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突现研究的重点或创新之处;
(2) 楷体,3 号,居中;
(3) 中文的副标题用破折号连接,英文的副标题用冒号连接。
(1) 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保持一致,包括研究对象/目标、研究问题、方法、结论或新发现,字数控制在 200-300 字;
(2) 英文标题、英文作者姓名与英文摘要均放在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之后;
(3) 中英文摘要力求用语正确和规范,表述清晰,意思完整;
(4) 关键词 3-5 个,突出研究的重点、创新之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5) 中文的“摘要” “关键词”和英文的“Abstract”“Keywords”字样均用粗体,小 5 号,中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内容用楷体,小 5 号;英文和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1)研究类文章 10000 字左右,书评类3000 字左右。
(2) 字号为5 号,中文内容用宋体,外文内容和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1.15 倍。
(3) 标题及编号:各类标题均独占一行,左边缩进 2 个中文字符排版,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格式为:1., 1.1, 1.1.1......2., 2.1, 2.1.1......。只接受三级以内的小标题。一级小标题之前空一行,加粗黑体 5 号;二级、三级小标题用黑体 5 号;二级和三级标题的前后不用空行。各级标题编号后面均加一空格。
4) 例句:用(1)或(1)a、(1)b 编号;中文例句用楷体,外文例句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
(5) 图表:图表的标题用宋体 5 号字,内容则用宋体小 5 号字;表格的标题置于表格之上, 位置左对齐;图的标题置于图的下方,位置居中。图号/表号格式为“图 1 ”“表 1 ”,阿拉伯数字后加一空格。图表的行距为单倍。
(6) 注释:注释采用附注的形式,即在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1、2、3、.... .., 在正文之后写明“注释”字样,然后依次写出对应数码1、2、3...和注文,回行时与上 一行注文对齐。注释用宋体 6 号, 外文用 Times New Roman 6号字体。
(7) 重要术语:首次在国内语言学期刊上出现的术语须在括号内附上外文原文(首字母小写), 但同一术语的外文原文不要重复出现。
(1)括号
中文圆括号的形式为“()”,前后括号为全角字符,英文圆括号的形式为“()”,前后括号为半角字符。中文句子内使用了用以注释、补充或说明的英文句子或语段,该英文句子或语段用中文括号表示。例如:
① 这本小册子是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 1946-)在2014年编写的。
② DIY(Do It Yourself)教育有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中文句子内加用的英文句子或语段内部带有用圆括号标示注释、补充或说明时,应用英文圆括号。例如:
③ 图标的说明是“In September 2015, 14,021 workers (71.9%) received $826 each.”。
(2)逗号
① 中文逗号的形式为“,”,为全角字符,英文的逗号形式为“,”,为半角字符。中文句子内加用英文句子,所加用的英文句子内部如有逗号,应该使用英文逗号,除此以外使用中文逗号。例如:当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协议书中“The debt, if any, is to be written off.”所暗藏的玄机。
②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说“Very well, sir.”。
科学技术名称的英文全称与其缩略形式之间,应用英文逗号。例如:
③ 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1) 正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标注必须与正文之后所列参考文献保持一致。
(2) 直接或间接引述某一具体观点,须以夹注形式随文注明作者姓名、出版年和引文页码, 格式是“姓名 出版年:页码”,如:“吕叔湘 (2002: 117) 认为,”或 (吕叔湘 2002: 117)。 作者名字如果是英文,正文中的参引仅引其姓,如:“Vallance (1983: 11) 指出”或(Vallance 1983: 11)。转述某作者或某文献的基本或主题观点或仅提及该作者或该文献,只需给出文献的 出版年,如:“陈前瑞 (2003) 认为,”“Vallance (1983) 认为”或“(陈前瑞 2003)”“(Vallance 1983)”。括号内的“姓名”和“出版年”中间加一空格。
(3) 参引多条文献时,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分别按作者姓氏先后排列,各文献之间用分号隔开;同一作者的多个文献之间用逗号隔开。如:(Alexander 2003: 203; Goatly 2000, 2002, 2010; 黄国文 2017; 朱德熙、裘锡圭 1973)。
(4) 参引两位作者文献时,中文文献引用两位作者的名字;英文文献,引用两位作者的姓。文内引用时,都用“和”连接二者,文内夹注时中文和英文分别采用顿号和&符号连接。具体格式如下:
文内引用:
吕叔湘和朱德熙 (1952) 认为,......
Sperber 和 Wilson (1986) 认为 ... ...
文内夹注:
(吕叔湘、朱德熙 1952) 【两位作者用顿号连接】
(Sperber & Wilson 1986) 【两位作者用&连接】
(5) 参引三位及以上作者文献时,中文文献仅列第一作者的姓名,英文文献仅列第一作者的姓,其他作者文内引用时用“等”概括,文内夹注时中英文分别采用“等”和 et al.概 括。具体格式如下:
文内引用:
赵云等 (2001) 提出......
Quirk 等 (1985) 认为......
文内夹注:
(赵云等 2001)
(Quirk et al. 1985)
(小5 号,英文或拼音用 Times New Roman,中文用宋体)
(1) 中外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
(2)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条目前添加序号,每一条目回行时与上一行文献内容对齐。
(3) 文献的作者或编者须全部列出,具体说明如下:
(4) 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献按出版年先后排列;同一作者同一年的出版物按照文献标题首词的顺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顺序加 a b c 以示区别。
(5) 篇名和书名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 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为[R],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D],词典为[Z],网 上文献为[OL]。文献类别标号前不加空格。
(6) 英文书籍类文献名称,包括专著名、论文集名、期刊名、词典名、硕博士学位论文名等用斜体,且实词的首字母需大写。但论文类文献名称,包括英文论文集和英文期刊中的论文名称以及报刊文章、报告、计算机程序、会议论文和网上论文的名称,用正体,且只需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