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她的声音| 会上瘾
成年人的世界里,路不好走,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
成年人的世界里,少了情绪的外放表达,多将心思藏在心里不轻易吐露,
成年人的世界,
要独自熬过孤单的时刻,要抵挡突如其来的变故,要面对人生的刁难。
说无所畏惧是假的,说能挺得过一切也不过是逞强。
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想要逃离的瞬间,小时候受了委屈最简单的发泄方式是告状和大哭。
如今长大了,不那么轻易流泪了,不再把自己的坏情绪带给身边的人了,我听了很多故事后发现,如今的我们,在最无助最脆弱的时候最想回家。
我一个读者给我留言说,她结婚后嫁到了一小时车程外的隔壁县城,
生了孩子之后总是隔三差五抱着孩子回娘家。
回了娘家有妈妈给她做的好吃的,有妹妹陪着孩子玩儿,她说只有回了妈妈家才是真的自己的家。
我见过婚后过得很幸福的人,走到哪儿两个人都是如影相随,也听过电视剧里面说着 " 有你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 " 。
却没意识到对于很多婚姻不幸福的人来说,自己组建的家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家。
那个家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在那个家里没有被保护被照料。
来北京之后周围的朋友同事很多都是外地人,
他们在北京租的房子虽然也叫 " 家 " ,但其实更像是花几千块钱等价交换的一个歇脚场所。
家乡有妈妈唠叨和爸爸做饭的地方,有自己熟悉的街道和认识的老邻居,那个地方,才是家。
我一个女性朋友和谈了四年恋爱的男朋友分手的时候说想回家,我同学从公司辞职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说想回家,我一个做项目挣了几百万的邻居因为今年市场不景气压力太大说想回家。
我还有几个小粉丝刚上大学来外地生活,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近的人陪伴,也经常和我哭诉想回家。
你发现没有,那些吵着总说想回家的人都是在某个阶段遇到难题,过得没那么开心的人。
人在落寞失望和脆弱的时候,大多不是想着迎难而战,而是躲入一个舒适区,逃避面对,逃避当下的生活。
我想起小时候刚去幼儿园的时候,面对严厉的老师和陌生的小伙伴,我总是哭闹着要回家,哪怕家里没有玩具没有滑梯我也要回去。
因为在我心里,
家才是最安全最好的地方,是我可以被无条件呵护的地方,是我不怕犯错不怕说错话可以不守规矩的地方。
长大也是这样的,我们会自信地觉得自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
但还是会在某次细小的的挫败后,某次情绪崩溃后,分外想回家。
回家就能卸下伪装不用权衡利弊,不用瞻前顾后,回家就能和爸妈耍赖皮做个孩子,回家就是哪怕很无聊很平凡但依旧觉得踏实心安。
最后想说,其实昨天晚上,遇到了很难过的事情,早上起来一直在想,要把电话打给谁,打给闺蜜吗?还是打给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