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照片|
《追风者》
日本走出危机用了三十年,我们只用了三天——股市段子。
ABC
:anything but China?No No No,allin,buy China。
这几天太多类似的小作文、小段子、键政文、狂想曲了。无论网上还是现实,又开始了一轮“躁动”甚至狂热。我就不具体分析了,把以前写过的两篇关于股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再发一遍吧。希望对某些读者会有些用处。
一、
资本对人的异化,马克思已经进行了极其鞭辟入里的阐述,不再重复。
仅仅特别提示一点,社会由人组成、社会影响每一个人,进入现代以后,已经没有鲁滨逊式的自然人的概念。
资本会对沉浸其中、利用它的所有法人、自然人、所有人产生异化。
比如,小资以下的单个股民,可能起初仅仅是受到诱惑及启发,想投点资获得一些收入,但只要进入,就一定上瘾,并自然会接受其规训。
牛顿和马克思本人都有这方面经验和教训。
股民当然是人民的一部分,但人民这个概念包括很多层意思。
既可以由于生理而自然获得,也可能会因为行为而出现脱离。
你出生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
但你并不是任何时候的任何行为都符合人民的标准。
股民对投机的参与,就是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冲突的。
难道股民不能投资上市公司么?能。上市公司难道不应该通过上市募资进而加快发展么?应该。
难道一定会出现资本的异化么?
会的。
资本主义状态下,非上市公司也会由于超额利润从实业转向金融,何况本就是资本海洋的上市公司。
两根同样的金条都没有哪一根更高尚,何况有一根既举得轻松又份量沉重?
就算上市的最初考虑是为了融资并加快公司发展,但一旦可以通过操作筹码就获得利润,那就一定会异化。
是的,马克思的确说过,如果没有股份公司,铁路不可能出现。
但马克思同样分析了,一旦投资入股的钱可以在远离铁路的另一个交易市场进行无差别交易,就一定会异化。
投资入股,是资本集聚,相对于资本积累,的确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步。
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进步是相对于封建生产关系而言。
二是投资入股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分红,而不是通过股价波动来获益。而今天,所有参与股市的人,都不是想拿股息和分红,而是希望波动。
但初期投资十万块钱的人,由于家里急需要用钱,可能会以八万的低价急售他的股份。
这笔交易的出现,就如同金银在商品交换中的出现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股市就由此出现了。
股市的出现,来源于股份公司,但又显然不同于股份公司化分散为整体,它是不断将整体进行分散交易,且交易对价可以完全跟对象的经营脱离。
交易本身,渐渐超过了交易对象。
就象金银本身从介质变成了最贵重的商品一样。
股市,让股份公司这种生产力的推动载体,注定将成为生产关系的掘墓人。
如果说,股份合作是以资本积累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那股市交易就完成了脱实向虚的仪式和制度构建。
是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
二、正如人类由于生产力发展,能够种植更多的粮食,粮食多了吃不掉在仓库中突然产生了酒酿,有人尝了之后,开始酿酒,饮酒产生的酒神精神,甚至让人能够忘却知识、只留意识而无穷接近神。
这就是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将产生另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或者叫破坏力。
《突围》中的央企都已经关注股市超过关注煤矿和工人本身了,这不是因为林满江的个人野心,这就是路径使然。
这种路径的巨大作用,除了作为集体出现的党,没有力量可以与之对抗。
几百年来,所有与之作战的“人”,只有以整体出现的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被战胜。
这说明,这个党一定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新的发展途径路径和新的工具选择。
但是,党并不是在真空中独立出现,它也在继承中发展、在现实中提升。
它的成员来自于普通人民,并不是所有的党员都能在政治和自然寿命中既组织上入党又思想上入党的,监管层和执行层,由于种种原因甚至必然性的会选择股市、发展股市,但同样,也一定会被股市所异化。
与房地产、金融这两件武器一样,由于共和国在短短二十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有和共和国一同崛起的手段、工具,都能对外宣称、自我认定自己是崛起的原因、重要原因甚至主要原因。
股市,现在被广泛定义为“重要作用”,实际上,我们既未对这件武器强大的破坏力、损害度进行评估,也未对它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和替代可能进行分析。
事实上,今天的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回过头来认真思考一下,股市,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么?
