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精神病院里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精神病人们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如果一个健康人因为某种原因,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会面临些什么呢?
而提到相关的影片,就绕不开这部,
《飞越疯人院》
。
《飞越疯人院》是 米洛斯·福尔曼 导演的作品,上映于 1975 年,曾获第 48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女主,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影片的主角麦克墨菲是个小混混,他通过装疯卖傻躲避牢狱之灾,当然代价是被送进精神病院。
在这儿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病友”,比利,酋长......
还有医院里绝对的权威,永远不苟言笑的护士长。
影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讲述了麦克和医院既定规则对抗的故事,进而讲述了一个体制化和自由的寓言。
其实,这个疯人院相比起监狱一点也不难逃脱,因为只要用洗漱台砸坏窗户就可以逃走;
甚至也非常容易入侵,只要打个电话,花几十美元和找两个漂亮姑娘带着酒在夜间过来即可。
但是在这个疯人院里面,因为常规和习惯成为了一种体制,被根植在所有的成员心中,所以根本没有人会去把洗簌台拔起来砸坏窗户,甚至没有人去尝试一下。
麦克就是一个这种习惯的挑战者,他告诉了其他伙伴,
生活并不是只有一种过法,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大家都按照习惯和常规在做的时候,像麦克这样有勇气提出想法与异议的人,才能作出突破,并获得自由。
影片最后,麦克被迫接受了前额叶白质切除手术。
这种手术其实在 50 ~ 60 年代是很常见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破坏(不是摘除,主要是破坏)前额叶的方式,来治疗精神疾病。
这个手术甚至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但是后来却发现这个手术所带来的副作用远大于其作用。
因为前额叶是人脑一些核心思维的所在之处,所以很多人进行手术之后变成了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
后来,在电影拍摄的70年代,这个手术已经被彻底抛弃了。
看完影片,观众对麦克的同情是巨大的。作为一个逃离疯人院的人,他不应该被这样对待。
但是,如果因为这样的同情,进而把将麦克的反抗上升到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寓言的话,那么需要考虑的就会更多。
一般来说,自由是相对的,因为一个人的绝对自由,会以其他人的不安全和不自由为代价来实现。
而更多时候,大部分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与体制,其实是所有具有多样性的,不同类型,不同立场的人们,彼此追求相对自由的博弈结果,破坏它常常会导致反效果。
所以,
保持自己的头脑像迈克那样不要被习惯和常规所禁锢,尝试去突破,但是,也不要为反对而反对
。
《飞越疯人院》这部 40 年前的经典之作,率先讲述了一个内心自由的人
追求自由的主题
,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影史上的地位,是里程碑式,不可动摇的。
之后的许多电影,包括《肖申克的救赎》,都有从此片而来的精神传承。
今天的影片比较沉重,看完视频有什么感想的话,欢迎留言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