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史、政治经济史,中共党史;历史学新书、新刊、论文;中央地方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总之,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9 小时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习近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 ·  3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习近平对四川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作出重要指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刘永华《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出版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 2020-01-12 17:23

正文

作者: 刘永华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年3月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3253340



内容简介





社祭与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汉唐时代曾尝试在乡村推行社祭,但历代厉祭未在曾乡村推行。讫于明初,方才在乡里层面建立里社坛与乡厉坛,推行社祭、厉祭制度。这一制度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从闽西、徽州等区域的情况看来,这个制度对乡村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一些地区的社会文化景观中找到这一制度留下的印记。本书梳理历史上社祭、厉祭的源流,考察明初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出台和推行,综合分析这一制度给明清乡村带来的影响。




作者简介


厦门大学学士、硕士,麦吉尔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社会文化史、明清社会经济史。撰有中英文专著 Confucian Rituals and Chinese Villagers (2013),《礼仪下乡》(2019),评论集《时间与主义》,兼任“历史-人类学译丛”共同执行主编,并主编、翻译著作多种。



附:【纪要】刘永华_里社坛与乡厉坛:

一个明代制度的"社会"命运



2019年10月22日(周二)晚19时,华中师范大学“近代中国宗教的转型与发展”工作坊第八期活动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工作坊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做了题为“里社坛与乡厉坛:一个明代制度的‘社会’命运”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付海晏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永华教授首先对本次讲座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进行了解读。刘教授认为,当前我们所常用的“社会”一词,是在近代从海外引入的。而在中国本土的历史传统中,亦有“社会”一词,只是意涵不同,意为“社之会”,即地域社会。

接着,刘老师谈起了研究缘起。此前,学界对于社坛和厉坛(下文简称“两坛”)已有一定研究。如日本东洋史学者滨岛敦俊教授认为“两坛”在江南地区并未留下太多痕迹,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则对社与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刘老师本人在闽西四保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时,曾注意到田野点附近的“两坛”历史痕迹,遂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两坛”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才通过国家制度推行至乡间。刘永华老师的研究旨在展示出这一“礼化为俗”的过程,是理解王朝礼制与地域社会互动的切面。

明初,《洪武礼制》规定,乡村每里一百户内,“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专为祈祷雨旸时若,五谷丰登。”同时,从社坛誓词中也可看出,立坛具有抑强扶弱的功能,因而能够推动地域社会建立守望相助的关系。同样地,《洪武礼制》也对厉坛做了规定,使其在国、州、县、乡各级都建立起来。乡间厉坛通过城隍来祭祀“无祀鬼神”,请鬼神保佑良善之家,阴谴恶民恶官。王朝礼制的推行,使两坛在明初普遍建立,但是其在各地的持续时长不一,在明后期又经历了重建的过程。到了清代,国家层面不再设厉坛,对民间则不作要求,于是州、县、乡层面的厉坛得到了延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