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用了三个字,就把中国经济说透了!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6-12-19 06:05

正文


新: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成为2016年中国经济的“新气质”。这些新气质背后的驱动力量,是中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助推器。


转:“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进展,传统产业改造转型持续深入,中国经济正在浴火重生。


变:中国经济增长企稳、质量向优、动力出新等特征明显。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塑身强体的动能和基础,实现“蜕变”后在中高平台上更高质量的增长。


本文刊于《瞭望》2016年第51期(ID:OutlookWeekly1981)


1

新:经济“新气质”扑面而来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姚卜成


2016年的中国经济,除了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特点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正在提高。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总结指出,“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

 

一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创新驱动战略正在加速落实,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着新经济加速成长,支撑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也正在加速切换。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平稳健康增长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特征。这些都构成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新气质”。


新技术:经济发展最厚重底色

 

十八大以来,创新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而在“十三五”规划建议所确立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更是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中国如此重视创新,正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改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围绕创新驱动的目标,中国着力于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系统创新,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始终。创新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厚重底色。

 

置身这一背景之下,2016年的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1~8月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51.3%,成为世界发明专利授权量首个在单一年度内超过50万件的国家。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商标注册申请量264.9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创新正在为我国经济探索出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持久的动力保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发展质量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而这一转变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创新的支撑。对于全社会来说,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是,“创新驱动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无论是社会宏观层面还是个体微观层面,都认识到了把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发展主动力的重要性,并从不同层面积极行动,主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创新发展的旗帜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建设产业联盟,瞄准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健全对新技术的容错机制,实行成果转化激励,破除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再加上各界广泛关注的“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中国全社会的创新源泉正在涌流。

 

创新发展的底色之下,一方面是加速弥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方面正集聚起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以3D打印技术为例,尽管在应用上中国与德国、美国等国还有一定差距,但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海鸥及其团队研发的“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技术,成为全球大型高端锻件短流程制造取得的革命性突破,这一先进技术将引领全球传统重型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结构:优化经济总构成

 

2016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扛住下行压力,实现6.7%的增长,进而实现“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结构调整的优化,正在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构成。

 

从传统三大动力构成看,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1%,比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基础作用,是稳中有进的最主要贡献力量。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消费贡献外,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8%,也就是说,包括了投资和消费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7.8%。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8%。这说明,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发展态势分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不利影响下,中国能够连续三个季度实现6.7%的平稳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功不可没。

 

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和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两个新势头尤为明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至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新的经济结构正在从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

 

目前,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率先布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化企业。比如,伴随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顺丰、圆通、申通等快递企业完成全国布局后,已开始向全球输出服务;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构建和扩展服务框架,高效整合内外资源,将市场价值最大化。

 

具体到工业内部,在传统产业发展遇到巨大瓶颈的同时,一些实现了华丽转身的企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新步伐正在加快,以2016年11月为例,中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6%和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和4.3个百分点。

 

新动能:加速积聚新经济

 

今年5月由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沈明高发布的《财智BBD中国新经济指数半年度白皮书》显示,新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为30.1%。从指数分析来看,新经济总量指数城市排名中,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广州、成都位居前六。

 

尽管这一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已经表明了中国向“新经济”要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加快,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积聚。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以及商事制度的改革,有效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中国的市场主体正呈现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2016年前10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数同比增长了28.9%,平均每天诞生1.46万户新企业。全国已有2300多家众创空间服务12万个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

 

在不少企业家看来,“双创”一定会爆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极有力的支撑。创业和创新本身,对国家原有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也会带来突破和革新,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突破。

 

二是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商业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新产业和新技术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缆、智能手机等产量分别增长83.7%、30.8%、18.2%、17%、12.1%;新业态方面,2016年1~11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2%;新产品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增长83.7%。与此同时,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在线医疗、在线约车、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加速成长。

 

面对新经济、新动能加速成长的态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金融与战略发展处处长唐才旭对《瞭望》新闻周刊说,“我国‘十三五’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就是初步甚至基本形成新经济的格局,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动力不足、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2

转:“凤凰涅槃”浴火转型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宫超

 

历时54个月负增长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于今年9月实现转正,随后一路上扬,11月份实现同比上涨3.3%;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7月份的49.9%持续上升至11月份的51.7%。

 

自今年3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6.0%以上;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6%。数据的集体回暖向好,显示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的成效在不断显现,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出现好转。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三去一降一补”旨在从供给侧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短板、结构性问题,伴随相关国家政策、措施的推进,效果在今年下半年逐步显现,“从长远看,这种倍显艰辛的转型,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作用将日益明显。”

