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甄嬛传》中的小角色斐雯展开,分析了她在剧中的遭遇以及甄嬛对斐雯的态度变化。文章还探讨了甄嬛的人性变化和宫斗策略,以及她对底层命运的漠视所带来的后果。最后,作者提出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呼吁不卑不亢、留点余地,在身处不同地位时要有不同的处世方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斐雯的遭遇和性格分析
斐雯在《甄嬛传》中是一个小角色,她的遭遇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尽管她在宫里的命运受到了很多的委屈和不公,但她不认命,也不自轻自贱,这种追求平等的意识很值得赞赏。
关键观点2: 甄嬛的人性变化和宫斗策略
甄嬛在宫斗中的策略发生了变化,从追求精细完美的手段到简单快捷的方式,甚至开启了创伤应激反应。她对别人的命运失去了耐心,只追求目的达成,过程中无论漏洞百出还是鲜血迸溅都无所谓。
关键观点3: 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作者通过甄嬛的经历思考了人应该怎样为人处世。呼吁无论在什么地位,都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底层命运保持怜悯和温厚,同时也要有一颗警惕通透的心。
正文
● 作者 ╳ 林宛央 ● 来源公号 ╳ 宛央女子
● 配图 ╳ 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____
“ 如果顺手,那就记得点个赞”
我是宛央。因为最近看《甄嬛传》主创的团建综艺,又开始认真看《甄嬛传》这部剧。当然,早已熟悉剧情的我,现在已经很少关注主角的戏份,反而是那些在后宫里一闪而过的小角色,能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思考。斐雯出现的次数非常少,一共三次,加起来也就10分钟左右的镜头。第一次是甄嬛生下双胞胎,皇上来和甄嬛说话,说要封她为贵妃,听到甄嬛咳了两声,便问她是不是冻着了,其实甄嬛咳也和自己心虚以及看透皇上有关,是不想回应,借此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槿汐听到后为了甄嬛着想,一方面想帮甄嬛打岔,一方面因为甄嬛咳嗽,她留意到宫里窗户没关,便当着皇上的面,把小宫女斐雯说了一通,说甄嬛刚生完孩子,怎么能开窗呢,让她赶紧关上。斐雯关了窗后,进屋跪下辩解,说是接生嬷嬷觉得屋里血腥气重,才让开着的,她也是照吩咐做事。但皇上那时因为甄嬛生了龙凤胎,万分爱惜甄嬛,哪里顾得上一个小宫女是不是受了委屈,不由分说,便让人打斐雯20巴掌。看剧的时候,总有人在弹幕里说,这事不怪甄嬛,要怪就怪斐雯自己话多,把窗户关了不就得了,非得进来回话。皇上已经生气,槿汐也明确提了斐雯的名字,这就相当于是斐雯在皇上眼里已经是做错了事情的人,要是还敢不进来回话,那不就是找死吗?一个“大不敬”之罪就能让她马上掉脑袋。所以,斐雯进来回话,因为怕被罚而替自己解释,这都没做错。其实,不管她怎么做,她的20个巴掌都是免不了的。这就是所谓的主子打个喷嚏,下面的人就要全跟着遭殃。因为在上位者看来,她们的命就是贱。是的,很委屈,但只能自己咽下来。小允子也知道斐雯委屈,所以劝她别往心里去。总有观众说,斐雯委屈个什么劲儿,她一个小宫女,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说这话的人,第一,恐怕是把自己代入甄嬛和皇上的阶层了,第二,骨子里就有强烈的捧高踩低意识。