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晚睡
作家、情感分析师晚睡的原创自媒体。侃八卦,讲故事,聊情感,用文字引领你与更好的自己相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关于给予范可新等15名同志记大功奖励的公示 ·  10 小时前  
笛扬新闻  ·  价格大跳水,跌至个位数!很多柯桥人抢购…… ·  13 小时前  
笛扬新闻  ·  价格大跳水,跌至个位数!很多柯桥人抢购…… ·  13 小时前  
哈尔滨日报  ·  “不得用四季豆”!一地新规引热议!网友吵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晚睡

“姐姐的奶茶洒了,弟弟分她一半”:惹怒100万人的抖音视频,这是妈妈的过错吗?

晚睡  · 公众号  ·  · 2021-11-22 17:00

正文

· 点击上方“晚睡”将我们设置为星标哦 ·

本文转载 自:甘北(ID:ganbei1990)

作者:甘北



早两天刷到一条抖音。

一个妈妈给姐弟俩买了奶茶,为了配合拍视频,姐姐捧着奶茶说谢谢,并作出兴奋的样子向上抛了抛。

结果一个没接住,奶茶摔地上,洒了。


请注意:

其一:姐姐纯属手误,并非故意摔坏奶茶,向上抛掷幅度不超过10厘米。

其二:视频是妈妈拍的,妈妈对此的配文是“让她说声谢谢却打翻了,孩子的乐极生悲就是这么好笑”,大概率小女孩的动作是经过允许的。

(妈妈配文)

原本就是母女之间最平常的嬉戏,不知道为什么,这条视频竟然一路冲上热门,评论里涌现一群“云教育”大师,纷纷斥责起姐姐来。

点赞较高的几条分别是:

自己摔烂了就不喝,我是不会把弟弟的分给她。


如果我是她的妈妈,摔了我不会给她买第二杯,也不会让弟弟分给她,因为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告诉她没有人会为自己行为带来不良后果分担。


甚至还有diss小女孩不太灵光,抖机灵说“条件允许就再生一个”的。


看起来好有道理。要不是侥幸做过三十几年人,我就相信了。

不妨做个假设。

假设今天你和男朋友各买了一杯奶茶。

你拿着奶茶很高兴地比心拍照,突然一个不小心,啪,摔了。

一旁的男朋友冷漠地说: “休想喝我的,我也不可能给你买第二杯,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请问,此时你是好感动好幸福,觉得男朋友好会讲道理好深谋远虑,还是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怜惜,内心既失望又绝望,甚至有点想把他掐死?

男朋友有什么错呢,男朋友只是为你好。

可这样的为你好,你当真能接受吗?你是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从此不摔任何一杯奶茶,还是为这段感情心寒,内心充满不被爱的痛苦?

这是站在姐姐的视角。再站在弟弟的视角。

姐姐的奶茶洒了,是姐姐自己的错,我不用分给她。

姐姐嫁了渣男,是姐姐眼光问题,我不用帮她出头。

姐姐生意失败,是姐姐判断失误,她要学会自己承担……

如果母亲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姐弟俩会形成怎样的关系?

如果连至亲至爱的姐弟都泾渭分明,绝不相互承担、相互兜底,亲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姐弟俩任何一个犯了错,另一个都翘着二郎腿看ta受罚,这是哪个妈妈想要的结果?

再进一步,如果这个姐姐,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母亲呢?

试想,这位妈妈晚年遭遇电信诈骗,被骗光了棺材本,姐姐是不是可以跳出来说:“自己犯的错自己承担,我是不会再给你养老金的!”?

又或是妈妈不小心摔了一跤,女儿漠然地站在一旁:“自己摔的跤自己站起来,下次才能长记性……”

当然,这个假设有点极端。我真正想表达的是: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极为野蛮粗暴。

如果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是万万无法接受的。

可我们却每天都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并且自以为科学、理智、为ta好。

譬如我之前写过的一个抖音视频。

一个小宝宝向妈妈求助,让妈妈帮他穿袜子。

妈妈笑眯眯说:好啊,可是我要玩一个小游戏,妈妈帮你穿一次袜子,就在你屁股上打一下。

随即狠狠地在孩子屁股上抽一下,再帮孩子穿好袜子。

孩子得了这次教训,知道叫妈妈穿袜子是会挨打,从此再不敢求助,乖乖学会自力更生。

哇,好棒棒的独立教育哦!

我完全相信,按这位妈妈的方法,她的孩子很快就可以上山砍柴、下海捉鳖,毕竟动物园也是这么训练老虎跳火圈的,老虎都能跳火圈,孩子当然能学会穿袜子。

可是,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今天这位妈妈拧不开瓶盖,向她的老公求助。

老公笑眯眯地说:好啊,可是我要玩一个小游戏,我帮你拧一次瓶盖,就在你屁股上打一下。

随即迅雷不及掩耳,在女人的屁股上狠狠抽上一掌……

你猜,这个女人是从此就独立了自主了学会拧瓶盖了,还是恨不得把她老公杀了?

家是讲道理的地方,家更是讲感情的地方。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亲人之间除了冷冰冰的道理,更需要为彼此建立的,是足以护航一生的温暖、信任和支持。

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道理谁都会讲,他这一生有无数听道理的机会,老师、朋友、长辈、陌生人,谁还没点「好为人师」的毛病。

可亲情信任和血缘关怀,只有亲人能给。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童年感受过丰盈爱意的人,一生很轻易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而那些童年被粗暴对待的孩子,往往直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父,都无法跳脱不被爱的循环,既难以感受爱,又不懂表达爱,即便胸中爱意汹涌澎湃,话到嘴边,又变成了生硬的说教和责怪,一次次把爱人推远、推走。

“谁叫你不听话,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你自己要这么干,当然要承担后果。”

“早跟你说了不听,现在哭有什么用。”

当我们回顾原生家庭,总是一次次被这些来自父母亲人的冰冷的句子刺伤,乃至于长大成人若干年后,依旧在互联网哭诉自己拥有一个要用一生治愈的童年。

可当自己成了父母,又毫不犹豫地把这样冰冷粗暴的语境,扔给我们的孩子,并且理直气壮自以为一点儿错没有。

对,没错,做错了事要自己承担。

你忘带钥匙,爸妈明明可以及时送来,却故意让你在太阳下等一整天,就为让你记住教训;

你跑步摔了一跤,疼得龇牙咧嘴的时候,听到爸妈的风凉话:“早叫你别跑那么快!”

你参加家族聚餐,袖子拂倒了酒杯,亲戚刚想帮忙擦擦,爸妈在一旁喝住:“别帮她,她自己弄倒的,就该让她自己收拾。”

面对这样理智的家人,你窒不窒息?想不想离家出走?

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屁咧,谁摊上这样的爸妈,就只能学会叛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