股市,真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么?
股市,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假如(
这个假如,其实是不存在的
),当年没有股市。或者,我们构建一个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中,邓公跟香港说,我们的企业,到你们那去上市,既能融资,又不会让大陆人过早接触到二级市场炒作。如果这样(
仅仅是历史虚构
),会影响企业获得建设资金么?又会怎么样?
三、当然,马克思主义不讲历史可能、不讲逻辑历史,我们只讲历史必须和历史逻辑。没有出现,就说明不会出现。但可以构建这种可能,来进行一种虚拟对比。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比。这种对比,是有一定思想作用的。
带着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再深入进行一些现实思考:
二十年来,所有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获得了多少资金,产生了什么效益?
如果这个数据过于庞大,我们是否可以选择100家企业进行一次实证研究?
另外,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的思考显然应该包括另一些问题,比如,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重要原因到底是哪些?
上市公司起到多大作用?
说融资是初心,上市融来的资,占二十年国家总投资的多少?
修了多少高铁、造了多少桥梁、种了多少粮食、竖了多少基站?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难道,我们还想不清楚上面这些问题?
甚至,我们不得不去进行另外一些思考,比如,当年说,国企改制缺少资金,国企发展缺少资金,所以搞上市。
实际上,大量的改制,是以非上市的方法进行的。
那些非上市的改制,今天来看,有多少正面促进作用?
当然,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对历史政策,不能用当代的眼光来衡量。
否定过去,就是否定我们自己。
但始终活在过去,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不尊重自己。
可能,上市,更大的作用,是解放思想的作用。
而这种解放,虽然伴随着巨大代价,而这代价,则是必须的。
但付出之后还不改,那则是愚蠢的。
综上,从历史逻辑和路径依赖上讲,作为所谓现代金融标志的股市,并未诞生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未产生想象中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现在看,它的最大遗产是大胆、是敢搞,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是对的。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主要作用是正面的,但渐渐变成了生产力的束缚。而股市则是反的,它主要作用是负面的,但产生了一些正向的推动。以往的低生产力条件下,参与者也大部分(
《繁花》中有多少工人阶级在挤交易所?大部分是什么?
)不是主要人群,其负面性显得并不严重,正面作用即使被夸大也的确存在。而现在生产力水平高了,人民财富积累多了,其正面作用没有同比增长,而负面作用却几何级发展。这是由于其本性和天性决定的——钱生钱、钱变钱。
马克思在对犹太食利者以及整个生产方式进行剖析时,都指出了,相对于工业的普通利润,超额利润、利息、分红越来越高、越来越易。
一定会使前者越来越被抛弃。
而跟股价交易相比,分红也显得小儿科了,那自然也会被替换。
四、上述整体意义上的路径依赖,会促使生在其中的“人”出现巨大的实践幻觉。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明明是平台效应、政策效应更大更重要(
我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也没有那么多数据,我是凭感觉的。这种感觉,可能是错误的。但正如恩格斯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如果有研究和数据证明我的基础是错的,我乐于接受并重新思考和分析