但其实,斐雯身上没什么太大的阶层感,从后面的剧情来看,她人品确实有点问题,但我喜欢她不认命,以及不自轻自贱的态度。出生卑微的人,就活该被人作践吗?就不能拥有作为人的尊严吗?宫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就真的是对的吗?作为奴婢,斐雯想拥有一点合理的尊严,我觉得这没错。所以斐雯对小允子说了这样一句话:“皇上爱惜娘娘,就要拿咱们做奴才的撒气吗?”我其实很欣赏斐雯身上的这点倔强、不服气。这种追求平等的意识,换到其他电视剧里,就是妥妥的大女主啊。所以当皇上说要打斐雯的时候,甄嬛其实有心想阻拦的。但,最后,也许是因为皇上没给她机会,也许是她想起来从前自己因为心善而被欺负的种种,总之,最后,她也和皇上一样,忽略了斐雯这个人。甄嬛以前很懂这一点,她是个非常容易留意到别人情绪的人,她能策反曹贵人,凭的就是这一点。但这一次,不仅是甄嬛,而是永寿宫上下,全都没把斐雯当回事。浣碧甚至在斐雯还没消化掉情绪的时候,很颐指气使地命令斐雯去做事。可是斐雯的委屈和不满连皇后都一眼看出来了,甄嬛整个宫里的人却听之任之。也是因为如此,斐雯后来被皇后利用,用来指证甄嬛和温实初来往过密,疑似有私情。那一次甄嬛的境遇是真惊险,能后来扳回赢面,一是因为皇上那时真的爱上甄嬛了,不然仅凭那一点点怀疑,甄嬛就不可能有什么好结局。其实后来皇上对甄嬛一直是这种心理,他既怀疑她,但又因为爱,而舍不得离开她。事关皇嗣,必定慎之又慎,正常情况下,肯定会验一下孩子是不是皇上的孩子,哪能听甄嬛一句话,就只验孩子和温实初的血呢?其实《甄嬛传》到了后期,也有崩的部分,比如皇后明显就被降智了。而且那种情况下,甄嬛那句“既然你们只是怀疑我和温实初,那就不必损害龙体,只验一下温实初即可”,怎么听怎么心虚啊。更而且,既然宁贵人能发现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别人当然也能发现。就果郡王那副生怕别人发现不了他爱甄嬛的样子,我觉得全宫里的人都在装眼瞎好不好。所以,我想说的是,皇后策反斐雯,用甄嬛和其他男人有私情这一招,来激发皇上对甄嬛的疑心,其实用的非常稳、准、狠。如果剧情按照正常逻辑展开,甄嬛在斐雯这件事上,的确是自己因疏忽,而招来了大祸。我接下来想表达的是,为什么回宫后越发狠厉的甄嬛,反而会在斐雯这件事上有这么大的疏忽呢?除了作者和编剧写不动了以外,这里面更有甄嬛人性的变化。历经了世间种种浮沉无常之后,甄嬛在宫斗上也走入了懒怠的境地,但她的懒怠和眉庄以及宁贵人又是不同的。宁贵人的懒怠是,她什么都不追求,胡乱随便地活着,瞎TM过着那种。甄嬛的懒怠是,她要好好活着,追求世俗的成功圆满,但在实现的过程上,追求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能杀就杀,能刮就刮,她连自己的美好人性都杀掉了,还追求什么精细完美的宫斗手段。以前的甄嬛是在宫斗时,既想要保持初心,又想要得偿所愿,所以她的方式就迂回且尽善尽美。尽量不波及无辜。原因,那可太多了,因为从前她的迂回,让她过得太动荡,因为从前她的隐忍,让她在甘露寺受尽欺负,因为从前她的保持初心,让她失去了她曾经拥有的一切。甄嬛开启了创伤应激反应,觉得从前的方式都是无用的。也因为,一个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大概率也不那么希望别人能够得到。所以,既然狠有用,既然俯视有用,既然利用皇上的宠爱有用,那就简单点,别搞那么复杂。包括后来瑛贵人被赐死事件,其实仍然是甄嬛粗暴简单地在使用“狠”这一招。从前的甄嬛,是用平等视角去看待一切人和事的,回宫后的甄嬛,则只用俯视的视角,所有不在她的圈层里的人,她永远不会抬头去凝视那个人的眼角是不是挂着眼泪。就算过程漏洞百出,鲜血迸溅也没关系,目的达到才是正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