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对猫头鹰、扫帚和巫师的看法。而对一些中国读者来说,是《哈利·波特》让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全球化”。今天我们请你一起来聊聊,你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不得不说的故事。
文 ✎ 刘潇然
编辑 ✎ 张慧
6月26日,英国波尔顿的街头被676个戴着圆眼镜、额头贴着伤疤、身穿格兰芬多学院服的“小巫师”占领了。他们挥舞着手中的魔杖、扫帚以及魔法课本,欢快地打破了‘同一地点最多人同时扮哈利·波特’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出现了戴着巫师帽、披着鲜艳斗篷、骑着扫帚的巫师爱好者。有人提议,将这一天命名为“国际哈利·波特日”。
20年前的这一天,这个系列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版问世。从此,英国作家JK·罗琳“孤独栖居的那个世界突然向其他人敞开了大门”。觉得“这一切很美妙”的不仅是罗琳,还有千千万万从此改变了对猫头鹰、扫帚和巫师看法的读者。罗琳创造的那个会魔法的平行世界,不知不觉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味。
1997~2007年,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以两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书越出越厚,主人公从少年成长为青年,情节主题也变得复杂。在英国,《哈利·波特》开创了很多先例,比如新书印刷时,印刷工人要签署保密协议;为了防止书迷为了先睹为快“抢劫”运输车,新书要用配了保安的运钞车运到书店。在问答网站Quora上,与哈利·波特相关的问题超过1.5万条。比如有人问,“500年后,哈利·波特系列会不会成为经典文学?”有人回答:“现在就已经是了。”
在中国,也有数量庞大的“哈迷”,他们成长的鼓点恰好与哈利相近,堪称哈利的同龄人。
比如知乎网友“萌萌的Crusher”第一次看到HP系列电影是小学二年级。那时候,他所在的小城里只有一家电影院。他熬夜读小说,折树枝当成魔杖,大扫除时骑着扫把在班里奔跑……直到他长大成人,进入大学。
喜爱哈利·波特的人,对自己阅读每本书的过程都记忆犹新。有人囊中羞涩,在书店站着看完了前几本,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人打着学英语的旗号,获得父母的支持买英文原版小说,并一直铭记将百元大钞骄傲地拍在书店柜台上的感觉。有人在班上第一个买到新书,而看到了全班同学眼中亮闪闪的光。还有人成长在偏远的县城,乔丹、比尔·盖茨、布什、马克思和哈利·波特是“同学们知道的全部外国人”,但每次《哈利·波特》新书出版,却能感到“和世界同呼吸”。也有人将自己心爱的哈利系列书籍借给亲友,却因为对方不爱护书而与其“友尽”,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大爷也绝不心软。
在大学里,《哈利·波特》是“硬通货”。图书馆里的《哈利·波特》状态总是“已借出”。每当该系列出新书,免不了整个宿舍传阅,有时还会趁着熄灯前轮流读上几段。“我记得‘哈6’出版的时候,我们宿舍的姑娘们考试周熬夜也要看完。有一天晚上,最先看书的那个女生突然痛哭失声,问了半响,她才抽泣着说‘邓布利多死了’。”“85后”张女士告诉《博客天下》。她是哈利·波特系列的“铁粉”,家里摆着哈利和赫敏的魔杖。“读研究生的时候,有门考试心里特别没谱,我就把赫敏的魔杖放在书桌上,希望能够获得好运和力量。”她说,“这是属于‘哈迷’的迷信。”
96年出生的邓咏仪,小学二年级时从朋友处借来港译本《哈利波特与神秘的魔法石》。因为不习惯竖向排版,她看了六七遍才全弄懂,却从此“入坑”。
追书追剧之余,邓咏仪喜欢到网上和其他哈迷交流。著名的哈迷论坛有活力吧、哈利波特中文网、52HarryPotter等,鼎盛时最高在线人数常年维持四位数。小邓喜欢到论坛上看剧情解析,看“大大”们第一时间发布的草根译书和同人文。
邓咏仪初三那年,全系列的最后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上映。看到最后一个镜头,她大哭起来。“看着三人组目送火车离开,我就觉得,一个时代结束了。”
那是2011年。2010~2015年,图书和电影先后完结加上BBS的衰落,曾经火热的哈迷论坛相继关闭。
经典的完结并不代表着落幕,新的哈迷正迅速成长起来。在移动互联时代,他们换了更时髦的平台继续活跃着——比如马徐骏2016年创办的“D.A.”(邓布利多军)微博及微信公众号。
生于1981年的马徐骏,成为哈迷时已经成年。当时他在英国读大二,受人之托带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原版书回国,飞机上无聊翻看,从此深陷魔法世界。此后,新书一出版,他便第一时间阅读,每本书都看了很多遍。他还喜欢在开车时听Stephen Fry朗诵的版本。现在他几乎对小说倒背如流,“你抽出一段,我就可以告诉你是第几章的什么情节。”他告诉《博客天下》。
英语培训师出身的马徐骏,认为翻译后的小说不可避免地流失了原汁原味的英文之美,比如“音韵节奏、双关,甚至一些幽默。” 2016年,他开始组织哈利·波特英文读书会。
在读书会上,马徐骏不仅会朗诵原文,还会讲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在他看来,《哈利·波特》系列虽然是小说,却能教育孩子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比如老师们并非永远是对的,有的老师让人恨不得施咒把她变成癞蛤蟆。
再比如韦斯莱的父母价值观和中国家长很像,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当级长、进魔法部,但这一家讨人喜欢的孩子却不是有权力欲的珀西,而是罗恩和那对可爱的双胞胎。“你肯定更愿意和这种人交朋友。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就能明白这一点,他以后的价值观肯定不一样。”马徐骏说。在读书会上,话题延伸到家庭教育,哈迷们讨论通常很热络。这也是马徐骏的初衷——让更多的哈迷找到同伴,一起感受、碰撞。
哈迷们也会把这种爱传递到下一代。张女士孕期经常给肚子里的宝宝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认为这是绝佳的胎教。她和先生每天都在憧憬11年后,猫头鹰给女儿送来霍格沃兹的录取通知书。
📜 📜 📜
在留言区说一说你与“哈利·波特”系列的故事吧
送上一段混剪,让我们重温魔法世界
文章首发于《博客天下》新媒体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