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个流行的段子:我跟你说,别逼我发火,我发起火来连自己都打!
听起来还挺搞笑的,也带着一点心疼。
有位网友发来留言说,自己经常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抽自己两耳光。
五一假期回了一趟老家,因为某些话题和父母之间又产生了矛盾,心情十分郁闷。
冲突后她独自在房里,
忍不住扇自己耳光,
很用力的打自己,
最后还是忍不住崩溃大哭。
过后又觉得很害怕,为什么自己情绪上来的时候会变成这样?
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好多家长问,为什么孩子会自己打自己?
也有很多网友疑惑说,为什么伴侣一生气就自己打自己?
这,到底怎么回事?
先来看则新闻。
有位90后的小伙子,在旅馆里试图自杀,被旅馆保安发现后报警救了回来。
小伙说,呆在家里的时候,一天到晚都被家里人说教,心都死了。
他爸爸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活在这世上有什么用!”
因为中学毕业之后,自己就一直呆在家,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
家里人总是说他不争气,看不起他,出来找工作又被骗。
小伙子在讲述他的经历的时候,不断重复的说:“我没有用,我没有出息…。”
他一直在数落自己的不是,数落到连办案民警都看不过上去宽慰他,民警说他的自我攻击太厉害了。
很明显,他对父亲是有愤怒的,但为什么他却愤怒的攻击自己,甚至选择自杀呢?
有个心理防御机制,叫“转向自身”。
它的含义是:不喜欢自己对其他人感觉到暴烈的愤怒。取而代之,他们把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抑郁,在心理动力学的解释,就是攻击转向了自身。它以毁灭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外界的怨恨。
自杀,就是自我攻击的最高形式。
对外攻击的冲动没有指向客体,而指向了自身。在极端的状况下,它会导致自杀行为。
因为这个防御机制,始终在提醒自己:
当我们对别人有愤怒出现的时候,又不能让这种对别人有愤怒的感觉出现,因为这种想法和感觉是“不好的”。
所以,把攻击冲动的对象变成了自己。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内在分裂出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去攻击另一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裂?
因为“都是你的错”。
所有父母伤害孩子的言语中,这句话,或者类似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武器。
人都有自恋,孩子又对此极其敏感。
孩子会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带来的,一切美好的、毁灭性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影响而出现。
孩子对养育者愤怒的情绪,无力表达或宣泄。
当对外界的不满怨愤却又无力改变时,就必须用合理化的心理机制,来看待父母的言行。
于是,一部分自我被分裂出来,向父母认同: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好,你们才不喜欢我。
另一部分,就成了被攻击的对象:把原本对父母的怨恨转为对自己的愤怒,然后狠狠地自我攻击。
有个心理咨询的段子故事:
说有个小男孩对自己的尿床,感到非常痛苦。于是去找心理咨询,咨询结束后他兴高采烈出来。
家人问:医生把你的尿床治好了吗?
他说:没有!
家人又问:那你高兴什么?
男孩说:医生让我懂得,这不是问题。
因为医生让男孩觉知到,尿床不是错,更不是自己不好,所以,他也就无需自我攻击了。
如果你看到孩子有类似打自己的行为,不妨多留意下,是否是自己堵住了孩子情绪的出口。
幼小的孩子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必须依靠成年人,他们需要在成年人身边学习。
但如果孩子的成长,长期处于被父母压制的环境下,他不可能有自由抒发情绪的时候。
不被允许的愤怒,无法宣泄的情绪,只会让孩子学会,用不成熟的心理机制,来防御无法接受的外界伤痛。
不被允许的愤怒,无法宣泄的情绪,只会让孩子学会,用不成熟的心理机制,来防御无法接受的外界伤痛。
所以,很多孩子,即使长大了,在面对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时候,一有问题就自怼。
就好比发来消息的网友一样,独自在房间扇自己耳光,如果自我攻击太厉害的话,就很可能会像那位在旅馆自杀的小伙子一样。
他们都在用这种攻击转向自身的防御机制,像儿时经历痛苦一样保护着自己,因为这样就不必面对来自现实产生的痛苦。
但同样的,这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也让自己攻击了自己。
如果,你正在一面愤怒地责备着自己,又一面狠狠地惩罚自己的无能。
要知道,这只是你曾经受到的对待。
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不好,并不是完全是你的责任,自己不需要、也不必为他人的错误继续埋单。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用攻击转向自身来防御内心的愤怒,但你仍然可以学习,一些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
对于别人的情绪,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怼回去。
别把对别人的愤怒,用来自怼攻击自己。
会发脾气也是一种能力,即使不能怼,也可以用运动、倾诉、对着大海森林把情绪释放出来。
这种行为模式并没有对错。
它所防御的是,小时候的你无力面对外界糟糕的感觉。
但是你现在长大了,也许,你可以尝试着不使用它。
它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但不代表你会永远停留在过去的。
轻抚曾经受过的伤,即使疼痛也不要停止成长,唯有如此,你的生命才会有曙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 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你可能还喜欢
《想培养一个强大的孩子吗?请给他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