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完成了不朽名著《1984》,并于次年出版。
有太多人被《1984》中的政治讽喻所震撼:“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真理部”、“两分钟仇恨”,无处不在的监视、秘密警察、思想控制、篡改历史、让危险分子“化为乌有”,这些天才般的讽刺,是最容易给我们留下印象的。
实际上,《1984》所描绘的那个极权世界,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我们拥有了足够多的自由,也从未面对过《1984》里那样严酷的控制和监视(至少80、90后是这样),我们都知道自由是对的、极权是错的。所以,这些政治讽喻,我们更多是作为一种奇观在欣赏,它和我们的生活没那么接近。
反而是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借鉴意义还更多些。
然而,因为《1984》的政治讽喻太过出色,以至于我们常忽略此书最重要的一点——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性格与命运。
其实你仔细看原文就会发现,全书几乎60%的篇幅,都是这个中年小公务员的内心戏。我看书的时候就会想,这个大叔内心戏也太多了吧,整本书完全是一个中年危机的记录啊。要是大叔内心别那么骚动,哪有后面那么多事。
也许你要提反对意见了,没关系,读书本来就有不同角度嘛。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个角度。
主人公的名字是温斯顿·史密斯。“温斯顿”是英国二战时的领袖、著名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的名字;姓氏“史密斯”(原意为“铁匠”)则是英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温斯顿·史密斯”如果放到我国,效果相当于“张泽民”、“王小平”。
温斯顿是个中年男人,在极权国家“大洋国”的“真理部”负责篡改新闻的工作。他接触到很多篡改新闻的事实,比一般人更了解国家愚弄民众的手段。他开始对政府的做法产生怀疑,并且用日记的方式,为独立思考保留了一点空间。
当温斯顿对世界产生怀疑之后,他发现了自己的同事、年轻女孩裘莉亚。他们秘密约会,享受着自由的性爱和生活。他还发现,真理部核心党员奥勃良也是同道中人,并从奥勃良那里得到了理解和鼓励。
(裘莉亚看起来特别忠于老大哥,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
(奥勃良引诱温斯顿)
然而,奥勃良是秘密警察,这一切都是他的圈套。警察在温斯顿和裘莉亚正约炮的时候抓住了他们。奥勃良残酷地折磨温斯顿,进行“思想改造”。面对装满老鼠的铁笼,温斯顿背叛了裘莉亚,并发自肺腑地喊出“我爱老大哥”。
(奥勃良给温斯顿洗脑)
怎么看怎么是一个政治讽喻小说,哪来的中年危机呢?
大凡成功的故事,都有一个基本前提:主人公一开始就处于巨大的矛盾中。如果矛盾不解决,他就达不到安稳状态,就活不下去。故事的张力,就来自于他命运的“不平衡”。
说句俗话,主角一定得特别作哔,觉得自己必须得干点啥,不然就活不下去了才行。
这个内心空虚、焦虑无比、拼命想加戏的心理过程,其实和中年危机是一样的。
比如下面这几个男主角:
大富翁布鲁斯想成为保护哥谭市的英雄,但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却只能活在黑暗中,甚至要背负别人的罪名,被人们唾骂(《蝙蝠侠:黑暗骑士》);
潇洒直爽的军火商史塔克被恐怖分子抓住,差点死掉,为了保命他将自己改造成半人半机器、成为钢铁侠,但却必须隐藏这一身份(《钢铁侠》);
偶然获得超能力的大学生彼得帕克因为自私和不负责任,失去了挚爱的叔叔,从此,他在叔叔“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声音中饱受煎熬,必须自我救赎(《蜘蛛侠》)……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1984》里,温斯顿的“不平衡”,是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的空虚。
请注意这个设定:人到中年的温斯顿是独自生活。他也有过妻子,但在几年之前,妻子不知何故离开了他,总之,他的私生活一片空虚,为了凸显他的空虚,作者甚至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毫无性感可言的女邻居派逊斯太太,让他的生活看起来更加绝望。
除了私生活空白,温斯顿对政府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的精神也已经动摇、崩溃。
因此,在故事一开始,温斯顿是一个精神和肉体都空虚的人。所以,他必须要用新的生活和信念,填满自己的生命。没有私生活,就偷偷搞地下恋爱;没有信仰,就偷偷接触果尔德施坦因(反政府头子)的反动思想;政府肯定有错,胜利牌杜松子酒太难喝,香烟和刀片总不够用……总之,大洋国几十亿人,自己的戏实在太少了,必须要给自己加满戏才能活下去。
先说爱情戏。其实温斯顿和裘莉亚的爱情,和中年大叔出轨年轻小姑娘的套路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温斯顿本来没老婆。
