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把M2给卖了的车主,这辆车的表现在群众的口碑里是两极分化的:名副其实,或者大跌眼镜。而作为车主,我是后者。交代下背景,本人业余车手,在北美之前和俩朋友一起有一辆 BRZ,把能拆的全拆了,装了防滚架,装了赛车安全带,经常在 New Jersey Motorsport Parks 的 track day 跑,然后偶尔参加 regional 的比赛。当然和另外俩大牛朋友比,我是个菜。
我对宝马是有情怀的,E46最后的直6自吸王 M3刚被 E92的 M3给换代,90后车迷应该都知道这车。420马力的V8,8300转的红线,克里斯.班戈操刀的造型。
那个岁月,420马力,足以带走一个年轻小车迷的呼吸。10年后,美国和中国市场的宝马全部涡轮化,天天开口闭口B48,N58啊。然后你们看,今天的 M4长这样。
这是不是设计上的倒退?觉得开眼角丑的人,请给我点赞。
当然让这一代F82 M4成为车迷口中诟病的原因是因为它不纯粹了,它涡轮了,它的转向成为电子了,它的电子辅助变多了,它再也不是M Car了。在 Motortrend 的 Head to head 的对比里,M4 的表现甚至只能和价格只是他三分之二的 V8 Camaro SS齐平。
曾经是同级的标杆的它,变得有点不“宝马”了。
包括我也是赞同的,逢人咨询 M3/M4我都说别买,要舒适走 RCF,要速度和豪华的走 C63。要操控走 ATS-V,这一代的 ATS-V 是通用 alpha 平台的水平,开过的朋友,你们都明白我在说什么。这两年的美国车,发力了。
直到2015年年底,宝马全球发布了 M2,2016年1月底特律车展 M2在北美首次亮相。本来就自带作为1M Coupe 的继任者光环再加上宝马全方位的大力推 Best M car这一概念营销,车迷们高潮了,说宝马回归了。
我是真的信了,于是去年9月底,我就忍不住了。琢磨着最早到北美市场的那一批 M2应该流入二级市场,我就天天在 cars.com 上时不时守着。
我的要求很简单,准新车(公里数不超过5000miles),黑色,手动。什么配置什么这样那样的,随意。想买手动一是乐趣,二是美国就没几个人会开手动。自从买了手动之后,再也没有人找我借车了,然后就看到了它。
16款M2, 表上1870 miles,$60,500。然后我就成了这家卖宝马最迅速提M2的人。我也没试驾,相信群众的眼光。
刚买来的第一个月那个开心的啊,然后我就发现这太让我大跌眼镜了。开头我也说了和朋友共同有多一辆BRZ,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后来那 BRZ在去年10月底 被我给撞了,六号弯蜜汁自信,“还没到刹车点,还没到刹车点,还能再晚一点”,“哐当”。
然后BRZ卖了,队里俩哥们怂恿我咱三一起咬牙上 991 GT3。我说不,我买不起,然后他不带我一起买了辆 Cayman GT4。
▲没办法,装逼呗,非要弄个北环头盔
同样是6号弯,M2在电子系统全关的感觉是,恩,稳的,但是要保持高度集中,下一圈再推一点。GT4是,我的天哪,怎么这么快。你说这一比吧,在赛道上跑 GT4跑的越多,我看 M2就越不顺眼。又换不起,巴伐利亚的发动机厂和斯图加特的盾牌比起来,还是要实惠些。
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毕竟价格就摆在那,但是就以6万美金的这个价格和大家天天吹最佳M Car 的段子,它是配不上的。
一、转向太假
哪怕关掉所有的电子辅助,他依然很假。我说的假不是驾驶上的假:路感都能传递到我的手上。我说的假是因为它用的电子助力转向所带来的虚的感觉。经常有时候我会觉得转向系统和前轮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反而感觉像玩 Forza 的时候的遥控手柄。尤其是在低速的情况下,为了驾驶便利,它轻的来无法反应出路况上的变化。你管这个叫 M car?
