息不直接产生意义,也不带来长久的快乐和满足。
关键观点3: 主动寻找喜欢的事物
作者提倡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被信息流所左右,通过主动慢下来,体验更加完整和细腻的故事,收获情感的触动、人生的经验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观点4: AI技术的体验与反思
作者通过体验AI产品,意识到新的技术产生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需要通过更细腻的人类创作变得具象。作者认为创造而非消费,人才能避免被异化。
正文
春节走亲戚,除了忍受烟味,也要承受短视频公放的声音,我装作没听到七大姑八大姨偶尔的关心,默默地刷着微博、豆瓣、即刻,按时间线浏览我关注的博主们发了什么动态。我很少看短视频,尽量婉拒推荐算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原因,只是想按照自己挑选的信息流,尽量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同频。这样的上网习惯看似复古和清醒,但我渐渐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注意力仍然被浪费着。一是按时间线刷动态,如果是在微博,我只点击「最新微博」这一栏,跟进我关注的博主又发了什么内容,从来不打开旁边的「推荐」,也不关心「热搜」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微博有无聊的营销号、情绪化的信息,但在我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里,我觉得很平静。而且,微博大概是少数让我还能看到大段文字的社交媒体,我不爱看资讯类的短视频,是因为觉得,视频就算可以倍速播放,信息还是不能像文字那样一览无余。二是主动搜索,AI 搜索和小红书是我常用的「搜索引擎」,尤其是小红书,某个刚推出的 app 的使用心得、某个非常细节的剪辑问题,都可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但是我不爱用小红书的算法推荐,我甚至不欣赏它的入口设置。点进小红书之后,先出来的页面是「发现」,也就是算法推荐的内容,一旁的「关注」需要手动选择,哪怕是在「关注」栏,信息也不完全按照时间线排列。这仿佛在暗暗地告诉我们,遵从于推荐算法识别出的、你可能会喜欢的内容吧。两种接触信息的方式,导向同样的结论——我宁愿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并不,我不断点击着「最新微博」,本质和手指下滑刷新短视频没有什么不同。我仍然在期待着「新」的信息,只不过,不同于「算法推荐」,我使用的是「人工推荐」,大家仍然在讨论差不多的话题,从外国人涌入小红书,到 DeepSeek 深度思考模式。「新」本身就是一种刺激、一种成瘾的原因。就像《Hooked》一书所分析的那样,互联网产品让人上瘾,是因为产品需要在某个方面解决用户的问题,挠到用户的痒处,并用四个步骤——触发、行动、奖励和投资——把人给钩住(Hook)。比如,我们被某条通知触发,做出查看社交媒体的行动,获得精神的满足,然后使用越多,时间越长,越可能形成习惯。手机上有太多这样的产品,本身是一个大型「Hook」中心。你和我,可能只是被不同的产品困住。但「新」并不直接产生意义,不带来更长久的快乐和满足,更多时候,它和焦虑相伴相随,因为这些信息不被我们消化,不直接导向行动,只是短暂地给大脑带来负担。我在刷新信息流时,看到觉得可能有用的信息,常常会点赞、收藏甚至截图保存在相册,美其名曰等等再看、稍后再学。事实证明,我几乎很少用上它们,甚至很难再精准地找到它们。世界发生过的变化、他人对这种变化的评价,都以碎片形式安然躺在手机里,在这些时候,常常感觉,是热点从我身上经过,习惯性地储存,再习惯性地忘记。同时,我也存在一个疑问,放下电子产品,告别信息流,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就能过得千姿百态了?很多时候,可能恰恰相反,是现实的压力太大,可以交流的人太少,所以才会觉得线上是一个更容易找到快乐的渠道。谋生已经足够让身心疲惫和麻木,基于兴趣的算法推荐、按时间线排列的信息流、几分钟的电影解说,是短频的强刺激,是压力的解药。但与此同时,它们并不直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降低感受力,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劳而获」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节省下的时间,又被拿来刷新更多的转瞬即忘的信息。如此不断地循环。或许,当注意力被允许走马观花,我们反而应该主动慢下来。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是,主动寻找我们喜欢的事物。我喜欢看历史,2024 年读过的其中一本书,是《漫长的余生》。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但这位宫女或许不能算是主角,更像是串联时间节点的局外人。