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中,你可能对一些防护类信息非常熟悉,如 “喝60度的水能杀死病毒”, “全身喷洒酒精可起到消毒效果”等。然而这些广泛流传的信息都是谣言,其实只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你也会觉得这些说法有问题,60度的水不会损伤食道吗?全身喷洒酒精,是想要遇明火自燃吗?那天遇到一个朋友,信誓旦旦地跟我说,你一定要把家里温度调高,最好是高到像桑拿一样的温度,这样就百毒不侵了。确实可能病毒没了,但我也没了呀!
疫情来临之时,谣言似乎总要发生。在我们面对潜在的、不确定的风险时,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它的必然性。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几乎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疫情的变化与自己息息相关。在重要性如此凸显的同时,我们常常会觉得对事件信息以及如何去应对它等内容掌握不充分,就很容易自发地脑补很多信息。比如,因为我们对于这种新型病毒的特征不了解,一些人缺乏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只能将新事物还原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中,理解、创造了谣言并传播开来。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在还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下便不断地出现在朋友圈和微信群中,从而造成了谣言的泛滥。
谣言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大家对未知风险感到焦虑和恐慌时,铺天盖地的谣言往往会加剧我们的情绪反应。当我们在网络上获取到相关信息时,一些人并不是及时去辨真伪,而是用“小心驶得万年船”去合理化自己信谣传谣的行为。殊不知这种“小心”,反倒加深了谣言的影响,使得更多人陷入焦虑和恐慌,进而无法正确地去理解和面对当下的疫情。
对于一些过分谨慎或特质焦虑的人,谣言会让他们更担惊受怕,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疑病、恐慌、焦虑等心理症状以及伴随着的各类躯体症状,严重影响他们在对抗疫情时的身心状态。
辟谣信息不易被接受的原因
•常见的辟谣方式
很多情况下,人们在发现自己发布了假信息或谣言之后,会选择悄无声息地把它删掉。然而,错误信息的持久性效应(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 of misinformation)指出,简单地撤回或删除假信息或谣言是无法实现有效辟谣的。因为错误信息会持续影响记忆和推理,这一看法也已经得到神经物质相关研究的验证。所以,辟谣使用简单删除的方法,不可取!
还有一种常见的简单粗暴方式:XXX是谣言,不可信!比如你在微信群转发了一条信息,被我看到了,不一会儿又澄清“不好意思,之前转的是谣言,不可信!”。你以为我记住了吗?对不起,事实上,你只是帮助提高了谣言在我脑海中出现的频率,鉴于熟悉度会影响可信度,过两天我可能依旧把它们认作真实消息拿来当谈资(谣言辣么多,我肿么记得住),并且可能更相信它。
• 个体的认知偏差
因为谣言并不会自带警告标签,我们往往无法在接受信息时区分谣言和真实信息。而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证性偏差,动机性推理等)又导致我们容易进入一些不易察觉的认知陷阱中:
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那些与自己已有信念、期望和假设相符的、更容易理解的或是那些自己想相信的信息。如果谣言刚好满足我们的这些认知需求,那我们就会更加接受它。
就像前几天大肆传播的“吸烟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因为烟油可以阻挡病毒进入肺细胞”的谣言,就被众吸烟者奉为圭臬,因为吸烟有好处的这个说法符合他们的期望和愿望。这时候,接受辟谣信息就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去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
这无疑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当我们的大脑接受了一个信息后,便会本能地捍卫它不被其它信息所侵犯。当假信息先入为主时,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人们反而会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这也就是所谓的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此时,辟谣的行为就像一把逆火的枪,正对着谣言,却反而击中了辟谣信息!有读者朋友曾把“吃香蕉有利于xxx”相关的谣言作为例子给他爸爸看,并严正声明这是谣言,结果他爸爸就记住了要吃香蕉了(也许这位老父亲就是喜欢吃香蕉吧)。
唉,我们脑子中的谣言真的很难消灭!
如何有效地进行辟谣
• 信息发布方
1) 高度可靠的信息来源
从信息发布源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的辟谣信息来自于那些高度值得我们信赖的人,那么我们后续会更少提及之前的谣言。为了更有效地辟谣,官方需要鼓励那些在社会上有较高可信度和专业水平的人或机构分享辟谣信息。而相比于只强调高专业水准的信息发布源,高度可靠的信息发布源辟谣效果更佳。
正如本次疫情开始初期,就是钟南山院士说了“肯定人传人”,否认了之前武汉卫健委说的“不会人传人”,疫情才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这是因为钟南山院士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专业、可靠的形象,所以他发表的言论才更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让民众觉得自己是可靠、可信赖的,只有这样,以后发布辟谣信息时,才能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
2) 同时呈现错误信息
那是不是辟谣越详细就越好呢?科学研究表明,虽然辟谣信息的详细程度与辟谣效果呈正相关,但同时也和错误信息的持久性效应正相关。前面我们也提到,熟悉度会影响可信度,所以过于详细的辟谣信息并不可取,太短的辟谣信息效果又会很弱,因此辟谣信息的长度应适中。同时,比起不重复谣言,同时呈现谣言和辟谣信息的辟谣效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