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这个阶段,很多学员尝到了勤学苦练的甜头,在交作业的同时用文字写出了学习过程的苦与乐——
主要误区1 -- 功能词未能弱读
具体表现举例:
might have been 中的 have 仍读作 /
hæv
/,而非/
həv
/。此类词在朗读时如果不能弱下去,弊端有二:1) 无法凸显句子中的实词,造成表义失准;2) 影响音步的时值,打乱朗读节奏,导致整体朗读的时长超时。
对策 --
首先要认识到错误的发音习惯形成后,要想纠正,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不能指望练了几遍后,就能自然地应用弱读规则。其次,确定问题所在后,要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训练。课程内第64讲和番外篇的“高频弱读词强化训练”应成为针对性训练的首选资源。
主要误区2 -- 朗读长句子时不能恰当地把控语调
具体表现举例:
朗读时语调运用较随意,没有章法。
对策
-- 由于当时的课程进度尚未开始进行语调的系统讲解。不过,可以应用Praat进行语调图的提取,具体操作见视频【将进度条拖至8分钟处开始学习】——
顺利进行语调图(图中蓝线)的提取后,即可自行录音进行比对。以下就是一位学员自行录音后与原声的对比,语调的曲拱(pitch contour)基本与原声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作业我的设计意图仍是集中在句子重音(A卷)的操练上,但学员们基本上都选择挑战朗读段落(B卷)。勇气可嘉,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完全印证了学习过程是无法搞“大跃进”的,已经讲过的内容,出错率较低,但尚未讲解的内容(包括连读、语调等)出错率很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是。
关于
如何读出节奏感
,我再补充一下,有五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