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持续
打造一批质量稳链强链标志性项目,
推进一批质量管理公益推广试点。在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建立一批“一站式”服务站点,
支持企业加速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实践,提升企业
“
含智量
”“
含金量
”“
含新量
”
。
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深化内外贸检测认证一体化服务,支持企业
实施
“
湾区认证
”
。实施标准领航行动,
拓展
“
湾区标准
”
应用场景,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到2027年,重点推进17条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成180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统筹
推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提升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梳理推广一批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构建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网,
推动快递业广泛覆盖制造业环节流程,培育一批类型多元、各具特点的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到2027年,培育200个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企业加快电商服务与制造业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终端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业务协同,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家电、轻工纺织、现代农业与食品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电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
开展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试点。
到2027年,建设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100个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电商品牌。(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牵引,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生产服务水平,
打造一批融合转型试点示范,
形成推广一批端到端的集成式服务产品。到2025年,推动4000家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到2027年,培育7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00家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综合利用或环保装备规范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推动制造业从单纯以制造为主向
“
制造
+
服务
”
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
“
产品
+
服务
”
转变。
鼓励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面向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绿色制造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向,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增值服务。到2027年,累计培育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
做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
深化技术驱动与产业联动,整合数据资源,提升全球贸易竞争力。
做大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
构筑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打造自有品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做专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为主线,深化场景应用,赋能企业创新模式。
做优共享制造平台,
支持制造企业开放资源,整合闲置资源,建设共享工厂。到2027年,培育10家全国影响力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围绕
“
万亩千亿
”
园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体系,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园区集群式发展。
到2027年,全省打造10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广州聚焦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商贸物流、科技金融等领域,打造25个集聚区。深圳建设国际供应链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和物流中心,形成30个集聚区。佛山建设国际工业设计高地,打造15个集聚区。东莞围绕制造业集群和专精特新发展,打造10个集聚区。惠州聚焦智能网联、新型储能、超高清显示、鸿蒙生态等领域,形成10个集聚区。支持珠三角其他地区发展区域辐射型集聚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特色集聚区。(各有关地市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金融、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携手港澳共建国际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横琴联动澳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专业和产业主题展会、跨境电商和优质法律服务体系。前海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化金融业开放创新,布局人工智能、规划设计等集聚区。南沙构建“一核引领、多区联动”格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河套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建设研发、测试、中试转化平台,推进粤港检测认证合作。(广州、深圳市政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省大湾区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
进一步完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各类支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落实。鼓励各地、各部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规划,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服务型制造、工业领域平台经济等
采取包容审慎监管,
引导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完善统计监测,
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做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认定,定期对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反映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情况。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行业商协会建设,
支持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商协会与制造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对接,发挥其在资源匹配、行业自律、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