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一直都那么冷,金融街的投行男们要是外出办点事,是要提前把秋衣秋裤穿在西装里面的。而在暖气尚未普及的90年代,就连各部委的领导们,没事也不愿意呆在自己冰冷的办公室里。
1985年,世界银行要组建驻中国代表处,华侨林重庚被派去北京担任首席代表。在他担任首席代表的那五年里,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装修北京的那间办公室。他那间装修舒适的大办公室,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一到冬天,窗户上的的雾气要比其他房间的厚上几层,外边的人光看到这雾气,就能感受到来自屋里的温暖。
所以一到冬天,世界银行在北京的驻点外边,就会经常停满各部委领导骑来的自行车。在停放在外面的自行车中,有一辆特别破旧的二八大扛。他的主人姓朱,在当时还是一名负责经济规划的官员,多年以后的人们,更愿意尊称他为朱相。
方风雷在1982年,从中山大学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听从父亲回到军队的安排,而是服从分配去了外经贸部。没有军中老父亲的支持,没多久他就从部里被下放到了河南省贸易厅,担任了一个体制改革顾问的虚职。
职位虽然是虚的,但人却没闲着。在河南工作的那几年里,他总是主动去找最麻烦的工作做,比如协调省内最大公司的合并、参与郑州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的组建等等,最终引起了北京农村改革政策研究所的注意。几年之后,方风雷接到了一封调任建行的任命,来自分管建行下属企业的副行长,原北京农村改革政策研究所所长王岐山。
中国在金融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靠着向西方学习才起步的,国内各大金融机构派领导干部去欧美取经的风气,也是从90年代的四大行开始兴起的。而在当年,被建行派往美国学习的第一批人员名单中,就有方风雷。
著名的经济学家刘国光,在那个普通人没多少机会出国的年代里,就已经全球到处去交流学习了。第一次去美国的方风雷,走之前就特意请岳父刘国光介绍个美国向导,准备好好批判一下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到了美国之后,刚放下行李的方风雷,就按照岳父给的地址,找到了居美多年的向导—已经回到世界银行总部任职的林重庚。
要说华侨就是实在,带方风雷去参观的第一站,是美国华人平时最爱去的地方—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熊猫馆。直到两人站在大熊猫的面前,林重庚看着一言不发的方风雷,这才想起来,国内来的朋友最不缺的就是参观大熊猫的机会。好在那一天,林重庚所讲的在国内成立一家投资银行的想法,成功的吸引了方风雷的注意力。
在央行行长的任命上,规格最高的那一任是在1993年,为了解决当时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当年的6月份兼任央行行长,并将建行副行长王岐山,调至央行任副行长来协助工作。
1994年,通货膨胀被成功控制之后,建行从央行又迎回了老领导王岐山,这次短暂的过渡成功的去掉了他行长前的“副”字,开始履新建行行长一职。同年,分管金融的副总理下达指示,要求建行牵头同摩根士丹利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投行。
1995年6月,中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建行行长王岐山为中金第一任董事长,林重庚为第一任CEO。
中金公司成立后,连续前五届CEO的任期,每一个都不足两年。
最短的是第一任CEO林重庚,只呆了三个月,就又重新回到了老东家世界银行。根本原因,无非是水土不服所导致的谁都不服。
在那不稳定的几年里,中金内部真正管事的是两位副总裁,主管人力资源的汤世生和主管业务的方风雷。这两位配合起来特别亲密无间,一个管花钱,一个管挣钱,毕竟在他俩来中金之前,就已经是建设银行多年的老同事了。
最早一批同中国对接中金组建工作的摩根士丹利员工,都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到方风雷时的情景。当时如果不是林重庚亲自介绍,恐怕在场所有的人都以为,这位西装打扮却仍胡子拉碴的同志,是林重庚从福建老家村子里找来的专车司机。
