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9
月
27
日),国务院召开了一次常务会议。这次会议的一大议题是:部署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
议题看以“稀松平常”,但却透露了一个大消息:
央行可能“定向降准”!
其中会议通稿两次提到了“定向降准”,分别是这样说的:
1
、会议决定,在狠抓现有政策落实的同时,采取减税、
定向降准
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2
、推动国有大型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在基层落地,对单户授信
500
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等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
定向降准
,并适当给予再贷款支持。支持扩大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所谓“定向降准”,是指对符合政策导向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所谓“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资金清算而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目前,中国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16.5%
,中小银行为
13%
。
央行每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一般为
0.5%
。按照目前存款规模,
如果全面降低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则可以释放大约
8000
亿的基础货币,
理论上可以增加
4.2
万亿的广义货币
M2
(目前货币乘数大约是
5.3
)。
上图: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2016
年
3
月
1
日以后,央行就不再使用“降准”、“降息”这类“力度较强”的货币工具
,这意味着这一轮货币政策的宽松已经达到了极限。从那时到现在,一年半时间里,货币政策虽然有起伏,但整体上趋紧的。
在货币政策最紧的时候,官方一度不再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样的话。
而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推动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两次提及了“定向降准”。
因此,坊间猜测——“货币紧缩期”结束将成为必然事件。
此前,我也在专栏里做过预测: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过多,再加上对楼市调控带来的“成交量上的冬天”已经显现,环保升级带来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对冲的手段必须要有。而“定向降准”,就是其中之一。
央行把商业银行高价借来的钱(目前银行理财年收益率普遍超过
4.5%
)部分冻结起来(存款准备金),只给
1.62%
的年息(存款准备金的利息),然后再借给银行
2.45%
到
3.2%
年息的资金(逆回购、
MLF
),这样显然提高了资金成本。
所以,降准是最好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办法。而且,降准还带来资金总量上的宽松,有利于市场利率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