 

五大转型重任进展明显

 

从作为五大任务之首的去产能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尽管“不同过剩行业去产能进程不一,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去产能均有了推动”。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来看,今年全年钢铁4500万吨、煤炭2.5亿吨的去产能任务已基本完成,不仅时间提前,且相关重点工作协调推进。

 

去库存方面,今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4.5%,两者都远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在销售回暖的带动下,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095万平方米,比10月末减少427万平方米,连续9个月减少。

 

对于杠杆率问题,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撰文指出,以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债权型融资规模估算,我国总债务占GDP比重在今年前10个月中上升不足8个百分点,升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从数据上看,前10个月中,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也上升到了10%,相比2015年的水平翻了一番。而股权融资在总融资中占比的快速扩大,有助于增加企业股本,降低资产负债率及债务风险。

 

“尽管数据上杠杆率没有明显下降,但在保证经济增速的同时,稳定了宏观杠杆,债务风险可控。”在王军看来,这为下一步采取综合性措施,如债转股等促进杠杆率降低奠定了基础。

 

同样,降成本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告诉本刊记者,如降低社保费率、营改增等重大改革受到了企业欢迎,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对降低税费、融资、制度性交易、人工、能源、物流等6大类企业成本进行了具体部署。以备受瞩目的营改增为例,自今年5月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以来,新增金融、建筑、房地产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到10月底累计减税965亿元,26个细分行业全部实现了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定目标。加上前期试点行业和原增值税行业通过营改增的减税额,预计全年减税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

 

“补短板主要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强化有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今年国家在重大工程建设上的力度在加大,尤其是围绕中小城市补短板,大城市地下建设补短板,在逐步摸索,积累经验。

 

传统产业笃力改造升级

 

“我国传统产业规模体量大,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信部部长苗圩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调,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要重点抓好几方面的工作,首要任务是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中央已经明确要求把技术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从具体实践来看,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中正在快速脱胎换骨。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3%,快于工业整体投资增速10.1个百分点。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由于持续不懈地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工业经济均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发布的《2016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也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制造业生产装备数控化率为44.1%,较2015年增长1.2个百分点。此外,我国制造业网络化基础不断夯实,2016年工业互联网联接水平得分为32.0,较2015年几乎翻了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近年处于兼并重组活跃期,传统产业兼并重组持续高温。普华永道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中期回顾与前瞻》显示,2016年上半年,境内战略投资并购(不包括海外并购)为2514起,交易金额1812亿美元,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工业和原材料,分别达到326亿美元和310亿美元。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途径和驱动力来自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燕告诉本刊记者,兼并重组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调整,有利于实现我国工业比较优势的重塑。经过此轮兼并重组,我国在一些规模经济行业的生产将实现进一步的集中化,企业竞争力也得到提升。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同样迎来高潮,今年前三季度交易额(161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交易额(137.2亿美元)。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主要面向的是相关行业中高端资产,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也有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转型要善用“两只手”

 

专家们认为,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的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取得积极进展,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落实,以求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中要更加注重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政策间的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减少政府的直接性干预。

 

“在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路径依赖。”王军解释到,一方面,使用行政化手段来直接干预,介入到行业、微观层面;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化手段重视不够,或者说使用不够熟练,效果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王军以去产能为例进一步讲到,去产能对供给的要求比较严,但是对于需求的变动,掌握还不够精准。这导致出现了价格的反弹,甚至暴涨。因此,如何处理好去产能、稳物价的关系需要未来进一步关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年就能够完成的,‘三去一降一补’也不是一年的任务。”秦海林最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来之不易,在具体落实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坚持长期性,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正作用还将持续显现。


3

变:中国经济“化蛹为蝶”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在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能否在一个新的增长平台上实现平稳增长,国内外都是存有疑虑的。但从中国经济过去一年的表现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发生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中高增长平台的主要支撑点正在建立起来。”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中国经济增速成功实现了触底企稳的目标。”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本身具有的高成长性,加上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越加精准,中国经济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经受住了内外考验并呈现出积极效果,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底气正在增强,市场预期由此明显改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四大转变。这些变化,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第一变:经济调控告别强刺激

 

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城镇化的速度并没有随着经济放缓而减速。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又增加了2000万,这是中国结构性变化的强大力量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认为,在此基础上,除了一线城市的人气度还在提高外,一批二线热点城市的人气度加快提升。这些地区最近一两年的房地产销售形势也与此有关联。因此,判断中国经济的成长能力,城镇化力量需认真考量。

 

