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是一种经历过无数人参与检验后的不可辩驳的数学结果——即它拥有真理性。”
本文作者:Rosalind Rye
标题为小破手添加。
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这能救你的小命。
你是普通人,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牛人。
已知:人的能力各有不同、筛选机制可以有效筛选出学习能力强的人;
则:某一范围学习能力的人会相遇在一起 —— 1。
已知:普通人定义为成绩/获奖等指标排名>10%的人,反之则为优胜者;
结合1,则:必然有以前的优胜者,在通过筛选机制进入新环境后,成为普通人——2.
引理,纳什均衡:在包含两个以上参与者的非合作博弈中,假设每个参与者都知道其它参与者均衡策略的情况下,则没有参与者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策略使自身受益;即,所有人的均衡策略都是好好学习,并且知道其他人也会好好学习;
则:在校期间,普通人作为普通人的情况将长时间持续且很难改变——3.
已知:筛选机制贯穿人的一生,
结合1、2、3,则:所谓“优胜者“必然在某次筛选后成为普通人,即,人必然在某个阶段是“普通人”。这种普遍性,使得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这里的普通,指遇到自己排名>10%的境遇的普遍性。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4,证毕。
已知:人的存在是自然的,
则:“作为普通人“和人的存在本身不冲突,即存在这样一种方式,使得人既存在又普通——5.
又,心理健康很重要,且因4 的普遍性,
则:人必然要从心态上(且由5得,存在这样一种方式)适应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一事实。否则,在必然成为普通人的事实面前,人无法保持心理健康。
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这能救你的小命。Q. E. D.
我在青少年时代遇到过许多挫折。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自己给自己鼓劲,要好好学习,要获得成功——那时候我觉得最成功的是科学家,所以我想做个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我的“理想”。
我顺着这个理想一路走了下来,从文理选科,到专业选择,每个岔路口都是通往科学家的方向。并且我也很幸运,我自身的天赋和能力也能支撑我走到南哪这样的顶尖学府。
直到,读研。
某件事情的发生让我真正意识到我可能无法做一个科学家。
意识到这件事情对我而言是晴天霹雳却早有酝酿的。很多小小的细节都昭示着“科学家”这一目标的远离,但只要可能性存在我就一直坚持下去。因为科学家这一信念是如此地重要,它支撑了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我不知道它被抽离掉后,建立在这个理想之上的我的生活应该怎么办。
好吧,它真的来了。
我不得不痛苦地追根溯源问题的由来。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那颗自命不凡的心,是那种一定要比别人更强才觉得生活有意义的执念。而且我运气很好,直到大学才遇到自己成为“普通人”的情况。
假设,假设你的一生,平淡无奇,泯然众人,拿着平均工资,有着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孩子,有着平均的寿命和一般的精力、健康状况,你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人生?
想到这里,我出了一身冷汗,我的生理反应告诉我我不想这样。可是——换位思考一下,谁的人生,不是竭尽全力的呢?
凌晨起来准备在蔬菜市场上交易的摊贩、早上6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饭送上学的父母、凌晨一点还在上班的火锅店店员……生活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竭尽全力的。
那时我突然想到,一首诗和一项定理竟然奇妙地吻合了。诗人穆旦曾写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而纳什均衡说,每个人都采取自身的最优策略,并且策略对他人透明,则没有人能通过改变策略使自身受益。来自文学和数学的经典,都向我们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因为所有人都竭尽全力,所以这种生活是普通的。
普通两个字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它包含的,是所有人用尽全力后,所达到的均衡结果。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是一种经历过无数人参与检验后的不可辩驳的数学结果——即它拥有真理性。
那么,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呢?
当我想到这一点后,我发现一点也不可怕。
我是个普通人,这不是很好吗?
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我能力有限,所以小时候遇到挫折,没有消沉,反而付诸行动努力学习,立志成为科学家,这才能称之为坚强;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所以在人生选择中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称之为勇气;也正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我和普通人——普通的南大学生——一样会恐惧自己成为普通人过上普通的生活;但也正是因为我是个普通人,我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才能称之为智慧。
普通不意味着躺平,也不意味着一事无成。而是因为普通,所以勇气才能被称之为勇气;因为普通,所以智慧才能被称之为智慧。
我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在仙林杜厦图书馆三楼理科借阅区坐着。那是非常晴朗的一天,阳光透过图书馆外的钢结构间隙洒落下来,金色的地面和灰色的装潢相得益彰。
小助手的这个题目“我是南哪普通人”,隐藏的含义是,我本来不是普通人,在南哪成了普通人,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应该是:首先,我要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第二,在我是普通人的基础上,如何过好我的一生。其实,普通就像一张白纸,因为白纸的存在,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才有可能拥有多彩的一生。
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像治病,是个漫长、循序渐进、会周期性反复的事情。我在研二时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也同样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方说,无法成为科学家了,那么我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解释过去我为这个理想所做的努力?这些问题我又花了几年找到了答案。虽然这是另外的故事,但我想说,这些答案的基础都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获得答案的原因是我对过去发生的事实完全地尊重,但是对于未来的物理定律之外的事情,我愿意抱着浪漫而美好的期待。为什么可以对未知的事情持有正面的预测?因为我是个普通人啊,所以这种期待才可以被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