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城市成为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风险的高发区域。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各种突发事件等都与城市安全运行密切关联。出现在局部范围的单一灾害风险演变为蔓延整个城市甚至更大范围的危机事件、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建设韧性城市,就是要建设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
我国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期,灾害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联动性进一步增加,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防控难度加大,对城市安全治理构成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市人口、资本、技术和能量等各类要素高度集中,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一旦遭遇突发事件等,就可能对城市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造成广泛而严重的影响。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风险和新问题,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更为迫切。这是立足当前城市安全发展形势,提高我国城市面对灾害风险的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必要举措,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近年来,旨在推动城市更加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的韧性理念也在许多国家受到关注并付诸实践,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趋势。比如,美国提出增强国家韧性,强调建设一个安全韧性的国家,使整个国家具有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能力。纽约发布《一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纽约》计划,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和建筑、经济恢复、社区准备和响应、环境保护和恢复、社区重建和韧性等方面的规划。日本提出构筑“强大而有韧性的国土和经济社会”的总体目标。东京制定《东京都国土强韧化地域规划》,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面对灾害风险的韧性。此外,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荷兰鹿特丹等也纷纷开展韧性城市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近年来,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国家标准(GB/T 40947—2021)于2022年5月1日开始实施,明确安全韧性城市的概念、评价内容及具体依据,为我国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开展城市安全韧性的衡量对比提供了标准支撑。
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韧性城市相关政策或规划,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发力。比如,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等政策文件,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谋划提升城市整体韧性,把构建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作为发展目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增强抵御灾害事故、处置突发事件、危机管理能力,提高城市韧性”。《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坚持集约型、内涵式、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守住超大城市运行安全底线,提高城市韧性”。
同时也要看到,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尽管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在规划、制度、标准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韧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数量还相对较少、相关经验不足、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当前正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安全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与未知风险不断增加,韧性城市建设涉及的工作面更加广泛、统筹难度更大。
落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抓住影响城市安全运行的关键领域、突出问题,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高,进一步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方法与路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在这方面,一些城市就以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为切口,在全面增强城市韧性上取得一定成效。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工程系统,涉及燃气、供水、排水、交通、通信、供电、桥梁等领域,其安全运行对城市至关重要,是重大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关经验做法已在合肥、沈阳、南京、青岛、佛山等全国多个城市推广应用,成功预警管道泄漏等各类突发险情,有效推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主动防控转型,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