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轮到你了
这是来自世界各地100多所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在这里,遇见最有个性的大学生摄影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色影无忌  ·  佳能继续领跑2023年相机销售市场 ·  4 天前  
旅拍誌  ·  这样晒照片,真的会上瘾! ·  4 天前  
色影无忌  ·  适马10-18mm F2.8 DC DN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轮到你了

胡兆玮:末日离我们有多远?丨NO.75

轮到你了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04-30 19:12

正文


在这里

遇见最有个性的大学生摄影师


轮到你了new

第 75 


他是谁



胡兆玮,浙江杭州人,在校大学生。1994年生于杭州,现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


2015  《隔离》影像装置联展 平遥

2016  《更远的景》高中生的影像力量联展  平遥

2017   入围伯奇杯创意摄影大赛十佳创意摄影师

2017年    入选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



《23:47》


    我们离末日究竟有多远。2015年1月22日,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的末日之钟被拨快了2分钟,距离象征世界灾难末日的午夜时分仅剩3分钟,这也意味着人类面临的生存威胁上升到冷战结束后的最高水平。诺斯特拉达穆斯的1999年7月世界末日预言曾让亿万人心神不宁。如今,1997年已经远去,但我们是否就此太平?从冷战到最近作出的一个个末日预言,诸如大陆陆沉、文明消亡等。现代的人们一直都处在旷世浩劫的阴影下。无论后人将怎样看待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都堪称一个焦虑的时代,并且我们今天要比过去的半个世纪承受着更为泛滥的恐惧。


    在《23:47》中的作品内容由两个部分所展开。一部分探讨的是有关末日的种种可能性,从核战冰期到生化恐惧,人口以及气候环境等问题。并从人类的集体危机延伸到国家甚至个体的灭亡,政变,暴乱,信任危机所带来的隐喻式的末日。第二个部分虚构了一个遭到毁灭性灾难的世界。用稀少的物品和文字来探索这片土地的人们生活状态,信仰和秩序,以及用虚构的合成的影像来展现地域,气候和环境。有限的表达让真实的人和虚拟的世界产生隔阂,并由此产生个人对这灾后世界的好奇和窥探的欲望,在时空和地域的迁移下产生对人的情感和文明异化的假想。两个部分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结,共同构成这个时代我们对于末日议题的想象和讨论。
























轮:为什么会有想法关注末日这个题材呢?是有什么给了你启发吗?


胡:对于这个话题,最初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了解到的。在前些年玛雅人的末日预言在朋友圈的流行,以及《2012》《后天》等灾难电影的火爆,让周围的人们对可能会到来的灾难感到担忧。我们自身对不可知的未来的焦虑感是我最初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焦虑,让我想要通过作品去直接的探讨末日的可能以及末日发生后的人类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轮:你通过用摄影和一些文献,截图等形式表现了关于末日所可能产生的种种画面,你觉得你作品里最核心的线索在哪里呢?

 

胡:作品中最主要的概念主要源自冷战时期科学家们所设立的“末日时钟”,用来标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的虚拟钟面。冷战后末日时钟曾经多次更改,但在2015年,“末日之钟”又被拨快了2分钟,距离“象征世界灾难末日的”午夜时分仅剩3分钟,意味着人类面临的生存威胁上升到冷战结束后的最高水平。我用这个概念来作为作品的主题,并以此来引出整个作品的叙述。


轮:在创作这一个作品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胡:最困难的地方是对作品中出现的意向进行精确有效地捕捉,这意味着我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和调研,所以在开始做研究的时候,也是先从各类影视作品中下手,对电影、小说、电子游戏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作品进行解读,并对不同的世界观进行分类筛选,然后提取出这些作品共通的意向。关于图像和文本的引用,有一部分就直接从调研的虚构作品中提取,在电影和游戏中提取代表性的图像,在小说中提取概括性的文字,让这些文本成为作品更为直观的元素。在做相对更深层的调研时,我会去翻看一些历史资料和纪录片,并利用翻看资料获取一些基于现实的图像文本,并让这些现实的文本和虚构的文本进行并置并相互产生联系。


轮:我能看到你的作品引用了很多电影或是书籍的经典片段,比如那张纸牌的照片,我会联想到纸牌屋,其中也有很多关于权利的博弈等等,你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胡:纸牌屋这张图想表达的其实是在人类发生危机时的社会的脆弱和敏感的状态,看似结构清晰但只要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像在其中抽走了一张牌,整个系统都会随之倒塌。所有提取出的意向的图片都在某种语境和背景中发声,而图像只是作为整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切面。


轮:有一张子弹的照片时引用小说<末日危途>的对吗?最后呈现的时候为什么会加上尺子这个物品呢?是一种意象还是一种特殊隐喻呢?

 

胡:子弹这张图是对《末日危途》这个电影中主角在家中试图开枪自杀的情节。只是这段情节中的人们并没有选择自杀,而我拍摄了两颗子弹已经射出后的弹夹,来重新解构这段情节完成自己的叙事目的。至于塑料袋和尺子一方面是想要展现一种客观的调研式的视角,另一方面也是试图去丈量物件所包含的厚度。


·




















轮:形容一下自己是个什么样的摄影师吧

 

胡:一个爱做乱七八糟和摄影无关的事情,不好好正经拍照的,强调思考大于创作本身的摄影师。


轮:我看到其实当代很多摄影师创作都会关注自己比较多,但是你的作品在我理解是呼吁大家关注一下生存环境和有一些对于时间,空间,以及哲学思考的对吗?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胡:确实现在的当代摄影面貌中,私人化的影像表达变的越来越常见,在各类比赛和学术奖项中都能够看见大量个人化的作品出现。其实我自己的作品也是个人化的作品,它承载着我个人对于焦虑的表达和对未来的观点。与其说它是在批判或是呼吁什么,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独立的思想实验。某种角度说任何人的作品都是个人化的,因为其实大家都是在自己的一个主观立场上分析所谓的客观的问题。


轮:你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特质呢?

 

胡:我觉得作为摄影师的特质,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影像的一个态度,和那些跨界的视影像为玩物的人相比,会多一份严肃感和庄严感。


轮:你觉得哪个摄影师给过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


胡:杰夫·沃尔,沃夫尔纲·提尔曼斯,杉本博司,罗曼·塞纳,太多了。对我的启发很多都是对于图像的独特把握和操控,以及其他们早早树立起的个人风格。

 

轮:跟大家分享一部你最近看的电影吧


胡:《海边的曼切斯特》。看完这本之后就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看过电影。




主编手记:



我们离末日到底有多远?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存条件也在不断为飞速的经济发展付出代价,末日仅仅是玛雅文明预言的一个结果吗?还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己的必然结果?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核战、人口和环境问题日益增多,我们的未来何去何从?就如作者所说无论后人怎么看待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都堪称焦虑的时代。那么焦虑的背后我们应该在接下来做出什么选择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作者这个作品带给我们的问题。




胡兆玮作品《23:47》在三影堂展览现场







本期轮值主编

赛音










   结束语     

希望大家能加入我们,推荐自己,推荐身边优秀的大学生摄影师

让我们为身边有个性,需要帮助的摄影师搭建一个平台。

投稿,自荐,推荐摄影师

加我们主编微信:jakki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