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ociology_cn
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非官方垂直媒体平台,50万+社科读者聚集地,每天为您推送社会科学成果及社会时事评论等精选文章,感谢您的关注!也欢迎关注旗下博报号"社会学博览"与资讯号"人文社科讲座"。新浪微博@社会学博览。【壹山文化传媒旗下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张雨绮穿50斤重的裙子走红毯,工作室回应 ·  18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逮捕尹锡悦,开始执行!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路特斯更名为莲花跑车 ·  3 天前  
BioArt  ·  Nat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ociology_cn

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

sociology_cn  · 公众号  ·  · 2017-07-12 11:06

正文



壹心理创作者丨周周

本文授权转载自 | 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 01 - 

“原生家庭”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

而非用作批判和怨恨


最近几天在后台收到好几个读者的留言,看完之后让我内心很沉重。因为他们都将自己目前不太理想的生活状态归结为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

 

其中一个说:


“就因为我爸爸脾气太暴躁,所以我现在也很暴躁,我老公总是拿这个说事,怪我不够温柔,不会控制情绪。”

 

她的老公怪他不温柔,她怪自己的爸爸脾气太暴躁,这是她对于她生活状态的解释。这在逻辑上似乎行得通,但是这样的解释对她的生活会有帮助吗?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出生与三十年代末,四岁失去父亲,几年后跟随母亲改嫁,原以为有了新的父亲就有了新的避风港,进门才发现继父家里已经有了几个孩子,我父亲加入这个大家庭,充其量就是给他家里增加了一个后备的劳动力。

 

父亲是没有童年的,他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不到十岁就跟随爷爷种地干农活,爷爷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他和父亲没有感情上的交流,只有如何劳作的技术传授,另外,就是爷爷的暴脾气,父亲干活若有松懈,田间会立即响起爷爷的震天怒吼,连邻居都说“狮子又在咆哮了”。

 

爷爷另一个和军规一样严格的,还有早起的规定。父亲一辈子不睡懒觉,是爷爷严厉管教的结果,据说爷爷只要看出父亲有赖床的苗头,会立即拿起棍子吼叫“再不起来我就将你的腿打断”。父亲立即魂飞魄散的抓起衣服起床。

 

爷爷长大后入伍去当兵,而后分配工作到了外地,但是他被爷爷影响的暴躁脾气却伴随了他一生。后来,父亲对待我们的态度,完全沿袭了爷爷的管教方式,要求早起,要求守时,要求我们勤劳,否则就和爷爷一样的作狮子咆哮状。

 

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我现在不但自己不睡懒觉,也无法容忍我的孩子睡懒觉。


有一日我见儿子睡到八点仍不肯起床,也立即吼叫加威胁“再不起来,我就要打你屁股了!”


孩子被我大声的威胁吓得泪眼婆娑,我这才知道我在复制爷爷和父亲的教子模式。

 

我为此开始反省,并力求修正这部分的情绪,早上在家里放舒缓的音乐,起床前做冥想放松,只为了能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早晨。



父亲活到八十岁了,从未抱怨过命运不公,或者爷爷太过冷酷和严厉,他反而大加赞颂爷爷给了他勤劳善良的良好品德。而我也受其影响,并未觉得偶尔的急躁是摧毁我生活的枷锁和毒药。

 

过去那个年代里,教育都是和严厉挂钩,中华传统文化大多奉行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们父辈都受这些观念的影响长大,过去私塾先生可以鞭挞学生的手心,父母亦可以对孩子不端的言行行家法管理。


在当时那个年代,关注生存比关注健康更甚,大环境如此,没有人觉得这是需要修正的。

 

而今,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开放,西方文化的引入使得大家对追求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的愿望空前强烈。我们知道了,健康不止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我们还知道,现在世界上多了一门学科,叫做心理学。


而心理学里,最多见的就是将人的个性和生存状态与她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


很多人似乎像是给自己的不幸找到了源头,然后拼死拽这这个源头,在内心里呈现嘶吼状“爸妈,是你们害了我,你们要为我的人生负责!”

 

这种将原生家庭当作复仇的子弹,真的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度不负责。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及更理解他人,并非是用作批判和怨恨之用。

 

 - 02 - 

疗愈创伤,不是靠怨怼父母来完成


精神分析的鼻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强调童年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生活的不幸可以在其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中寻找根源,即大多数心理疾病患者,究其病因,往往都可追溯到童年时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重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儿童生物需要的满足与挫折上,这些需要的适当满足会促成人格顺利发展,而过分的放任和挫折都会使儿童固定在某一阶段并产生人格的损害。

 

这个理论无懈可击,从心理学起源至今的若干年里,即使流派众多,但没有哪位心理学家会否定童年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接受过这样的思想洗礼,因此很多抱怨父母不够好的儿女,根本不明白他们父母经历的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他们自己的父母留给了他们哪些不好的烙印和问题。

 

有些家庭里有世代流传下来的家族问题,比如暴力,比如冷酷,比如道德品行不良,等等,代代相传,你很难去追根溯源,找到最终原因出自哪一对父母那里,即便追朔到,人已做千古,你也无法把人揪出来问责。