政府稳增长政策发挥了积极效果。“宏观政策要稳”中,“稳”的特征表现得越来越鲜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强势增长的特点等,都体现出了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中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面对内部繁重改革任务和结构调整阵痛,以及外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平稳增长,正是落实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国经济所体现出的韧性与潜力,进一步突显出中国经济摆脱了依靠强刺激增长的模式。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主任向东对《瞭望》新闻周刊强调了一点,“增长并不是‘强刺激’或‘大水漫灌’的结果,而是通过改革与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地方发展的支撑平台也正在实现顺利切换。过去,地方搞建设主要依靠投融资平台,现在则规范发行地方债。目前,支持地方建设的长期债券数量逐渐增加。在张立群看来,原来存在的期限错配问题、发债不规范问题,现在都有了积极的改善,地方建设资金的来源更加规范、透明。

 

通过债务的置换,地方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2015年置换了3.2万亿,2016年计划目标为5.27万亿。这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到期债务压力。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也在逐步积累更多经验。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越来越强调长远综合规划,这带动了高质量储备项目的不断增加。这也就是说,稳定投资的政策比过去的一揽子计划更具有可持续性,而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既利当前、更惠长远。

 

第二变:动力构成多元化

 

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去粗放的、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到节约型、精细型、效益型的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及高技术力量加速成长,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提质增效的支撑力量。刘元春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工业生产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保持快速增长,传统产业持续改造重组,经济新动力不断壮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为《瞭望》新闻周刊总结到,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下降,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科技成果不断增多,这些都是经济结构优化实实在在的变化。

 

具体从投资结构来看,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大大高于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代表转型升级领域的投资增速快于整体投资增速。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向东进一步指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也快速增长,其增速比规模以上服务业还要快。

 

传统动力在不断改造升级的同时,新动力在加快孕育成长。突出表现为创业创新热潮涌动。1~10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数同比增长了28.9%,比1~9月份加快了1.9个百分点,前10个月,日均新登记企业的数量是1.46万户。

 

当然,这一转变也还正处在爬坡过坎中。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谈到,新经济在国内发展并不均衡。在东三省,新经济、新业态发展乏力,也鲜有规模化的新经济企业。但在广东、浙江等地,新经济企业众多,产值也较大。

 

在向创新发展的转变中,真正实现了创新驱动转变的企业数量还不够多,如何让这类企业由少数变多数,如何让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出现实质性的转变,如何让中国经济由关注有没有的阶段转向好不好的阶段,这些都还需要继续夯实转型的基础和力量。

 

第三变:转型内生动力增强

 

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销售形势出现好转,由此带动工业利润出现好转。与此相关的制造业投资活动逐渐由冷转向走稳,再由稳逐步回升。这从2016年1~11月份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上反映出来。以11月份为例,装备制造业增长10.5%,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加快的主要力量,这说明工业内部转型升级的态势在增强。

 

民间投资连续几个月出现回升态势。制造业尽管仍处于分化调整中,但一些行业已经走出底部开始回升,制造业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基本建立起来。

 

随着新型城镇化相关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力,制造业投资由降转稳就是必然趋势。前两大投资持续恢复后,整个工业品消费形势就会改变。这是制造业发生转变的大环境。

 

制造业海外并购呈加速态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指出,具有资本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在谋求转型升级,重塑竞争优势和战略布局。这将加速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更加充分发挥中国在资金、产业整合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夯实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下一步,则需要在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基础上,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破除在软件、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等领域严重受制于人的境况,加速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在制造业国际分工新变局中实现中国制造的跃升。

 

第四变:“一带一路”开辟开放新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中国已累计与43个国家和国际贸易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全国范围实施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新设了辽宁等7个自贸试验区。中国正在由货物出口大国发展为对外投资大国,2016年1~9月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人民币10月1日正式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增强了全球储备货币的稳定性。G20峰会成功召开,中国主导提出的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理念赢得广泛共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的重要表现。

 

这其中,“一带一路”处于“管总”地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特别谈到,继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次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后,党中央、国务院又进一步印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无论是更好地利用外资、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空间等,这些目标都包含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了。”张晓强表示,“一带一路”统领了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相联系,实现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联动,就能更好地拓展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激发出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在中高平台增长的基础。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为库叔提供下图所示书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经济类书籍赠予热心读者。每天都送,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每条文章都可以评),点赞最高者(数量超过三十),库叔会在评论区回复并通知得奖。当然,评论的质量库叔会进行把控的。想和库叔聊天请添加库叔微信号(lwzkkushu),合作请联系微信(185142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