),却大多认为是资金、资本、金融、股市的贡献度更强。钱,在一切制度下,都是稀缺的,因此,每天都能筹码化、符号化的钱的交易,当然会被幻想为世界的动力源。在股市中沉浸,自然会产生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钱的幻觉。
所有依托于股市交易而出现的金融衍生品和衍生概念,都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实体。
美国已经广泛存在的无具体标的投资基金就是典型。
由于实践如此,理论也越来越诡异。
理性预期学派和博弈论已经让经济学成为了心理学,从而引导人的心理就成了最大的政策出发点。
所以,无论阿根廷还是台湾,所谓选举等于选秀,仅仅是这种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学在政治上的表现而已。
一切,都是必然的。
金融家、资本家们个个都觉得自己很牛,不断把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挂在嘴上,实际上,个个心知肚明,放水就有钱,有钱就钱生钱,工业管我屁事、人民关我屁事。
他们全都知道,只要全民放水,一定是大资产阶级最得利。
股市,自然也就成了“预期经济学”最典型的运用。
就像政治上的反对派把反对权力挂在嘴上,实际上是反对管束自己的权力,并盼望权力去打击自己的对手。自由派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也是把自由挂在嘴上,实际上是希望自己能够自由,而让自己的对手不再自由。
五、
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已经渐渐脱离了整体宏观经济体系、偏离了国民经济体系。他们
最喜欢讲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好就应该股市好、股市好才会经济好,抛开事实上他已经不是“无产阶级”代言人不说,也能说明,他们这些人,真的分不清因果了。
这个理论,显然在中国不适用。
但他们认为,既然不适用,一定是中国的实践错了,不可能是这个理论体系错了。
那你国就应该调整你的实践,你应该入市、托市、救市,应该让股市好起来,否则,你不对啊,你不符合我的理论啊。
他们从来没有,也不敢想,是他们的美爹的理论错了。
虽然网络声浪一贯是负面情绪荡漾,但那些曾经在股市一掷上亿的大锷们,现在的迷茫感的确非常强、最强。
因为他们熟悉的历史、时代、氛围、环境、做法,全都不在了,以往在饭局酒桌上完成的内幕交易、在KTV大腿上完成的质押协议,都不行了。
而以后会怎么样,也不知道。
未来是什么样、自己会怎么样、金融该怎么办,不知道。
这其实是必然的、正常的。
他们和他们所影响的大多数人,过去几年仍然坚持认为,很快就要刺激了,马上就要放水和救市了,好日子很快就要来了,我就要解套了,花就要传给下一个笨蛋了。
但最近几个月,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盲区不断外溢,自然带来全社会的焦虑。
所有的所谓金融创新,其实都是引进(
或者就是老古董一般的典当、抵押、高利贷、庞氏
)。所有的人才其实都是海归。所有制度其实都是抄袭。它们和他们,都不是源于中国实际的模式,全都是照搬照抄西方。它本质上不能归到东方来,于是它只能在思想上归到西方去。思想钢印,在这个群体中最重。言必称美国股市如日中天,完全忘了美股那一次次惊涛骇浪。
股市的问题和解决,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正如房地产的问题一样。
今天的中国房地产下行和衰退已经是客观存在,很多人给出了各种偶然、或然的解释。
有的说,假如不放出房地产税的风声就好了。
有的说,如果不出台三道红线去压就好了。
实际上,这原因那原因,全都忽视了真正的原因:
大范围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停止了。
小范围深层次的城际调整正在开始。
这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转折。
但和金融捆绑紧密的房地产界就算知道这一点,他们也仍然大喊要放开发展。就像印度,连城市化都没有,但不妨碍14亿人住棚户、1亿人住高尚街区。
而且开发商们肯定继续在顶端。
那么,股市呢?
是因为不懂调控么?
是因为预期偏弱么?
是因为经济不行么?
如果是这样,那不就有了另一种可能性了么?