方风雷也确实有过农村经历,但在那个年代里,像他一样下过乡、当过兵,又在78年就能考上大学的,都不是普通人。而直到1997年,中金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帮助中国移动完成42.2亿美元的海外发行,选择的是和高盛合作,这才教会美国人不能用以貌取人的方式来看待方风雷。同高盛合作的这个项目,也为未来方风雷能参与组建高盛高华,提前奠定了基础。
多年以后,在美国拍的《大而不倒》这部电影里,另一位中国的金融实干家,中投公司的总经理高西庆,一位在现实中根本就不抽烟的人,在电影里却被黑成了一个街边狂吸烟的猥琐男子,不知道这位编剧,是不是就出自当年来华的摩根士丹利员工。
1998年,没多少人会关注中金送走了第一任董事长和方风雷,迎来了第二任董事长周小川。但在那一年里,很多人都永远的记住了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发布的命令,禁止高层干部子女任职外资公司。中金才能在这一年里,迎来了未来能真正掌握这家公司管理权的CEO,朱云来。从1998年到2003年,中金公司作为国内顶级投行的地位,一直都无可撼动。
在国内的A股市场,中金公司在1999年才获得承销资格,第二年就凭借一单融资额高达78.46亿元的IPO项目,夺得当年券商在A股市场最好的承销业绩,而这First Blood,是总部位于上海的宝钢贡献的。接着依靠中国石化、中国联通、招商银行等IPO项目,中金得以连续三年霸占国内A股承销榜单的第一名。
而对于海外市场的上市项目,中金更是无可匹敌,从1997年中国移动的海外上市项目开始,之后的每一单海外项目,在主承销商的那一栏里,永远不会缺少中金公司LOGO的身影。
2003年作为政府的换届年,只任了一届的国务院总理卸任。
同年,在长江电力的IPO项目中,中金公司不敌中信证券,损失上百亿的承销业绩,这是在A股市场上,中金公司的地位第一次被撼动。2004年,平安保险在香港上市,海外上市项目主承销商的名单中,第一次少了中金公司的身影。这次位置上写的是中银国际,当年方风雷出走中金后的第一个落脚之地。
中金与中信、中银国际这类老牌券商的竞争,只是同属于靠“大单模式”经营的券商大佬们,相互之间争个行业第一,即使拿不到,丢的也只是脸面,伤不到筋骨。毕竟在这几家券商里,谁还没有几个家里装红色电话机的高层。而中金的投行业务真正开始走向没落,是始于2010年。
在那一年,建行走了,创业板来了。
作为亲爹的建行走了,养父中央汇金来接收。看着好像大股东的规格是在提升,但在这位养父的手底下,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券商孩子。特别是这几个孩子,跟中金比起来,一个个显得面黄肌瘦的。那就可想而知,满面油光的中金到来之后,每餐能分到多少粮食了。
创业板来了,中小企业的承销项目开始大爆发,而传统市场上的“大单模式”,也不再有业绩优势。几年前,除了中信,还没有几个券商,是可以跟中金相提并论的。但在2011年,中金的承销业绩排名,不止被手握众多大型项目的中信证券甩了下去,更是第一次被依靠承销中小项目的平安证券、国信证券超过。
那年的明星券商是平安证券,靠的是资本市场上的一面新旗帜,平安证券的薛荣年。老薛一手打造了投行业务的“流水线工厂”模式,也在资本市场上树立了一个屌丝逆袭的传奇故事。凭借自创的业务模式,薛荣年不仅一手将平安证券带起来,更是在2012年同平安集团的马明哲闹翻之后,愤而带着几乎全部的“流水线工人”和投行项目转投华林证券,又一手将平安证券的排名打下去。
当年微博的曹山石,八卦起来还不像现在那么老道,在薛荣年离职平安的当晚,还情不自禁的用微博发声为其感慨。恐怕老曹在2013年的5月,证监会因万福生科造假案给予薛荣年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处分的时候,马上就把这条微博给删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屌丝逆袭的旗帜,终归在资本市场上竖不长久。2015年11月,薛荣年因涉嫌巨额内幕交易窝案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只是这一次,再也没有知名的法学家们,敢为其联名上书请求轻判了。
那几年靠着中小项目暴起的,还有国信证券。不同于平安证券,是靠着精于成本控制的“流水线工厂”模式。国信证券的承销业绩,则完全是靠人堆起来的。比如在2010年,国信证券的承销收入,比平安证券只少了6个多亿,却是用多养了近一倍的保荐代表人换来的。