千万个家庭,千万种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成了家族的基因一样,在不断复制和传承。

 

因此,我们的记忆里即便有童年受创伤的经历在,也不能直接去怨怼我们的父母,因为很可能是我们的祖辈,或者更上层的祖辈那里延续下来的伤害。

 

 - 03 - 

没有绝对好的时代

也没有绝对好的教育方式


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家庭里孩子众多,大人忙于生计,大部分孩子都是放养的状态,除了父母的言行影响,就是暴力惩戒,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后来计划生育实施,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地位空前逆袭,家庭里父母祖辈集体呵护,天天鸡鸭鱼肉,掏心掏肺唯恐怠慢了孩子,却养育出一批一批的巨婴型成人。

 

然而,这两种模式,如果从心理学上分析,都是对孩子不利的模式。


前者对孩子的忽视,可能引起其内心爱的缺失,后者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却阻碍了他向独立人格的健康发展。

 

现在进入了第三种家庭模式,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很多家庭又开始了多子女家庭模式,而且,西方文化的涌入,让更多的家长吸收了新的养育知识,养育孩子从胎教开始,就进入了科学的模式。

 

但是,这并没有孵化出更多完美的家庭和孩子。


反而因为应试教育的空前压力,引发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导致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这衍生出一个结论,没有绝对好的时代,也没有绝对好的教育方式。



我后台的另一个读者J,她的父母都是教师,性格温厚善良,对她和弟弟都很尊重。但是就这样的家庭出生,也让J有着她不为人知的自卑情节。

 

原因是J的父母喜欢音乐,J的弟弟也很喜欢,但是J却不喜欢,不仅如此,她唱歌还会走调。有一次父亲在学校里召集一个歌唱团,J被父亲叫过去训练,但J心不在焉的状态引来了父亲第一次严厉斥责:你这样不认真的态度,以后能做成什么事呢!

 

同学们齐刷刷的看着她,让她感到羞愧难当。父亲并未察觉这次批评对女儿的影响,但J却因此背负了很大的压力,从此她学习开始分心,总是在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受到父亲再一次的批评。

 

十几年温和的养育,却抵不过父亲一次严厉批评的影响,无不证明教育是个无比复杂的工程,因为人心是如此难以捉摸和揣测。

 

著名的钢琴家郎朗,童年里为了实现父亲的音乐梦想,从小被逼苦练钢琴,完全没有任何游戏和玩耍时间。9岁跟随父亲到达北京,打算扎根在京发展音乐事业,然而事与愿违,拜访第一位老师,就遭到严厉拒绝。

 

郎朗的父亲将老师那里遭受的挫败感发泄到了郎朗身上,他扔给郎朗一瓶(可以致死的)药:要么你将这些药吃掉,要么就更刻苦的练钢琴。

 

郎朗当时就被吓晕了,但后来他坚决将父亲的药推开,愤怒的说:我凭什么要吃这些药!然后父子俩又开始了在北京的音乐求学路。

 

你很难评判郎朗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但是郎朗依靠自己的倔强和努力成就了比他父亲更精彩的人生。


如今在面对那段往事,以及童年里数年来被父亲棍棒逼迫的弹琴岁月,郎朗已经豁然开朗,毫无怨言,这不得不引出另一句话,教育本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不适合。

 

原生家庭固然重要,但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原生家庭,却只有停留在理论上的答案。

 

 - 04 - 

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

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


我有个学了心理学的朋友说,自从接触了心理学,反而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他的苦恼正是因为太重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所以生怕自己哪个行为对孩子造成创伤,哪个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我和她讨论后的结果,是她的内心里有两个原生家庭,一个是她与父母的,一个是她自己后来构建的。这两者经常在身体里打架,让她无所适从。

 

她对过去的那个原生家庭不接纳,强烈的想挣脱,却反而将那部分记忆在心里强化。而后来想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

 

后来她通过一些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空椅子技术)和过去的一段不愉快的记忆告别,安抚了当时那个受伤害的自己,才得以解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很多人是带着对过去的恨生活的,当恨太多的时候,爱就无法进入,而一个没有爱滋养的生命,要么走向枯萎要么走向灭亡。

 

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先放下恨,内心无恨,就是疗愈的开始。

 

有哲学家认为,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命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有些人会将自己留在童年期,一直纠缠在对父母的怨恨中拒绝改变和成长,而有些人,为了追求饱满而幸福的人生,从童年的茧中奋力挣脱,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换句话说,人生其实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童年不是决定人生的枷锁和终点,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可以尽力为下一代创建一个无毒无害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无需将上一辈的问题,来当作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


-END-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年会丨考研丨干货丨博士丨研究生丨高考丨农民丨农村丨谣言丨朋友圈丨剩男丨大学丨毕业丨性别丨社会效应丨社会心理丨社会调查丨社会工作丨文化丨学者丨排名丨社会学史丨博客丨社科基金丨社会角色丨腐败丨改革丨精英丨二胎丨同性恋丨互联网丨差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