作者落笔更重的仍然是时代,讲的是有权势的人如何争权夺利,但其中也有很多边缘人的故事,比丘尼的身份可以让地位不高的女性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新寡的公主不接受再嫁的安排留下「志不愿」的记载。因为不了解相关历史,所以读得有些吃力,但这是主动接受信息的一次美好体验,告诉我们,在漫长的、不能被个人左右的历史里,人的命运和声音始终是重要的。当我和 DeepSeek 讨论我的阅读习惯,问它有没有什么理论支持,它告诉我,喜欢阅读历史,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现,我寻找的不是答案,而是千万种可能,这可能是推荐算法没法做到的事情。它还教了我一个理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列维纳斯认为,真正的存在不是封闭的自我实现,而是向「他者」敞开责任。算法将世界简化为「与我相关」的数据流,用个性化推送消灭「他者性」,但阅读历史,意味着主动迎接「他者」,五百年前的农民、战场上的小兵、宫廷中的诗人,他们的生命不可被算法归类,却构成了我们理解「何以为人」的镜子。和从转瞬即逝的新鲜事物得到的快感不同,从更加完整和细腻的故事里,我收获的是情感的触动、人生的经验、生命的活力,感受到命运被时代左右的普通人,以自由的意志对抗某种必然性。作为一个编辑和作者,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是,除了书籍之外,为人处世的经验,也能从和受访者的交谈中得来。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生成式 AI 已经成了不能忽视的技术力量,它们从人类知识的巨大集合中学习,在它们面前,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2024 年,我体验了很多的 AI 产品,视频、图片、音乐、搜索......但具体地写成文章,往往有种说明书般的无趣。我常用的一个套路是,把某个 AI 产品更新的功能,套在最新的热点里,比如,为了体现豆包文生图可以直出中文字,我使用了当时很火的《再见爱人》熏鸡梗。同时,我也会尽量地用上一些流行语,「自己吓自己」「XXX 是这样的」「太好了是 XX」「拼尽全力也无法战胜」......诚然,作为一个媒体的编辑,我应该抓住共识,通过大多数人爱看的内容,解释新兴的事物。但我仍然会觉得有些失落。算法告诉我,铺天盖地的讨论帖告诉我,这些例子大家可能会喜欢。但仅仅作为我个人,我希望和热点保持距离,只是以内容本身,抓住他人的目光。然而,内容本身往往并不够精彩,很多时候,我只是在重复官方的口舌,零散地体验可能好用的功能,附上少量的批评和独立思考。于我自己的标准而言,这些并非真正的创作,因为里面几乎没有我的在场,没有我独特的生命经验,和别人的稿子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有人可以做到,真正地用新的技术创造出完整的作品。2024 年,我专访了不少 AI 创作者,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相同的笃定。创作只是一个结果,他们通往创作的路程,有更漫长的前因。开发 AI 原生游戏的美术生,从小就喜欢和游戏 NPC、苹果语音助手 Siri 聊天,大学时候开始设计聊天机器人,然后把论文做成游戏。喜欢黑色电影的游戏行业程序员,自己花了 3 个月时间,用 AI 做出了一部根植于故乡背景的黑色犯罪动画。对于 AI 取代人类之类的大命题,没有人能给出完整的预测,有的人甚至没有兴趣解答,但他们都清楚,怎么坚持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因为选题才体验 AI 的我,仿佛生活在粗糙的、不断更新的现在进行时,而他们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时空,从自己的生命体验里,生发出创作的冲动。我体会到一种刻舟求剑的滋味。过度关注此时此刻,反而会被不停留的时间所裹挟,度过一天和度过一年,可能没有什么区别。新的技术产生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需要通过更细腻的人类创作变得具象。我和 DeepSeek 的讨论,也导向了相似的结论——创造而非消费,人才能避免被异化。所谓的控制信息流、把握注意力,不仅仅是靠摄入优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产出更多优质的、遵从个人经验的创造。正如纳瓦尔所说,「成为一名创造者,你就不必担心工作、职业和 AI」。我不知道这句话里存在多少乐观的成分,但我相信「仅仅站着凝视海水是无法穿越大海的」。当 AI 能够分秒诞生出普遍意义上的好的创作,机器和人工之间不再有清晰的界限,人类的自制力、人类的创造,渐渐就变成了一种面向自己的、唯心的修行。从信息的碎片里挣脱出来,对生活和周边有更多的关怀,不盲从外界的喧闹,让我们内在的动力推动我们前行,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发出一些发自内心的、不完美但与众不同的声音。在上万公里的旅行中,我撞破了楚门的世界
不想漫无目的刷手机,这个应用比「笨手机」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