在牛市时,投行业务运用人海战术是没问题的。但一旦到了熊市,光保代的人工成本,就能拖垮一家公司。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证监会在2013年的IPO财务核查,在2014年的限量发行100家,让国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也风光不再。
当年的中金,也不是只有投行。
他的研究部门,在成立后的前十年里,汇聚了国内最顶尖的人才,甚至对整个券商研究行业的影响,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各大券商里,最顶尖的那一批首席,才会被公众认为是经济学家,而中金的第一位首席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还没来中金之前,就已经被大家尊称为经济学泰斗了。
当然你现在去网上看吴敬琏的履历,一般找不到在中金的那段任职经历。那是因为在当年股市的多空大战中,吴老作为绝对空头的代表,以一己之力对战厉以宁、韩志国等多头经济学家,被对方暗讽在中金任职会跟美方有利益关系。中金的研究部,在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都站在吴老这边,对中国股市的研报多少会带点看空的意味。
在中国的经济学届,有一个能代表国内经济学研究各领域最高水平的奖项,那就是“孙冶方经济学奖”。该奖项的第一届评选是在1984年,之后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
1996年正好是第七届,在这一届的“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奖名单中,有两个人的名字现如今最为有名,第一位是当今总理,第二位就是A股“千点论”的提出者—许小年。徐的这篇获奖论文,出自他参与的世界银行的一个项目,改了改就投到了国内的《改革》杂志上,而当年担任《改革》杂志主编的正是吴敬琏。
1998年底,许小年来到了中金研究部,担任中金的第二位首席经济学家。他最有名的“千点论”,便出自他在中金履职时的一篇研究报告。这篇研报推出几年后,上证指数便跌到了998点,之后又重新拉起了新的牛市。但他现在最厌烦的,也是自己这“千点论”的标签,毕竟当年的这一番言论,带给他的更多的是苦恼,而不是荣耀。
中金的前两位首席经济学家,都是凭着solo,就能舞动资本市场的灵魂人物。但也让市场更多的是记住他们,而不是身后的中金。直到哈继铭来到中金,担任第三位首席经济学家之后,这一局面才被打破。整个中金的研究部门,也终于开始走向最为鼎盛的时期。
当年中金强大的研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其他证券公司的员工,拜访客户时是又送卡又请桑拿的,中金的员工只需要带上自家公司的研究报告,就比什么充值卡都有效。
但在2010年,中金研究部门的辉煌,也开始逐渐暗淡起来。
2010年5月,中金研究部的副总经理沈建光,也是哈继铭三人宏观团队中的一员,眼看继任首席经济学家无望,愤而转投瑞穗证券去戴了他家首席经济学家的帽子,也点燃了中金研究部门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同年9月,中金的首席策略师高挺转投瑞银,不止是自己走,还带走了好几位分析师和研究助理。10月,在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转投高盛之后,最强宏观团队的最后一位成员邢自强,马上也转投了美国对冲基金S.A.C。
至此,中金研究部门最引以为傲的两大王牌,宏观领域的哈继铭团队和策略领域的高挺团队,被中金的竞争对手们全部瓜分完毕。剩下的各领域研究团队,也纷纷出走,这些人的新东家占领了香港中环的大半条街。一到饭点,虽然中环附近馆子里吃饭的还是同一拨人,但各自开的发票抬头却不一样了。
不仅人走挡不住,招人来也开始难了。在其他家券商招人看脸的时候,以前的中金是真看脑子,智商要是不够,是什么都没办法凑的。而为了能补充到新鲜的血液,中金的研究部门,也开始逐年降低其招聘门槛了。毕竟中金的招牌,还没low到像其他家一样不招人,只用实习生来写研究报告。
得益于招聘门槛的降低,北大毕业的黄洁,才能在2011年加入中金公司的金融行业研究组,虽然其加入的研究小组在第二年,就获得了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排名的第三名。但在六年之后的2017年,已经升为金融行业首席的黄洁,才写出了这辈子传阅度最高的一份“报告”。
