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节目官方公众号,军事文化的推动者,军迷每周的节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解放军报  ·  起床号 ·  昨天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北重造矿用车站稳国际高端市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次位面

一口“川普”的搞笑担当太乙真人,到底是什么神仙?

军武次位面  · 公众号  · 军事  · 2025-02-10 19:08

正文


5支199元!Dior口红礼盒
显白、显气场,送礼稳了!


今天,咱们来聊聊哪吒的制造人兼师父——太乙真人。

大家都知道,在原著中,东海龙王前往陈塘关兴师问罪,哪吒为了保护百姓,自刎而死——也就是说这一刻,哪吒的肉身,在与父亲李靖决裂时已经还给了父亲。此后的哪吒,是他的师父用莲花化身之法复活的。

而且这个师父,在整部原著中是彻头彻尾的“护徒达人”。哪吒一出生,许仲琳就说:

“一道人,头绾双髻,身着道服,迳进香房。”


这里顺便一提,如果严格按照原著的标准,电影里的太乙真人发型 (见上图) 其实有点失真,看不出道教双髻的样式。什么是双髻呢?也就是由长发分成两部分,各自盘成一个圆形发髻,通常位于头顶的左右两侧,呈现出对称的样式,最后用发簪固定。江湖上打趣说道门专出“牛鼻子老道”,其实就是说这种发髻的形状,是和水牛的鼻子有几分相似的。



这种发型现在比较少见, 八仙之一的汉钟离 留的就是这种发型。不过电影中太乙真人身上的道袍,电影还是比较还原的,毕竟早年太乙真人的动画形象完全不是这样。


当然,服饰发型这些都是外表,咱还是来聊聊内涵——即“太乙真人”这个神话人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要说的是,许仲琳写《封神演义》,绝大多数神仙并非他的发明创造,而是对道教、佛教现有神佛的改造利用。

譬如佛教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又称接引佛) ,在《封神演义》中被改造成了接引道人。相对冷门的定光佛更是被改造成了截教通天教主的随侍七仙之一的长耳定光仙。佛教的护法神韦驮则成了阐教仙人道行天尊的弟子韦护。观音菩萨改名叫慈航道人,普贤菩萨改名叫普贤真人等等。


而道教之中最典型的改造,就是这个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是谁呢?其实,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一类类似百科全书模式的神话典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书中说:

“(元始天尊)上三皇时,下降为太始真人……下三皇时,下降为太乙真人。”

古人所讲的上三皇,就是燧人、伏羲、神农;下三皇,则是天皇、地皇、人皇。

这个时候的太乙真人,记载是非常简略的。

同一时代的《道法会元》则说:

“九灵降真,回车毕道,飞升上宫,为太乙真人。”

似乎这位真人又和打雷下雨有什么关系。

“太乙真人”四字,早在元朝的《西游记戏文》中就已出现,其中一个小神仙自称是:

“太乙真人部下谢仙火伴,霹雳将军五雷使者是也。”

果然,在这个时候,太乙真人管的是雷火霹雳的事儿。在封神剧情中,太乙真人面对石矶娘娘,使用的道具就叫作九龙神火罩,抛起来,一下子落在石矶头上,罩到了里面。然后太乙真人把手一拍,罩中出现九条火龙围绕飞舞,放出三昧神火烧死了里面的石矶。


但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并没有采用“太乙真人”这个头衔,而是采用了档次更高、更有来头的“太乙救苦天尊”。他住在东极妙岩宫,座下有一只坐骑九头狮子,趁狮奴偷喝了大千甘露殿中的轮回琼液而醉倒后,偷跑下界为妖,即所谓“九灵元圣”,几乎可以说是整部《西游记》中法力最为高强的妖怪。书中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有:

你看他身无披挂,手不拈兵,大踏步走到前边,只闻得孙行者吆喝哩。他就大开了洞门,不答话,径奔行者。行者使铁棒当头支住,沙僧抡宝杖就打。那老妖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地衔于洞内,教:“取绳索来!”那刁钻古怪、古怪刁钻与青脸儿是昨夜逃生而回者,即拿两条绳,把他二人着实捆了。

由此来看,这个九灵元圣制服孙悟空,几乎比如来佛还要厉害,它一不用兵器、二不骗猴子,只是张开嘴就“轻轻地衔于洞内”。而见了主人太乙救苦天尊,反应居然是“不敢展挣,四只脚伏之于地,只是磕头”,可见太乙天尊的法力之雄厚。


那么为什么早期的太乙真人、太乙天尊这么强势呢?

这就必须往前看,春秋时期屈原的《九歌》中,有一首便叫作《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吉日良辰好时光,恭恭敬敬祭东皇太一;手持长剑玉为柄,身上佩玉璆锵响)

太一,也就是太乙。后世的太乙天尊被称为东极青华大帝,也与东皇太一这个身份相吻合。

早期受殷商神话体系影响,中国人一直把东皇太一 (太乙) 视为中宫天极星的主人,也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帝。如《史记·天官书》: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天极星,今天一般就等同于北极星。



殷商王朝的开国之君汤,在甲骨文里就以“大乙 (太乙) ”相称,古书说“汤有七名”,天乙、天乙汤、大乙便是其中的三个称号,意思就是“汤是太乙神在人间的代表”。

太乙、太一、大乙、天乙,这些称谓其实是一个意思。

所以结论也就出来了,哪吒老师太乙真人这个称号的最早源头,应该是殷商东方世界的神话信仰体系至尊“太一”,也就是今天宇宙之中的北极星。

西方的周民族打败殷商之后,就把这个“太一信仰”搬过来,如此一直延续到秦汉,当时的国人神话体系中也没有什么玉皇大帝,太一其实就是天帝。

道教兴起的时候,继续崇拜太一,也就是太乙救苦天尊,但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最高的天帝,而是专管东方的东极青华大帝。随后在道教和佛教的竞争中,神仙越造越多,最终便形成了所谓“六御”,即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祇。



到《西游记》的年代,太乙天尊已经成为实力很强但影响比较弱的一方诸侯,属于玉皇大帝之下的“二等天帝”。

而到《封神演义》,太乙干脆就连天帝称号也没了,退到元始天尊门下做一个“真人”,住所更从北极星落到乾元山金光洞,基本业务也从以前的天道运转、救苦救难变成哪吒的专门训练师了。甚至因为乾元山金光洞在四川,连口音也带上了川普滋味。

“魔童哪吒”系列电影其实也是对《封神演义》这部书的重新解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