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东方周刊
有思想的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米汽车  ·  株洲国际赛道 ... ·  17 小时前  
比亚迪汽车  ·  比亚迪天神之眼开创全民智驾时代 ·  2 天前  
小米汽车  ·  小米SU7 ... ·  2 天前  
高工智能汽车  ·  连亏两年,经纬恒润“压力”不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东方周刊

蔡昉:十四五,应对老龄化的最后时间窗口

瞭望东方周刊  · 公众号  ·  · 2020-12-21 13:20

正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OutlookWeekly1981),原文首发于2020年12月21日,原标题为《瞭望专访|蔡昉:十四五,应对老龄化的最后时间窗口》。


在2025年,我国有可能迎来人口峰值和负增长转折点,生育率下降快、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和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等特征,将成为重要的新国情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有可能出现劳动参与率递减、人力资本递减和消费能力递减等现象,这是老龄社会的三条“递减曲线”

“十四五”期间,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将出现短暂放缓,给制度建设和资源调动留出了最后的时间窗口

总和生育率争取回升到更接近1.8的水平,出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时间表路线图,经济社会发展应立足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和满足老年人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蔡昉

十四五:应对老龄化的最后时间窗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第一次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 表示,由于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人口均衡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学部委员

蔡昉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问题将成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蔡昉看来, “十四五”时期及其以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发展有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风险挑战,存在于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增长速度合理区间、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居民消费潜力、涉老产业发展等与人口均衡状况相关的领域。

蔡昉认为,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阶段特点,解决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着眼点,都可以统一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个大战略框架之中。


提前迎来人口峰值和负增长



《瞭望》:如何认识“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蔡昉: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延续低生育水平下人口增长递减的趋势,甚至有可能提前迎来人口峰值和负增长 ,这一趋势将带来一系列严峻且影响长远的挑战。

首先,我国低生育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皆呈现不可逆的趋势。 每次人口普查之后,都将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总和生育率,也就是说每个妇女平均的终生生育孩子数。总和生育率低于2.1,意味着新生人口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进入人口负增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生育率降到了2.1这一更替水平之下,就是说我国低生育水平处在更替水平之下已近30年了。 随着人口寿命增长,低生育率和低人口增长率将导致老龄化迅速提升,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国情。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增长将逐年减速,人口总量向峰值趋近,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人口因素对经济、社会、民生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将在这一时期显现。

其次,由于我国生育率下降快、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将是一个长时期的重要国情。 一方面,人口转变、生育率的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受到政策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生育率的下降速度随之加快,同时生育政策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的最大挑战是人均养老资源不足。 即使在发达国家,深度老龄化也会造成养老负担过重的情况,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日本为9.4%,意大利为16.2%,法国为13.9%,降低替代率成为弥补养老金缺口不可回避的选项。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GDP比重虽只有5.3%,但由于未来老龄化速度将显著快于上述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必然加大。

我国总人口到达峰值,然后进入负增长,这一转折点大概率会发生在2025年。 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了解不同发展阶段中人口特征的变化,把握人口老龄化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需要注意:

第一个转折点已经发生,在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负增长。 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缓、资本和机器替代劳动速度过快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都将导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下降。

第二个转折点大概率发生在2025年,即总人口到达峰值后进入负增长。 这一转折点,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如果说2010年的第一个转折点对供给侧产生影响,那么第二个转折点的影响则将更多表现在需求侧。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投资增速也随之下降,此时就特别需要以消费需求补上投资需求的降低。而消费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关注人口特征的变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防止出现产生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三大递减”现象更加突出



《瞭望》:基于国情实际,如何看待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蔡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有可能出现劳动参与率递减、人力资本递减和消费能力递减等现象,影响经济增长和养老能力。 这是老龄化社会的规律性现象,可将其称之为老龄社会的三条“递减曲线”。 结合中国国情来看,这三条曲线表现得更加突出。

第一个递减的曲线是劳动参与率下降。 劳动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是指16~65岁或者15~59岁或者16岁以上人口。

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参与率有什么特点呢?从我国的情况来看,16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大概在50%~60%之间。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变化较大,形成了倒U字形曲线。其中,30~50岁之间是劳动参与率最高的时候;50岁后劳动参与率便迅速下降,55岁降至平均水平,且由此呈现直线下降。 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劳动参与率下降的时间点也将更早来临。

第二个递减的曲线是人力资本的递减。 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存在受教育程度与人口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年龄提高,受教育程度趋于降低。这是一个阶段性现象。

当老龄化开始,新增劳动力逐步减少,人力资本改善速度就会随之放慢。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 从24岁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最高值之后,年龄每增加一岁,相应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会有所下降。 年龄更大的劳动者可能因教育程度不符合岗位要求,就业难度随之增加。

第三个递减曲线是消费能力递减。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上,可将居民家庭分为老年型和年轻型。 年轻型家庭的消费特点是,与就业相关的消费类别占比较高;而老年型家庭在这方面大幅低于年轻型家庭。 同时,与教育相关的消费,老年型家庭更显著低于年轻型家庭。老年型家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方面。总的来看,我国老年人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有其与年龄相关的特殊性。

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需从三条“递减曲线”入手,设法阻断或减缓曲线的递减程度,以此缓解老龄化的压力,为经济发展赢得时间窗口。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逐渐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但这一阶段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由于年龄结构变化的历史因素,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在“十四五”期间会出现短暂放缓。因此,养老资源需求特别是护理需求的压力还不是非常突出,给我们留出了制度建设和资源调动的时间窗口。

但同时,这个“暂停”十分短暂。 70岁及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全部老年人口的比重,2020年为39.9%,2025年预计达44.3%,随后一段时间的提高速度相对平缓,而到2040年则将大幅度提高到55.2%。


因此, 必须珍惜并利用好“十四五”这个时间窗口,在国家战略框架下做足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


  • 从供给侧来说,老年人仍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劳动者,他们的人力资本、经验、技能仍有优势,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
  • 从需求侧看,老年人群体是中国超大规模消费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把老年人群体的供给侧生产能力以及需求侧消费能力充分挖 掘出来,有利于将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3月24日,济南英雄山公园,62岁的健身爱好者刘刚在练习石锁 朱峥摄



把握“十四五”窗口期关键之策

《瞭望》:珍惜并利用好“十四五”这一重要窗口期,应做好哪些应对准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