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杉汇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这里,红杉与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点拾投资  ·  谁在成长股的冬天取得超额收益? ·  昨天  
半导体投资联盟  ·  小马智行在美国IPO融资2.6亿美元,估值4 ... ·  6 天前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定了!美国补贴英特尔79亿美元! ·  1 周前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定了!美国补贴英特尔79亿美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红杉汇

先知人,后善用:用情境领导力提升员工的匹配度|首席人才官

红杉汇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24-12-03 08:00

正文

对于组织来说,管理者就像一个指挥家,他们不仅要确保乐章的和谐,还要关注每一位演奏者的独特音符,让每个乐手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说,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事”的结果,还要关注“人”的发展和感受。


那么,如何才能在人与事之间找到平衡点,进而激发团队的最大潜能?“职场管理知识(ID:JobSight)”近日在文章中指出,可以借助“情境领导理论”来实现。情境领导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帮助管理者根据不同员工的能力和意愿来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这种灵活性,是实现人与事平衡的关键。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聊一聊情境领导理论。


在管理艺术中,找到人和事之间的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便是这一平衡艺术的生动体现:


唐僧作为团队的核心管理者,肩负着引领团队达成目标的重任,但他并未忽视每位成员的个性与需求。


· 孙悟空,才华横溢却难以驾驭:唐僧巧妙运用紧箍咒和智慧的管理,将孙悟空的非凡才能转化为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


· 猪八戒,时而懒散却不乏机智:唐僧以耐心和激励,激发其在关键时刻的潜力,使其在团队面临挑战时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 沙僧,勤勉却默默无闻:唐僧始终给予公正的对待,让他感受到尊重与重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任务的完成,更要关心团队成员的感受和发展。


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他还强调:“管理者的任务是激发人的潜能,以达成组织的目标。”这一观点突出了管理的成果导向,而这种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关怀之上。


在管理学中,这种平衡被称为“情境领导”。肯·布兰查德和保罗·赫塞在他们的著作《情境领导》中提出,有效的管理者应根据下属的能力和意愿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这种理论强调管理者的行为应该与下属的能力和愿意接受指导的程度相匹配,没有一种单一的管理风格适用于所有情况。


丹尼尔·戈尔曼在其著作《情商》中,则强调了情商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的情商对团队的凝聚力和绩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强调管理者需要根据团队成员的情感和社会需求来调整他们的领导风格。戈尔曼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在管理中对人的关注的重要性。


在情境领导理论中指出,管理者之所以要重视这种平衡,是因为首先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关注员工的管理者更可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其次,随着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团队成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来应对挑战。一个能够平衡好人和事的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和适应。而从道德和企业责任的角度来看,关注人的管理者更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员工的福祉和企业的繁荣。


平衡人和事的四个阶段


情境领导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用以在管理中实现对事和人的平衡。这一理论将员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领导策略。


01 指令阶段:


R1阶段(没能力,没意愿)


在管理的精细艺术中,R1阶段——“没能力,没意愿”的员工——成了管理者必须巧妙应对的挑战。在这个阶段,员工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原石,既缺乏完成任务的技能,也缺少投身工作的热情。管理者需要采取直接而明确的指导,就像雕塑家手中的凿子,精确地去除多余的部分,塑造出基本的形状。如何在这一时期平衡对任务和人的关注度,成为了提升团队效能的核心。


面对R1阶段的员工,管理者应采取“告知式”管理风格。这种风格要求管理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确保任务的完成,同时通过积极的沟通和鼓励,逐步提升员工的能力和意愿。即:


· 明确指导:提供清晰的工作指示和期望,确保员工明白任务的要求。

· 短期目标:设定可达成的短期目标,以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 正面激励:通过正面的激励和表扬,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

· 技能培训: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识别R1阶段员工:


· 绩效评估: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识别出技能和意愿双低的员工。

· 行为观察: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是否经常需要指导,是否缺乏主动性。

· 反馈收集:从同事和客户那里收集反馈,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做事,而不是用人来投主管之所好。”

