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王开东  ·  被全网盛赞的小蜜蜂老师被迫辞职了 ·  昨天  
王开东  ·  被全网盛赞的小蜜蜂老师被迫辞职了 ·  昨天  
人民日报评论  ·  户外运动为何魅力十足? ·  3 天前  
求是网  ·  习近平在秘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明明是年代剧,哪儿来的亲近感?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1-20 21:30

正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近日,电视剧《小巷人家》在观众的依依不舍中收官。没有社交平台无孔不入的宣传,不靠批量当红流量明星加持,没有华丽特效、狗血剧情,这样一部近乎“平淡”的电视剧,何以收获万千观众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

《小巷人家》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的一条小巷里。高考恢复、修缮小院、抢购家电、国企改革……一方小小天地里,几户人家、几代人的命运,浓缩着时代的大变迁。这是年代剧的典型特征,通过对历史的回溯,用个体命运的浮沉来展现时代发展的脉络。这也是年代剧的优势所在,透过这些剖面,观众不仅看到大变革如何演进,更看到浪潮下或主动、或被动奔走的小个体。

《小巷人家》剧照。图源网络

波澜壮阔的时代,赋予年代剧天然的故事性。但想要讲好这些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并非易事。在一项关于“什么是一部优秀的年代剧不可缺少的”调查里,尊重历史年代、场景还原度高、演员贴合角色等成为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小巷人家》里,住的是灰扑扑的巷弄、略显杂乱的小院,家里摆的是瓷盆、蒲扇、缝纫机,出门靠的是二八大杠自行车;《风吹半夏》拍摄之初,剧组制作了一份从1991年到2002年的大事件年表,搜集了1996年至2002年间,钢铁产业的增长值,以及废钢、成品钢的价格。布景、剧情、演技……打造一部优秀的年代剧,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细节之处最见真章。也唯有这样的匠心,才能让观众带入、沉浸。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少年轻观众并没有经历过剧情设置的年代,但仍不影响他们跟着剧情“怀旧”。看《小巷人家》,我们感动于黄玲与宋莹两家人的守望相助;在《人世间》,我们与三兄妹携手闯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看《父母爱情》,我们找到了“神仙爱情”的模板,也得以从父母的视角审视亲子关系……美好的情愫让人神往,角色的魅力触动心灵,他人的遗憾感同身受,观众们细细品味、遍遍重温这些剧集,咂摸光影、对白中的质感。说白了,人们不一定是倾心那段岁月,而是着迷于那些似曾相识或心向往之的人、事、情。是观剧人,也是剧中人,年代剧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人们总能照见内心深处那些柔软的角落,也会读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一些情感、品质,是我们永恒的渴望。

网友们对《小巷人家》完结的依依不舍,是对优秀作品的认可,也折射当前影视市场供给质量不稳定的现状。无论角色是何职业,一定住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打工人永远衣着光鲜,妆容漂亮,看不到通勤的累、熬夜的苦;遇到天大的困难,最后一定在主角四两拨千斤下完美解决……一段时间以来,国产剧常被诟病“脱离现实生活”“剧情悬浮”“不见小人物”。有余韵,方有回味。纵观当下的影视生态,有的剧,开播即“扑”,或是播出时沸反盈天,播完却甚少有人记起;还有一些剧,从播出起就为人津津乐道,被一代代观众“盘到包浆”。观众到底想看怎样的故事?

大浪淘沙,故事内核才是影视剧的生命力所在;阅遍千山,生活中有最好的演绎。回看近来叫好又叫座的年代剧,讲爱情,讲家庭,讲小孩长大、父母老去的无奈,也不遮掩代际更迭的冲突,许多自始至终围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依然能够唤起各年龄层观众的集体共鸣。一份份口碑、市场双赢的答卷,正是有益启示:故事俯拾皆是,并非光鲜亮丽的生活才能吸引观众,普通人的生活,同样有滋有味。找到影视创作与个体情感的交集,影视剧的涟漪才能越荡越远。

这正是:

老怀表,旧皮鞋,寻常物件,浓缩光阴故事。

忆往昔,道平常,观人观己,照见心之所向。

大家晚安!

(文|徐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