有人说,温斯顿和裘莉亚的爱情是在极权统治下,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伟大爱情。但对于他们的爱情,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是两个空虚的人,对自己生活的互相补充。
这就像那些发生在战争年代、动乱年代、匮乏年代、高压年代的爱情,很多时候它们并不是自然吸引,而是我心里正好有一个大洞,而她正好掉在它的附近,我们才结为一体。当时过境迁后,自己的内心渐渐完整,有时发现当初的窟窿补得不那么合适,但为时已晚——对方已经和自己连皮带肉地长在了一起。
所以,请尽量不要在缺爱的时候去爱。最后它如果被扭曲成温斯顿和裘莉亚那样,可就非常难看了。
温斯顿精神信念的变化,也是一个典型的作哔过程。
温斯顿对“老大哥”,一开始只是怀疑而已,即使是在日记里,他也没胆子承认要反对“老大哥”。而促成他抛弃怀疑、完全反对“老大哥”的人,正是秘密警察奥勃良。在温斯顿看来,奥勃良是“完全可以理解自己”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人;奥勃良甚至偷偷和温斯顿会面,向他介绍反抗组织“兄弟会”,并且给他“反动书籍”。这难道只是奥勃良陷害温斯顿的阴谋吗?是,但没那么简单。
奥勃良和“老大哥”的逻辑是:既然你已经怀疑,那这种怀疑就很难根除,不如先让你的怀疑变成彻底的反抗,再通过极为残酷的手段,将这种反抗一举摧垮。
(举个例子,这种手段就好像女朋友已经怀疑男人出轨了,此时男人不要着急解释,而是要故意放出很多证据让女朋友抓住、甚至直接“抓包”,然后再彻底扭转:她只是我的表妹而已,我怎么可能出轨呢?由此,完全打消了对方的怀疑。)
温斯顿对于“老大哥”,从怀疑、到彻底反抗、再到彻底顺从,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其实就是要找准信念,别轻易怀疑。只要你的内心松动了、开始觉得自己戏太少了,你就可能要被各种人和事所引诱,你就会给自己加越来越多的戏,最后觉得全世界都不合理,都欠你一个美好人生。就像奥勃良引诱温斯顿从怀疑走向彻底反对一样。你要是一开始就消消停停的,谁能引诱的了你呢?
你可能会说,温斯顿怀疑老大哥很正常呀,老大哥是极权的、是错误的呀。可是,如果你站在老大哥的世界看我们的世界,也许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谁正确、谁错误,这本来就没有一定标准;能顺应你所生活的世界,找到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并没有“老大哥”,但同样存在相对普世的信仰——功成名就、财务自由;嫁入豪门、迎娶白富美;改变世界、称霸一方;或者只是平淡生活、静静变老……这些信仰,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你能一辈子毫不怀疑地坚持到死,你就是幸福的。而如果你在平淡生活的过程中,突然想追名逐利了;或者你在称霸一方的梦想半途,突然想要平凡终老了,你的下场通常不会太好。
比如电影《在云端》,主人公瑞恩(乔治·克鲁尼)本来是一个无牵无挂、工作就是到处出差的“空中飞人”,目标就是要累积100万英里的飞行里程,成为超级VIP。
在一次航程中,他遇到了另一个“空中飞人”亚力克斯,两人发展出一段罗曼史,这最终动摇了瑞恩的梦想,让他变得想和亚力克斯安定生活下来。瑞恩拿着玫瑰花突然出现在亚力克斯家门口、想和她建立长久关系时才发现:亚力克斯是个有夫之妇,和瑞恩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影片最后,瑞恩终于达成了100万英里飞行里程,但却已经失去了梦想,内心一片空虚。
瑞恩失去梦想的“悲剧”,固然没有温斯顿那么“惨烈”,但二者内心历程是相似的——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坚信的东西,最后两头落空。你如果一直相信自己是个潇洒的空中飞人,那就一直逢场作戏下去呀,何必见到美女,又开始怀疑自己、给自己加戏呢?
怀疑你所一直坚信的,自然得不到幸福;而如果你坚信了一个错误的、永远无法达成的信念,你的幸福也会大打折扣。
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他所坚持的就是一个错误的信念——恢复慕容氏的大燕国。为了这个信仰,他可以说是机关算尽,甚至不惜杀死忠心耿耿的家臣、认大恶人段延庆为父。最后,他的复国大计处处受挫,终于发疯。慕容复终其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未怀疑;只不过,在大宋江山早已稳固、自己又势单力薄的天命之下,他的复国理想只能是镜花水月。
慕容复最后疯了,永远活在自己的梦境里,这和两头落空的下场相比,也很难说清谁更糟糕。
把自己活成小说男主角,真的很累。我们在看小说的时候觉得好有意思啊,如果真让我活成那样,估计就会连哭的功夫都没有。
小说想要好看,主人公必须有深刻的内外矛盾,内心戏必须特别丰富,经历还必须特别曲折,命运起伏跌宕,真不是一般的刺激,正常人受不了。好好活在当下,顺应身边的世界,坚持自己努力可及的信念,这才是幸福之路;没事总怀疑世界、怀疑人生,真的不会有啥好结果。就算真的生活在《1984》的世界里,那就当一个热爱老大哥的无知群众不也挺好的吗?何必非要觉得自己是个主角,还总觉得这个世界之外有无数读者在看着你,非给自己加上数不清的戏呢?
或者你会问,说不定我的这部小说,会有个Happy Ending呢?
确实说不定。不过,主角光环这种东西,你可真的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