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来问老秘书:“听说体制内人际关系很复杂,必须要站好队,不然会受到排挤,会没法升迁,我到底该怎么站队才行呢?”
如果我想忽悠你,大可摆出一副佛祖一样的慈祥面容,告诫你:“别成天想那些有的没的,谁说体制内必须站队了?好好工作,认真努力,做出成绩来领导一定会赏识你。不拉帮结派的清高者也可以在体制内上升到高位。”
可惜这样一碗鸡汤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它只能稍微缓解一下你因不知怎么站队而产生的焦虑,并让你养成犹豫不决的坏习惯。
根据老秘书这些年在体制内摸爬滚打的经验,混官场,站队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重中之重。
站好一次队,升迁速度可以胜过别人勤恳干几年,站错一次队,多年的努力可能瞬间化为流水。
站队就好像战队,冠军只有一个,你要不然找齐队友去抢那个奖杯,要不然就在旁边当观众。不幸的是,一旦你选择了当观众,你就必须承受“饥饿”。
其实所有的职场都会出现站队,因为职场就是名利场,一群人要坐在一起分蛋糕,而分到的蛋糕往往是很少的,为了吃饱就必须联合一部分人,干掉一部分人,最后独占这个蛋糕。
之所以会有体制内站队更多更频繁的感觉,是因为体制内想分蛋糕的人很多,而能分的蛋糕很少。
提干、评优的指标就那么几个,总要有竞争在里面,而因为体制内升迁速度的缓慢,许多人错过一次就要再等几年。
这种损失是直观而恐怖的,所以体制内会更倾向于结成利益团体,一起去争取每年不多的机会,如果你不去参与,两边哪边赢了都不可能给你留一个位置,而最后只能留你自己去忍受被孤立的苦果。
当然,如果你是拥有不可替代性的天纵奇才,倒也可以潇洒一点霸气一点。
我曾经就见过一个拿过全国大奖的宣传高手,他写的宣传稿领导连标点符号都不改。此人脾气臭的像茅坑里的石头,谁的面子也不给,跟领导都能拍桌子红脸。
爱才的领导也能容忍他的怪脾气,因为人家的牌子就是政绩,走到哪都不愁人要。
老秘书曾经认识一个年轻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浑身上下充满了工作的热情和进取的野心,见了谁都客客气气的问好,面子上处理的完美无瑕,本是一个可造之才。
可惜不知从哪里学了一套不站队的哲学,凡是需要表态的时刻都模棱两可,凡是需要论是非的场合他都打哈哈,就连明着顶牛的两个小团体他也敢左右逢源。
天长日久,他得了个圆滑的名声,看起来跟谁都好,可谁都没把他当成自己人。
年轻人却自以为自己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完美,不偏不倚,不正不奇,放在这群满心小算计的体制内老油条里简直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奇葩。
结果有一次他工作失误,犯了个小错,如果有人拉一把很容易就能含糊过去,但同事们个个不愿惹祸上身,一把手觉得自己管不着他,直属领导觉得他不好管。一拖拉,小错误变成了大麻烦,孤立的享受瞬间变成了孤立的痛苦。
你要想不惹别人的麻烦,你就得自己扛自己的麻烦。
人都是容易犯错的,犯错的时候如果有人帮忙弥补,要胜过自己去挽回。人要形成团体,才能互相取长补短。你想要单飞当然可以,但是首先,你要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
在明朝,每次科举考试后,考中的进士都要去拜会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奉对方为师。在官场上,这些人以后都会被归属于主考官的“门生”,也就属于主考官所在的政治势力。这些新科进士可能只是刚好这一年考上了,但政治身份就会被定在这一圈子内,一旦改变就会得到背主的恶名。
其实大部分新人是没有自己选择站队的资格的,
因为基层大多做的是一些打杂的工作,是一些重复的机械劳动,换谁都可以。除非发生了较为混乱的基层内斗,派系首领已经需要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来制造“势”,大部分时间新人都可以安然渡过,默默的混在舞台后面看戏。
但是这不代表你做小透明就可以一直隐身,从你进单位开始,谁提拔过你,谁帮过你,你跟过谁,都将成为你身上的符号,一旦局面到了非站队不可的程度,你将不得不被贴上对方的标签,如果你反应不及,可能不得不跟着一条沉船一起沉进水里。
所以在假装小透明旁观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系统里的势力走向,不能谁的好意都稀里糊涂的接下来,有时候你多跟别人谈笑几句,就会被另一方打上“X党”的标签,之后再想反水也来不及了。
这就好像三国时候,有人推荐司马懿去做官,司马懿坚辞不受,宁可躲在家装病也不去。是因为司马懿淡泊名利不想当官吗?非也,只因为这次推荐司马懿的是一个“兖州人”,而曹操手下的文官系统是“颖川士族”的天下。司马懿宁可不当官,也绝不上一条二流破船,影响自己的仕途。等后来颖川士人的带头大哥,曹操手下第一文臣荀彧举荐他,他二话不说,屁颠屁颠就去上任了。
所以出来混体制,一定要要擅长观察大势,时刻做好站队的准备,千万别自以为遗世而独立,还在想到底跟谁好,却突然发现自己头上早就带了顶帽子。
说起三国时代又想起一个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