——彼得·德鲁克



在管理中,任务的完成是基础,但如何通过做事来培养人,提升人的能力,是管理者的更高追求。


02 辅导阶段:


R2阶段(没能力,有意愿)


在管理的艺术中,R2阶段——“没能力,有意愿”的员工——是管理者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这些员工虽然技能尚待提升,但他们的热情和动力是团队前进的宝贵财富。当员工开始展现出意愿,但技能尚不成熟时,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教练——需要通过反馈和辅导,帮助员工提升技能,管理者的任务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确保任务的完成,又促进员工的成长。


对于R2阶段的员工,管理者应采用“辅导式”管理风格。这种风格强调通过高支持和高指导的方式来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同时保持他们的积极性。即:


· 个性化辅导:根据员工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培训。

· 鼓励尝试:鼓励员工尝试新的方法和任务,即使可能会犯错。

· 正面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强化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 逐步授权:随着员工技能的提升,逐步给予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识别R2阶段员工:


· 绩效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那些尽管表现不佳但态度积极的员工。

· 行为观察:观察员工是否愿意接受新挑战,即使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技能。

· 反馈收集:从同事和客户那里收集反馈,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意愿。


“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那么每个问题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亚伯拉罕·马斯洛



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单一地依赖指令或放任。


03 支持阶段


R3阶段(有能力,没意愿)


R3阶段的员工——那些有能力但缺乏动力的人——是管理者需要精心培养的对象。这些员工虽然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但在积极性和动力上显得不足。管理者的任务是巧妙地平衡对任务的指导和对人的关怀,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你需要转变为支持者,通过激励和鼓励,重新点燃这类员工的热情。


对于R3阶段的员工,管理者应采用“支持式”领导风格。这种风格强调通过高支持和低指导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帮助他们克服动力不足的问题。即:


· 激励对话:通过一对一的对话,了解员工缺乏动力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激励措施。

· 目标对齐:确保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意愿。

· 赋予意义:向员工展示他们的工作如何对组织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 提供选择:给予员工在工作中的选择权,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感和参与感。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识别R3阶段员工:


· 绩效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那些技能高超但绩效平平的员工。

· 行为观察:观察员工是否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消极态度或缺乏主动性。

· 反馈收集:从同事和客户那里收集反馈,了解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度。


“人们不会跟随一个管理者,除非他们愿意。”

——约翰·麦克斯韦尔


管理者的核心技能之一,是激发员工内在动力。


04 授权阶段:


R4阶段(有能力,有意愿)


面对R4阶段的员工——他们不仅拥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技巧,还充满了积极性和自信,管理者的任务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力,同时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管理者在这个阶段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欣赏者,他们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放手让员工自主工作,让员工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R4阶段的员工适合采用“授权式”管理风格。这种风格强调通过低指导和低控制的方式来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个人成长。这与现代管理理念相契合。此时,管理者需要:


· 明确授权:明确告知员工他们拥有的自主权和责任范围。

· 定期检查:通过定期的检查和沟通,确保任务的进展符合预期。

· 鼓励创新: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尝试新的方法和创意。

· 提供资源: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那么如何找到团队中的R4阶段员工?


· 绩效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那些技能高超且绩效卓越的员工。

· 行为观察:观察员工是否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

· 反馈收集:从同事和客户那里收集反馈,了解员工的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


 “让训练有素的人放手去做他们训练有素的工作。”

——吉姆·柯林斯



在员工已经具备能力和动力的情况下,管理者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来发挥他们的专长。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职场管理知识,ID:JobSight,全文有删改。)






推荐阅读




疲于应付生活?可能你需要这样提升幸福感|创业Lifestyle

身为管理者,你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吗?|红杉Library

祝贺Pony.ai成功上市!向陆地交通的终极理想进发

自控力差的人,如何告别拖延症?| 红杉汇内参

用真实的好故事,吸引你的候选人|首席人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