2014年7月,中金公司启动IPO计划的消息正式披露,上市地点选在香港。
此时此刻,比老对手中信证券上市晚了11年。同年10月,中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主动请辞,比老对手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退休早了1年。不知这两位同样以投行业务起家的老对手,在双双为司让路之后,会不会电话交流一下多年的心得体会。
老时代的终结,一般是为了能更好的迎接新时代的降临。但这次降临的新时代,却带着一个更老的时代烙印,接替朱云来担任总裁的是毕明建,当年中金最早的投行创始员工之一。毕明建在中金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1997年跟着方风雷做的中国移动,也是中金的第一单海外上市项目。
但在他的履历中,还有另外两段更有意思的工作经历:一是在1995年加入中金之前,担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业务专员,当时的首席代表正是林重庚;二是在2012年短暂离开中金之后的三年里,在厚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管理合作人,而方风雷则是厚扑的创始人之一。
在新时期里,做什么事感觉都很快,短短一年多时间,中金公司就在2015年11 月的一个日子里,正式登陆了港股市场。但上市之后,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提升效果,依然是拽不动这庞大身躯下滑的趋势。只能说上市是很重要,但选择上市的时间点更重要。
为了阻止下滑,还没走过的路,也就只剩下合并这一条了。其实早在2007年,中金的股东还是建行的时候,亲爹就有意让中金公司去吸收中投证券,来弥补在经纪业务上的短板。但当时建行的行长张建国,一位天津地毯二厂工人出身的老银行人,哪能真掰的动中金管理层的大腿,终因中金的拒绝而没有促成这次交易。
2016年7月,中金和中投的股东中央汇金,决定再次重启两大券商的合并计划。这一次,操刀手变成了成功合并申万宏源的中央汇金,而已经换过高层的中金,不敢也不想再拒绝。
这次合并由中金向中央汇金收购中投证券的全部股权,交易完成后,中投证券将变为中金的全资子公司。看起来像是中金在主导交易,但中投的规模已经不在中金之下,当年可以吃掉的小猪变成了大象,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对等的合并。
申万宏源合并的时候,申万的董事长是证监会副主席出身的李剑阁,而宏源的董事长冯戎,直到现在你都百度不到一个像样子的履历,合并的结果自然在一开始就能想象的出来。只是不知道这次中金中投的交易完成之后,是否会像当年申万宏源的合并,申万的固守自封吃掉了宏源的开拓进取,最终市场上仅留下了一个工资更高一些,规模更大一些的“申万”而已。
但这次合并的事情,给中金和中投这两家券商的员工,带来了不一样的担心。中金的员工,更担心合并后的薪酬待遇,是否会为了向中投看齐而被拉低。而中投的员工,担心是否会实行“双轨制”的薪酬待遇,合并只是给中投重新换了个招牌。
虽然各自都有担心,但在放出消息的当天,你在两家公司员工的朋友圈里,透过屏幕仍然能体会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中投员工的哈哈哈哈与中金员工的呵呵呵呵。
合并的进程,除了业内的人会关注外,并没有让中金像以前一样,可以长时间的出现在新闻头条里。而最近真正让中金,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线里的,则是曹山石的一则微博。
微博曝光了中金研究部的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黄洁,欲潜规则女实习生的微信聊天记录。得益于现如今媒体的传播速度,“名利场”一词也重新被中金黄洁,赋予了新的概念。老一辈的首席们,恐怕一定想不到,当年从不需要请客户洗桑拿的中金员工,现在都沦落到自己不舍得花钱洗桑拿的地步了。
可惜黄洁老师还是太年轻,他不知道如今的中金,早已不再是年轻人心中唯一的Dream Company。而媒体是要感谢你的,没有你那拙劣的撩骚记录,中金也不会以“Drama Queen”的形式,再次有机会出现在大众面前。
只是不知道,当年从中金离开的大佬们,看到如今中金的这些新闻,会不会开始在心里骂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