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
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暨第三届张江机器人全球生态峰会
在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以“智领未来 形动张江”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2000余位院士专家、企业代表、开发者及产业链伙伴共襄盛会,
深入探讨人形机器人产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通过“1+2+3+1”的模式,即1场主论坛, 2场闭门会,3场开发者论坛,1场人形机器人展,活动为人形机器人开发者搭建了分享交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多模态展现人形机器人产业全貌。
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下,本次活动由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浦东康桥(集团)有限公司(张江机器人谷)、立德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大讲堂)、《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机器之心共同承办。
人形机器人被公认为是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集大成者和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院士围绕《共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人形机器人的思考》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报告。报告中,丁汉院士首先与大家共同回顾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而后介绍了国家基金委机械工程领域首个科学中心——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了人形机器人研发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技术的突破必须确立明确制高点,要避免盲目跟风,聚焦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杀手锏”,丁汉院士指出,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在于具身智能的突破。智能芯片、智能算法、智能工艺和解决方案等智能技术的融合将使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化,进而更快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制造业和各个应用领域。
具身智能与物理世界距离的缩短依靠人形机器人或其他变构机器人作为媒介进行连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戴建生聚焦《人形机器人的解析与具身智能的变身、变体和变胞》这一主题进行了详尽报告。从具身智能新时代到人形机器人研究再到机器人结构学,戴建生院士就相关领域最新发展与应用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介绍。戴建生院士表示,“具身智能事实上是结合了算法智能和结构智能。算法智能,包括控制智能和人工智能,赋予了机器人自主性、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而结构智能,即机构智能,则通过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实现其可重构性和一机多能的特性。这两种智能的结合,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灵活适应,高效完成任务。这一过程就如同打太极拳,需要内外兼修,既要注重算法和控制的内在逻辑,也要重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再过十年,凭借庞大的单一市场、强大的供应链和90后年轻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研发能力,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引领世界产业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围绕
《预言VS现实:关于具身智能市场落地的若干思考》这一主题,深入解读具身智能的定义、特点、行业发展、产业预测和应用场景等问题。王田苗教授指出,目前,机器人技术、具身智能发展与产业界的融合发展呈现出三个核心层次:首先,作为技术底座,包括大脑(AI系统)、生成式数据模拟器、通用机器人形态、芯片等硬件及软件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机器人的端到端系统。其次,机器人不仅仅依赖一个AI系统,它还需要适应不同行业所需的劳动技能,这涉及到更细化的小脑设计、上游核心部件以及肢体部件的整合。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将出现免编程的算法、应用,以及围绕机器人产生的服务新业态,如劳动派遣公司、数据服务和数据租赁公司等。
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及其相关工程,事关国民经济、事关国家安全、事关大国间博弈。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
在题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展思考》的演讲中,就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基本概况以及总体布局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与大家分享了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对人形机器人行业趋势的判断,和产业结构创新路径的初步探索。许总表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育、核心智库建设以及产业服务的五大核心功能,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将立足上海,放眼全国,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共信服务平台,成为引领未来创新产业的‘桥头堡’、‘试验田’和示范区。”
具身智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人类智慧的参与和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峰在
题为《人形与多足机器人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的演讲中,着重探讨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及其实现过程,并就六足机器人当前的开发进展以及其在未来应用领域的广阔前景进行了阐述。高峰教授指出,机器人的智能主要体现在行为智能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机器人需要具备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即拥有类似五官的感知系统;其次,机器人需要具备类似人类的思考能力,即拥有一个强大的“大脑”来处理信息;最后,机器人还需要具备类似人类的行动能力,以执行复杂的任务。当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实现时,机器人的智能将体现出具身智能的特点。
人形机器人就像一个会走路的手机,未来形成生态系统后,其APP开发将成为主流。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顾捷在题为
《创新共融:打造具身智能时代的开发者平台》的演讲中,就傅利叶智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历程、技术突破及未来展望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因其代表了从专用到通用的技术发展趋势而备受关注。随着人工智能迈向AGI时代,机器人有望实现功能多样化,服务于各行业,适应复杂任务与不同场景,无需改变硬件,仅需调整应用行为程序。
人形机器人是连接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物理环境的关键桥梁。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闫维新在题为《通
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形机器人开启智能时代新纪元》的演讲中,回顾了AI与机器人演进,并聚焦具身智能融合,阐述了智元业务策略,重点介绍了远征AI人形机器人构造与多元应用,分享了智元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重点研究方向与进展。他透露,智元机器人已构建大模型运动架构,并成功测试了4至5款人形机器人下肢不同构型的通过能力。
通用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现象级热点。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鹤
在题为《面向通用机器人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系统》的演讲中,就通用机器人的发展、银河通用机器人对通用机器人的思考与其在本体、数据、大小脑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王鹤认为
,银河通用坚信可通过大规模合成仿真技术有效推动具身智能从概念到实践的飞跃。
未来,机器人将成为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可能拥有一台机器人。
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在题为《人形
机器人是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的演讲中,就人形机器人的重要性、机器人“大脑”、云端智能机器人以及操作系统和元宇宙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说:“中国在5G网络、人工智能和机电制造业的集成方面具有优势,应抓住先机,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确保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机器人应用于
核能装备制造事关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大升级。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李华纲在题为《机器人在核电
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探索》的演讲中,就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在工业领域,特别是核能装备制造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分享。他透露:“人形机器人从本月开始已陆续进入到车间进行工业场景适应,未来公司也将对人形机器人在核电运维等复杂场景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索。”
作为理想劳动力替代方案,全球人力短缺推动了对人形机器人的强劲需求。
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胡德波在题为《开普勒人形机器人创新与场景探索》的演讲中,就开普勒人形机器
人的定位、应用场景开发情况以及创新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说明。
胡德波分享说:
“开普勒积极构建开放生态,早期会为全球大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后续将开放平台,携手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全球多领域的应用开发与落地。”
人形机器
人产业的爆发时刻已经来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产业生态合作中心负责人王宇在
题为《机器人演进:具身智能迎来大发展》的演讲中,通过分析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演进以及大模型技术的融合,揭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王宇认为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需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而大模型技术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