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发酵半合成平台和多手性药物平台,在中间体和原料药领域风生水起的博瑞医药,开始在创新药道路上多点开花。
近日(7月19日),博瑞医药及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报道了一款AI辅助设计的新型GLP-1R/GIPR双重激动剂BGM0504的临床前研究结果。结果显示
BGM0504独特的分子设计导致其激动活性相比替尔泊肽增加了2-3倍。在糖尿病和NASH小鼠模型中,BGM0504也显示出了优于替尔泊肽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博瑞凭借着在药械组合平台上的积累,在呼吸系统领域同样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有望在继2024 Q1业绩的历史新高上,实现连环爆。
作为成立于2001年的博瑞医药,可以说是靠原料药起家的,但却是以恩替卡韦的仿制药迎来第一波春天。这也更让公司创始人袁建栋博士更加明确了
开发具有专利门槛和高技术壁垒的药物
,才是获得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根本。
鉴于此,公司逐渐催生了博瑞医药核心技术
发酵半合成平台和多手性药物平台
。凭借着以上核心技术平台,博瑞医药先后开发出包括卡泊芬净、依维莫司、曲贝替定等产品在内的高技术难度、高价值品种的合成工艺路线,涉及抗真菌、免疫抑制等多个领域。
依托在原料药领域的优势,博瑞医药建立起了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产品结构
进行优化,使其营收状况从2016年以来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据资料显示,博瑞营收从2019年的5.0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1.80亿元,CAGR达到23.74%;扣非归母净利润整体表现良好,自2019年至2023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均突破1亿元,CAGR达到16.21%。
图源:开源证券
不仅如此,年内4月27日在发布2023年年报同时,也披露了2
024年Q1季度财报,营收3.4亿元,同比增长11.5%,同为历史新高。
但高难度仿制药研发仍面临众多挑战,虽通过策略性地利用药物专利悬崖期、推动国产替代和响应集采政策,企业能够促进产品销量的显著增长、加速原料药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模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难度极高,企业需持续布局并迅速研发多样化的仿制药品种,以实现产品线的更新迭代。
这一点从博瑞2021-2023年期间公司营收及利润增速放缓也能够略窥一二。而博瑞也充分的意识到业绩的稳定性也受到材料价格的波动、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发布2023年财报后不久,博瑞又进行了一次“大动作”,向特定对象进行股票增发,拟募资不超过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但这次的重心不再是原料药,而是减肥药。
其实,早在在2019年首个仿制药制剂获批之前,博瑞医药通过技术转让累计获得了近亿元的收入,为公司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要知道,创新药研发是对时间和资金的双重考验。而博瑞医药在研发支出上可谓“毫不手软”。
数据显示,博瑞研发费用近年来提升显著。公司研发支出占总营收比重从
2021年的16.47%提升至 2023 年的 21.08%
。仅2023上半年,博瑞医药就申请50项专利,获得16项专利,还是以技术含量更高的发明专利为主。
在研发费用的大力支持下,博瑞创新管线也雏形渐显,并涉及当下最火的ADC、GLP-1以及核药三大领域。
其中文章开头提到的
BGM0504就是一款GLP-1R/GIPR双重激动剂
。7月9日,博瑞与诺和德美承办的全国研究者会议中数据披露显示,在已完成的1a期临床试验中,在 2.5-15mg剂量下,经过1至2次给药,健康志愿者平均体重较基线期下降了3.24%~8.30%;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一项2期临床研究盲态下初步结果显示:BGM0504 注射液5mg、10mg、15mg 剂量组受试者经剂量滴定给药 2~6 周后目标剂量给药 12 周耐受性、安全性良好。
BGC0228是由博瑞医药基于靶向高分子偶联技术平台自主研发的一款ADC药物
,临床拟开发用于小细胞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瘤治疗,目前处于1期临床阶段,125mg/㎡剂量扩展研究已完成13例受试者入组给药。
博瑞旗下企业苏州瑞核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最近(7月22日)也公布,其研发的1类放射性治疗药物镥[
177
Lu]PSMA-0057注射液和1类放射性诊断药物镓[
68
Ga]PSMA-0057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公开。
除创新药管线外,博瑞医药又建立了药械组合平台,
重点开发经口吸入、眼科喷雾、经鼻入脑三种类型吸入制剂
。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市场上已有多年商业化销售且市场规模较大,近五年平均实现营收 58.57 亿元,2023 年达 59.48 亿元。因此预计公司在研的吸入制剂上市后有望贡献可观营收。
总之,可以预见通过产品结构的逐渐改善,不仅能够为博瑞带来持续的输血能力,同时有效资金反哺创新管线输出,促使靠原料药起家的博瑞医药完成向创新药企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