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World丨US scientists ... ·  2 天前  
求是网  ·  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 ·  2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3 天前  
长江日报  ·  武汉一部属高校,党委书记调整 ·  3 天前  
NXTV都市阳光  ·  【阳光•关注】宁夏高考今年实行"3+1+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被全网盛赞的小蜜蜂老师被迫辞职了

王开东  · 公众号  · 时评 教育  · 2024-11-20 00: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位女教师为治理孩子上课话痨,采用小蜜蜂(扩音器)惩罚爱说话的孩子,引发全网关注和争议。文章分析了该做法的利弊,并探讨了教育应如何在维护课堂秩序和尊重孩子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文章通过两个其他教育案例展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对待犯错孩子的智慧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女教师治理话痨孩子的创新做法及其引发的争议。

女教师为治理上课话痨的孩子,采用小蜜蜂惩罚,效果立竿见影,但引发巨大争议,最终被迫公开道歉并离职。

关键观点2: 关于教育如何在维护课堂秩序和尊重孩子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讨论。

文章指出教育应该引导为主,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需要找到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通过其他两个教育案例,展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对待犯错孩子的智慧方式。

关键观点3: 其他两个教育案例的启示。

文章介绍了巴贝姆巴族的赞美仪式和一个父亲处理孩子偷书的案例,展示了教育的智慧和对犯错孩子的尊重处理方式。


正文


最近,一位女老师治理孩子上课话痨的创新做法,引发了全网关注。


这位女教师想出了一个妙招:给三个上课爱说话的孩子佩戴了小蜜蜂(扩音器)。


三个熊孩子小蜜蜂一戴,一开始还觉得挺好玩,挺搞笑的,但很快就蔫吧了。因为根本不能说话,任何风吹草动,包括放个屁,全班人甚至隔壁班都听到了。老师这招太狠了,效果立竿见影,课堂秩序变得贼好。


更重要的是,不仅这三个话痨,其他蠢蠢欲动的孩子都吓坏了,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生怕成为“蜜蜂侠”。


老师也觉得挺开心,就拍了一个视频放到了网上。


一开始全网惊叹,觉得老师破解了一个现实难题,纷纷点赞,包括“小蜜蜂”孩子家长也点赞。很多老师准备仿效,还有不少家长主动要求给自家孩子配一个,治治孩子的多动症,小蜜蜂的销量肉眼可见地上涨。


但很快问题来了,这条视频播放量几乎级数暴涨,引发了巨大争议。女教师迅速删掉了视频,第二天老师认真观察这几个孩子,发现孩子们大咧咧的,并没受到影响。


正当老师认为事态都已平息,但却有孩子家长投诉老师,认为老师侵犯了孩子的隐私。老师被迫公开道歉,最终因不堪压力而离职。


有网友让我说说这件事。我也觉得有必要说一下。


第一,小学课堂纪律极容易崩溃。


小学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纪律,但孩子们没有规则意识,这给老师的课堂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比如孩子上课总忍不住说话和打闹,老师该怎么办?


其实,老师可用的办法并不多。孩子课堂打闹,不仅困扰了很多老师,也困扰了不少家长,这可能就是这位老师“小蜜蜂法”最初获得热捧的重要原因。


第二,老师偶然用小蜜蜂问题不大。


因为孩子爱说悄悄话,老师给孩子戴上小蜜蜂,这个举措问题并不大。


这不是体罚,也不属于变相体罚。 惩罚是违规发生后,对学生已经发生错误行为的报复和惩戒。让学生戴一个小蜜蜂,只是预防孩子说话,孩子不说话就不会被广播。即便说话,也只是引来其他孩子一笑。但有一说一,伤害性虽不害,污辱性却不小。


第三,老师错在录视频还放在了网上。


当老师录视频的时候,这个时候性质已经有点变化。


原因是什么?因为一个学生话痨,在班级里大家都有认知,戴上小蜜蜂预防孩子说话没问题,对孩子的名誉没有任何损害。


但录成视频后,增加了视频扩散的风险,使得孩子不遵守纪律、爱说话的毛病被更多人知晓,这对孩子的名誉产生损害,更重要的是录视频传播,侵害了孩子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不妨看看两类人的看法。


支持者说:这方法既创新又有效,比罚站、写检讨等人身攻击式的惩罚更人性化。而且,它并没有对学生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只是利用了孩子的心理,让他们自我约束。


有网友说,“我上学那会儿要是也有这玩意儿,说不定早就考上清华了!”


第一种说法很荒谬,不能因为比罚站和写检讨更人性化,就能证明这种做法是好的,五十步不能笑百步。


第二种说法,“利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自我约束”,这就是我所说的提前预防,但认定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这种说法有问题。什么叫实质性的伤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没有实质性伤害?


其次,即便对孩子心理哪怕有一点点损害,也是不应该的。更不能用考清华的功利主义结果来推断这种做法的合理性,用这种方式倒逼学习的孩子,是不可能考上清华的。


反对者认为,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专家则表示:“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用这种近乎羞辱的方式来约束学生。”


老师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也确实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但把这种做法上升到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未免有点夸大其词,还有认为老师就是为了追求流量,这也不是事实。


老师一开始放到网上去,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她想出了一个治话痨的好办法,不过就是一次分享,她也不知道会引发这么大的流量,况且第一时间她就删掉视频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新老师,灵机一动所发起的教学创意,这个老师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名不拘一格的创新老师,谁知道被以“侵犯孩子隐私”为由举报了,最终不得不离职。这是极为遗憾的。


这也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教育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要培养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教师要在维护课堂秩序和尊重孩子之间找到平衡点。


但这实在太难了。


有一个惩罚的故事,常常让我心醉神迷,可能比小蜜蜂更有创新性。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人们至今保持着一种古老的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时,族长便会让其站在村落的中央。这时,整个村落的人都会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他曾经为部落做过的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语气还要极为柔和。整个赞美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其间,任何人都必须只说优点,不说缺点。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以“赞美”的方式来感动犯错者的心灵,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


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铭记所犯错误,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要破坏自己在族人心目中的良好印象。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