二.涡轮延迟
都说宝马的涡轮是做的最好的,可能是开惯了 GT4这类纯性能趋向的自吸,再回到 M2,它的延迟比 M4还要严重。它用的不是缩水版的M4上的双涡轮 S55B30,而是从 M235上升级过来的N55B30,依然是单涡轮双涡管,从320马力进一步进化到了370马力。这多出来的40多马力怎么来的?继续强制进气呗。
▲刚开始的双肾的那一圈镀铬我嫌太丑了,果断喷黑
在2700转以下,M2的反应度会比较差,表上显示的1450转就能输出最大扭矩,实际感受2700转-3000转的这个区间,我能明显感觉到涡轮已经充分开始工作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力。但是这个介入的转速区间让人很尴尬,尤其是赛道上弯前我不知道是降一挡好,还是强行保持现有挡位。
如果降一档,突然推出的涡轮 Boost 会让入弯前的尾巴特别的不安分,不降,出弯之后动力又延迟很乏力也让人很着急。
三、内饰渣成狗
看见那个碳纤维条没?宝马硬是成功的把他做成了和20块钱塑料品一样的手感。抛开那一部分 alcantara,看见门把手周围的皮没?每次我认真摸我都觉得这手感还不如20万的国产车到位。你说这钱都花在发动机上了,起码你得给我个让我感觉我像是在M car 里面的内饰吧。
椅子得舒服吧。这一定是我坐过的最不舒服的椅子,总感觉身体是歪着的。方向盘上也没有 M4上的那个 M 按钮,预先设定好模式按一下就可以进入,明显的成本控制。这内饰和220i 除了多了那么几个花样,有啥变化?
四、这不是最纯粹的宝马M Car
宝马最爱搞一些什么 Sport plus, sport plus plus plus plus, M plus plus plus 这些莫明奇妙的东西,油温表呢?你油温表都不给我,你搞这些模式,有什么用?哦对,我最无法理解的地方,每次降档它会自动补油,变速箱和发动机匹配的几乎完美,这一点我要鼓掌。
那么问题来了,你都帮我补了,我买手动来干啥?后来我发现是可以关掉自动补油的,但是必须关掉所有的电子稳定系统为前提。我就想在马路上三挡降二档享受下小乐趣,宝马逼着我冒生命危险?
五、M2一定不能是你唯一的一辆车
那天周五,早上开始下雪,我急着出门去见人。那一路我的体验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心惊胆战。油门稍微给大屁股就开始躁。买它请做好冬天必须买 Sottozero 雪地胎的准备,当然这个现象可能所有的后驱车都存在。
当然还有不能忘的油耗,相当感人。
某日激烈驾驶后的油耗,12MPG,我开出了20升百公里。当然你可能要说,啊!你都买了 M2了还在乎几个油钱,你什么人啊!不是啊,油钱就不是钱了吗,加油也要钱呀。
而且这车只能加美国最贵的那个 Plus 油啊,别人油价2点几美金一加仑,我是3店多美金一加仑。为了加油卖肾我也只卖的起一个啊。这都算了,这都好说,下面是有一天晚上堵了我半个小时的油耗。
15.7MPG,只要一堵车, 15升/公里是起步价,一个星期跑两次加油站是常态。
哦,一定不能忘这辈子最感人的经历,去纽约,我开着一辆手动挡的车在林肯隧道里蠕动了两小时。
六、然而性价比其实并不高
▲其实 M2和 M4是差不多快的
▲赛道日时和朋友的 M240i 肩并肩
和友人的 M4比较过,其实是差不多快的,他也是六速手动,同时起跑,M2只落后半个车身多一点点。M2起步价5.2万,M4起步价6.6万,而且 M2配置到位的也就6万,M4配置到位的7.5万都是正常的。这不就很划算了嘛!
反对!
M240i, 一模一样的发动机,少了30几马力,配置稍微低一点点,起步价4.4万,而且依然可以选手动变速箱。你说值不值?或者前两年14/15款的 M235i,公里数不超过一万英里 的四万美金以内必须拿到。
他们不比 M2慢多少,比 M2便宜这么多,这就很尴尬了。
上周把小黑给卖了,在二级市场上 M2很是蛮火的。很高兴能找到接盘侠。最近暂时车也不是刚需了,平常做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周末蹭哥们的车。作为一辆车,他不让我失望,依然很快,依然很有驾驶乐趣、每次冷启的时候的发动机声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不是一辆随便的宝马。
可是作为一宝马辆 Mcar,所谓的最纯粹的 M Car,他让我废然而返,黯然销魂。很多时候我都在怀疑,我最后买的,是不是只是方向盘上的这个标而已。
可能是我的期望太高:我希望的是一辆有个性的,鲜活的,有血的M car。我接受它不实用的角色,可是我无法接受它既不太实用,可又想着去实用照顾日常驾驶的感受。我不需要它博爱,我需要它真实。像曾经的E46 M3那样的:它粗暴,简单,却时时刻刻给你回馈着无法量化的乐趣。
越活越复杂,车越造越复杂,可能那样的,只存在于过去的岁月了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