我认为,不是。
它一定有一个原因,一个跟城市化停止一样的原因。
六、房市的变化,是人口和城市设计。
股市的变化,是金钱和顶层设计。
摸着美国过了半个世纪河,我们已经清晰的看出,尽管股市及以其为标志的金融,从诞生起,似乎是为了在集聚分散的资金的同时,方便股份的转让、助推企业的进步,但它一定会从工具变成主体。
无一人可幸免、无一国可避免,地无分南北、国无分左右,皆如此。
我们不由想起导师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讲的,房地产问题和股市、金融问题,在当前的生产关系下,是无解的。
它只能随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彻底解决。
重要的不是原因和解释,而是行为和改变。
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这世界从不完美,充满黑暗。
这黑暗,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我们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不是乌托邦主义者,我们知道什么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
但我们也知道,完美不会自然降临,人类总要做些什么——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这句话中的四个关键词分别是四个天问级别的历史之问:
客观规律是什么、鲜明特色是什么、金融模式是什么、本质区别是什么。
把这四个问题答清楚了。
我们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也就差不多明确了。
七、客观规律是普世的普遍的。
比如,全世界不论什么意识形态,都离不开金钱、资金和资本,它们有机合成并复杂共振,组成了金融。
中国未来十年是这样,美国未来十年也是这样。
而且,不论中美,金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由各自的政府“生产”出来的。
是的,比特币这种看似去中心化、不依赖于政府信用为背书的“类货币”,即使在美国,也不被认可,并处于“被打击”的地位。
因为,铸币权,是国家这种暴力机器最大的权力之一。
几乎等同于合法伤害权和对外战争权。
而且支撑着后两种权力。
马克思论述过货币从商品中抽象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的过程,这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们早就论证过的,也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不断引用并将之歪曲。
在歪曲中,仿佛货币也是“市场自发”的。
其实,连市场在内,都从不是自发形成的。
犹太人,就是持剑经商和放高利贷的。
市场,一定是由暴力创造、保护和维系的。
类似澶渊之盟才是贸易和市场的源起。
金钱,从来都是国家生产出来的由暴力作为信用担保的凭证。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规律。
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当然,客观规律肯定还有很多条。
比如资金不是资本,资金是用于消费而资本是用于生产,消费也有可能增值(买了个吃饭的碗结果是文物)、生产也有可能亏损。
资本也不见得就是巨量资金,一万块钱投资一个摄像头可能赚成了小杨哥,而马云一顿饭就要吃十万块钱。
等等。
但仅仅一个暴力性,就会扯掉一切理论的伪装。
鲜明特点是特殊的不同的。
我们有什么鲜明特点?
这个问题,无须回答,仅仅提出本身,就已经是中华民族完成的一次飞跃。
因为,敢说特点,证明敢说“和美国不一样也是可能的”这句话了。
而在此之前,历史的终结告诉我们,美国,不仅是普世的标准、也是唯一的范例、更是最高的阶段。
你只要、只有、只能向它学,能学到它的一半,就基本能解决所有问题了。
你有问题,说明跟它不一样。
而敢说鲜明特点,说明它那一套,有可能、完全可能不适用于我们。
什么特点呢?
很简单,从地理上、历史上、河流走向上、人口规模上、主体民族上、二次大战上都不一样。
100年前,我们的人口就是美国的4倍,今天仍然是。
而且,这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人均的财富一直低很多。
这怎么不是特点?
另外,我们的主要河流是东西走向,它是南北。
这怎么不是特点?
我们必须继承6000年历史,它一点历史负担和负疚都没有。
一部《花月杀手》再加一部《与狼共舞》,就算道歉了。
我们从200年前就是棋盘和战场,他们则一直到1942年还在考虑是不是两边都卖东西。
这怎么能一样?
特别是,现今的一切规则,都是它定的。
这怎么能一样?
这些特点,我都仅仅进行了现象罗列,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显得很不明觉厉了?
