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T之家  ·  你家里敢装摄像头?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曾经“视粪土如钱财”,中国粪桶是怎样消失的?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0-04-30 12:42

正文


今日话题

到了宋代,农民为了方便清理粪便到田里浇灌施肥,坑厕越来越少,更多地用上了便桶。

城里的粪便用便桶进行“收集”,再由粪便收集员卖给农民,农村和城里之间的粪尿还田,渐渐衍生出“倒马桶、洗马桶、运粪尿”等职业,出现了粪土贸易。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中国的粪桶是怎样消失的。






图为长满青苔的农具,粪桶粪瓢。IC photo/图)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全球确诊病例突破200万,而印度的情况最近引人关注。3月24日以来,印度的新冠确诊总数在20天内增长约20倍,过去一周几乎翻番,截至目前,确诊病例已破万,其中孟买最大的贫民窟塔拉维贫民窟也首次报告了确认病例。

众所周知, 印度人习惯于露天如厕,心有多大,厕所就有多大, 而且还不需要纸巾,带瓶水加双手就能解决了,可以说是新冠病毒可能传播途径之一“粪口传播”妥妥的温床。

然而, 不仅在印度,在如今的中国,还能看见粪桶在个别地方留存的身影。

在《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一文曾提及,“农民们每天都从便池舀起液体粪便,穿过村落挑到田间,给农作物施肥;并且人们在同一条凤凰溪打水和涮马桶。”





古人“视粪土如钱财”






一直以来,人们的如厕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人生“大事”。而 看似污秽不堪的排泄物,用对地方其实浑身是宝。 粪尿里面,尿液中的尿素非常容易被植物吸收,粪便中更是含有碳、磷等元素,是很理想的天然肥料。

古时的人们很早就已经发现粪尿的“内在价值”,由此也衍生出坑厕、便桶等方便人们收集排泄物的旱厕。

到了宋代,农民为了方便清理粪便到田里浇灌施肥,坑厕越来越少,更多地用上了便桶。 城里的粪便用便桶进行“收集”,卖给专门处理粪便的人,再由这些粪便收集员卖给农民。

清朝,粪便更是被高度重视。 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清代江南地区人们就已经非常注意积肥。不管是老人、妇女还是小孩,经常看到背个箩筐,拿个木耙,到处寻找可以做肥料的“原材料”。

后来, 到了民国时期,抽水马桶开始在中国出现, 但是由于价格高,开始也仅限于在富裕家庭使用,普通百姓更多地还是使用传统的旱厕。


关注 “南周知道” 并后台回复关键词 “厕所”
即可获得多关于“中国厕所演变”的内容
想跟踪 热点、 查阅更多好文,只需关注“南周知道”




每天一篇,绝对原创,要严肃有知识,要八卦有内幕, 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也「知道」从另类角度看世界。犀利有态度的文章,放松你的心情。



你不会想错过这些文章


01



“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许在他处不尽然。”

在英语知名问答论坛quora上,一则关于“难道在中国上班族是可以午睡的吗?”的提问得到了3千多次的浏览。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午睡似乎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对国外吃瓜群众来说,这件事还有点不可思议了。

↓点击阅读↓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午睡?》




02



野味流行首先带来了健康风险。寄生虫、人畜共患病在“美味”中埋伏,野味常见的四大杀手——狂犬病、鼠疫、结核病和炭疽,个个致命。你以为古人饮食远离野味是为了什么?他们知道这是以命相搏。

↓点击阅读↓
《“致命野味”,为何还在中国人的餐桌?》



03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加强出行禁令,大众不得不呆在家里。于是,末日生存手册里的物资囤积变为了现实。连英国首相都被人们拍到,囤积了一车的卫生纸。此前也有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民众疯抢卫生纸,俩男子甚至拔刀相向。

就像中国人抢双黄连、抢板蓝根一样,或许人们能够理解这背后的心理因素。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何偏偏是卫生纸呢?

↓点击阅读↓
《为什么外国人爱抢卫生纸?》



04



“新天地”的教义是把疾病看作“灵修”的试炼,科学防疫、积极治疗不在考虑之列。

他们要求信徒即便生病也要坚持参加礼拜,超级传播者“31号”病人就是带病参加了两次礼拜,并有其他大范围接触,而且两次拒绝转院,对隔离治疗不配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