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广告杂志
发布广告案例、作品、视频、业界新闻动向、业界名人介绍与专访、微电影等,介绍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动向,世界广告业发展与动向,品牌传播的正能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念行者  ·  修行者是挖金者 ·  昨天  
滴滴代驾服务订阅平台  ·  限时开启|滴滴代驾司服合作伙伴招募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广告杂志

沈毅:《中国广告》,上海精神

中国广告杂志  · 公众号  ·  · 2021-05-11 10:37

正文






1981年4月15日,第一家为中国广告行业发声的媒体诞生,2021年,《中国广告》迎来40岁生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中国广告》推出“共同见证——庆祝《中国广告》创刊40周年”的大型专题,向中国广告业的过往岁月献上一份厚礼,也为《中国广告》的未来征程吹响号角。





1998年7月,我从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专业毕业到上海发展,转眼一算,2021年是我来上海的第23年,也是我创办万马堂广告的第21个年头。


沈毅,万马堂广告集团董事长


我深层次接触广告创作,是从上海金马广告开始的,因此,也要感谢顾成总、顾瑾大姐、朱斌星总、赵勇顺老师等前辈们的信任,让我在一出大学校门之际就担当公司的创作管理职务。


正是在金马广告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接触到了《中国广告》杂志,这本杂志是公司订阅的期刊,杂志整齐地码放在图书资料室,每一期杂志都是同事们争相阅读的热本,在那个充满学习愿望的时代里,我有幸通过《中国广告》杂志社张惠辛社长组织的系列活动,认识了沪上知名的章汝奭先生、邵隆图先生等海派广告名家,后又拜邵老师为师,进行海派广告文化的梳理和整理工作,有幸为中国广告行业与国际交流做了一些事。


与北京大学新闻学院陈刚院长(左)、时任《中国广告》杂志社张惠辛社长合影,张社长始终关心万马堂的成长,为70 后广告人塑造了坚实的行业学术平台


作为中国广告行业的第一本专业期刊,《中国广告》杂志创刊于1981年4月15日,一路走来,到2021年,正好是《中国广告》创刊40周年。作为忠实的读者、在创作岗位一线工作的从业者,此刻内心是充满幸福感的。


我们70后这一代广告人,以《中国广告》这本刊物为知识平台,在沪上前辈们孜孜不倦的指导下,在20多年的职业实践中,最强烈的感触是“传承”这两个字。回眸从业之初,中国广告业由北上广三地三种不同的业态组成:当时北京的行业状况,是以本土策划人+央视等主流国家媒体为主;广州则是以本土营销+创意公司为主;上海则是成了国际4A广告集团的空降地,一批当时声名鹊起的上海本土广告公司在五六年间就逐渐衰弱了。

应该说,那个时间段里留在上海,坚持以创作为旗帜开设本土广告公司,是极其艰难的,记得邵隆图先生经常给我们这批年轻的创业者打气:我们要乐观地对自己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我们要自豪地面对夹缝里求生存的现实,再过几年,“洋人”们的一套就不灵了。记得我从金马广告离职的时候,顾成总语重心长地和我交流过,他建议我不要去跨国公司工作,要把本土广告的旗帜扛下去,说中国广告业吃亏在“策略”这个层面上没有积累,而二十年后我们能赢外资公司的,也必定是在“策略”这个层面。这些话一直烙印在我心里,我对前辈们当年在高压竞争之下的高瞻远瞩敬佩不已。


我是在2000年开办万马堂广告的,很多人问过我因何起“万马堂”这个名字,是不是喜欢古龙?我的确是古龙的粉丝,但万马堂这三个字,却是实实在在出自顾成总和我的一次午后谈话。


改革开放后,中国诞生了第一批较为知名的广告公司,这其中有很多家的企业名称都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它们都是以“马”为精神符号的。比如韩子定老师在广州开创的白马广告、张小平老师开创的黑马广告,加上我当时工作的上海金马、还有银马、千里马、小马奔腾等众多名驹。基于这个文化现象,当时顾总认为他们这一批先行者算是“一马当先”,而中国广告的传承重任则在70后、80后两代新人的肩膀上,也就是“万马奔腾”的未来。于是,当我决定自立门户的时候,自然拿起了万马堂这个公司的名字,无论是有人批评“土气”或是说“像武夫镖局”等看法,我都一直没有放下,因为这里面的确有上海本土广告文化的接力成分。


伴随 70后中国广告人成长的《中国广告》杂志


我想说,《中国广告》与同时代的其他广告行业刊物相比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本有着上海精神的行业刊物。记得有一期杂志里夹带的一本《别刊》上,我的老同事王海华曾经写过一段话:没有芝士、奶油和火腿,我们只有面粉、砂糖和水,我们能坚持的唯有在这三种食材中变化花样,烤出不一样的面包……诚然,务实、坚守和热爱,写就了上海广告行业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我们亦得益于此,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属于锦上添花,而不是浮躁地对外表述为雪中送炭。


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二十多年,当年的创意之都广州今天多少有些落寞;当年的公关胜地北京也鲜有亮眼的案例;着陆上海的数十家外资广告公司们也无奈地褪去了教宗般的光环。而上海的广告行业依然坚定地存在着,当年前辈们眼中的新人早已成为今天行业的旗手。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理论研究层面,万马堂二十年如一日地打造“矩阵思维”,共创造出40多个图形结构的思维工具,以60多门课程、600多个案例的成果,成为全球顶尖商学院的博硕课程,成为中国广告业走向高阶智库产业的代表,回应了前辈们当年对年轻一代提出的要赢在策略上的殷切期盼。


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经营层面,众多创意热店诞生在上海并不是偶然。今天,上海这座城市依然可以在动脑创作上收取天价的费用,这也部分得益于《中国广告》杂志和它的读者们的务实坚守和勇敢创新。


路,一直在向前延伸着,上一代广告前辈们已经逐渐离场,我亲眼看到了太多在公司存续上没有找到解决方案的例子,这个命题已然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中年经营者的肩上,如何让我们的事业终有传承、发扬光大,是中国广告人当下需要深度思考的。


眺望接下来的20年,无论商业环境如何变化,万马堂广告都有信心与《中国广告》杂志社的同事们一起携手走下去;我,永远是《中国广告》的一名读者,中国广告行业的一名实践者。




本文同时推送到以下《中国广告》数媒矩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