咱再稍微分析一下,比如,我们的中央一统来自于黄河不可能只治理一段,一定要全域治理,大禹第一次开工程决算会议是在浙江。
这就奠定了这个民族的底色。
而美国的建国,始终是开放、开拓。
它狠起来真是对自己人也下手,反正“总统和议员也有自己的儿子”,反正可以从全世界引进移民。
它的这种无限边疆意识,也深深的烙在基因中。
我们是朝贡,它是殖民。
我们一个烧烤摊打架能全民沸腾,人家一年几万人死于枪击是安全自由。
这些,都是最底层的不同,股市和金融的不同,只是这种不同在生产关系中的表现。
我们不能拿投资者当韭菜,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救市,救的是资产阶级,割的是韭菜。
金融模式是归纳的提炼的。
规律,是客观存在。
模式,则加入了主观作为。
西方的特点,加上客观规律,就成了西方的金融模式。
这其实隐含了下一条,我们的鲜明特点,加上客观规律,和我们对规律的运用,就是我们的模式了。
这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西方,自然自发自觉的发现了规律,并利用了这些规律,他们杀死了所有的北美原著民、用羊驱赶了所有欧洲的农民、用坚船和大炮殖民了所有的市场,让“其它民族彻底失去了单独发展的可能性”,而这,是他们模式的历史起点。
西方式现代化的今天,是主权货币的世界化运用。
是自己管印、全球管用。
是不断追求超额利润最终实现资本跨越国境的表现。
是最终金融的美国会反对工业的美国。
是无产阶级没有祖国和美国没有无产阶级同步发生。
本质区别是理论的总结的。
摸了半个世纪后,我们从实践到理论了,从自觉到自信了,我们敢总结了。
半个世纪的实践过程,我们经历了并不亚于100年前的各种困难、挫折和麻烦。
我们,不用摸索了。
我们不是到人们对于股市上涨的偏执和狂热中去找社会、经济的原因,而是到社会、经济中去找人们这种错误的哲学观的原因。
这些逐步形成的新理念,完全可以用之将我们带到新的又需要新摸索的新格局中去了。
知道了本质区别,就知道了中国式现代化和未来中国的样子。
近期,大量针对股市和房市并由此针对整体经济的唱衰论轮番出台,为什么?
因为,从金融模式、规律的西方运用来看,这两项,显然是最好的金融载体。
而从鲜明特点和本质区别上来看,今天的中国显然已经到了不依赖这两点的阶段了。
虽然以前我们也用过,但,只是将之作为器、术,法都没到,更不要说“道”。
事实上,假如我们极端的想象一下,股市形成了不断上涨的集体预期和真实场景,那么,所有的资金都将进入股市。
注意,是所有的。
这会发生什么?
是人民反对人民、经济反对经济啊,同志们。
所以,非一致性预期,反而是必须的。
八、昨天的大新闻是那一枚毁天灭地的导弹发射之后,美、英、法、俄各国正规媒体都很安静,而日本印度等跳得很高。跳得和我们的股市一样高。四十四年了,
一觉醒来惊坐起,列强原来是自己。一枚导弹,让全世界知道了最安全的地方在哪。别的
资金带着避险的心态来了。
但是,这将是另一场更重大的考验。这场考验很可能是惊涛骇浪式的。因为内部整肃和富裕观树立还没结束,外部力量就又进来了。但是,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准备好了才开打的,只能先应战。
我们的股市与美国的
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怎么打造,我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胆子写那么细,但我认为,其实吧,美国反对美国就是中国反对美国。
而且,为了理性而反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在股市上,真的可以是,美国怎么做,我们就反着来:
美国股市讲究凡空子必钻,我们不是,我们要诚实守信;
美国股市强调一切以利润为先,能赚取利润,就是对上帝的虔诚。
我们不是,我们以义取利,不能把利润和市值作为首要目标;
这又带来了,美国股市强调要套现要变现,要不断进行资产资金资产资金的循环,我们强调稳健审慎,不允许急功近利;
美国股市强调,一切能赚钱、赚快钱、赚大钱的,就要优于赚慢钱和赚小钱的,我们不是,我们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
美国股市强调,法无禁止即可行,我们强调依法合规,还要道德约束,法德兼治,不胡作非为。更重要的是,真不能一涨就跑、一跌就骂,嘴里说的全是长期、手上干的全是短期。跟房地产的公共汽车效应一样,股市参与者们,都指望别人来接自己的盘,让自己先赢利撤退、再等下一次下跌。这在参与面上,是有大问题的。所以,千万不要按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几天大量出台的真政策、更不能按自己的想象去猜测这几天大量出现的假消息。否则,
最终损害的,还是你自己。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