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摄影与诗歌
我们用文艺来对抗生活的平庸和琐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一周不重样,珍珠耳饰让日常穿搭更优雅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你读过的诗,都成了你的气质 ·  5 天前  
文汇学人  ·  张晋藩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摄影与诗歌

《城·色》自序

摄影与诗歌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8-18 20:30

正文



《城·色》自序

文:非墨

 

这本书的书名,原想取名《帝京景物纪略》,后来没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明崇祯八年(1635),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曾合著刊行一本叫《帝京景物略》的书,一字之差,怕有人错把这本书当成北京潘家园的“假古董”购买,让人贻笑大方,或后悔,生出不必要骂娘的忿恨;二是担心有人因这多少有点暧昧的书名,错当成北京旅游指南之类的,一本风景名胜方志书籍购买,按图索骥,影响别人的游兴。所以在出版社编辑的再三建议和劝说下,左思右想,辗转反侧,居然夜里也没睡安稳,犹豫再三,最后取了《城·色》这个书名。因《城·色》这本书中内容大概总发生在北京这座现代城市,又关涉青春的一些思考和琐事罢了,并没有触及政治和历史等重大敏感问题。

《城·色》里的这组文章,共72篇。陆续完成于10年前。当时我是有出版“野心”的,雄心勃勃,却一事无成。如今真的要出版发行,便找出我于2007年10月11日写下的一篇“关于《帝京景物纪略》”小文抄录如下,以示纪念:

 

《帝京景物纪略》第一篇文章《湖广会馆》写于2004年7月19日的北京,那时我已到北京两年半有余。当时我并没有什么要写一个完整的系列的“大志”,只是写写玩,写到哪算哪。有时,我相信写作源于游戏,并不需处处“文以载道”板着面孔说话。

没“大志”,并不是谦虚的说法,一则对人生抱着随遇而安的认识,二则那时候确实还没有很明确的写作目的,也没有很完整的构思。并且当时雄心勃勃倒是准备完成一个《水浸的牵牛花》的系列童年回忆性散文。但《帝京景物纪略》写着写着,倒把《水浸的牵牛花》搁置了。但我一直对自己能否完成《帝京景物纪略》表示怀疑和担忧,从小到大,老干些没什么明堂的半喇子事情,虎头蛇尾。

直到2006年1月10日,紧赶慢赶,赶在春节我与妻回江苏常州办婚礼前,把《帝京景物纪略》最后一篇《长城》写完,我才长舒一口气。大有点武侠小说中,侠客“金盆洗手,退出江湖”的意味。当时我还在网上欣喜地对网友杨红蕾说:“2006年1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确实担心婚后,再无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个系列了。这个系列虽没最后定型,至少拉通了,回头再细改改就行。

《帝京景物纪略》边写边发在网上,而首发,我都是在贵州E友网上,最早是发在“白蚁书巢”,后改发在“豆棚杂说”,多得此网站的网友的鼓励和支持。我是边改边发,边发边改。然后又分成4辑,打印了寄给贵阳的邵胜利先生,又多得邵先生的指点和较正,不吝指出错误、纰漏、不确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曹植诗云:“利剑不在手,结友何需多。”我常想,人生得一友,足矣。

《帝京景物纪略》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创作上冒险,我不自量力地希望是“创作”,而非简单地“写作”——重复前人的劳动,而毫无创新之处。所以在写的过程中,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帝京景物纪略》中的事和人现实中确有其影子。但仍有人说《帝京景物纪略》像小说,或者说是散文化的小说,小说化的散文。确实,这个系列的每篇文章都是散文化的写法,而整个系列文章采取的是“散点结构”(长篇小说创作中结构是极其关键的),整体来看,又像一篇“大散文”,至于能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却需要朋友来评说的。

而对于我来说,似乎“完成”就是一项“成功”。时间过去一年多了,我仍然反复在修改,前些日子总算在网上也发全了,其实我内心并无什么成功的喜悦,却有一点点完成一项事情的轻松。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根于爱。杨朱无书。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所以,我以为我写《城·色》时,是寂寞的、是“不干净的”,而且当时是衷心而且比较急迫地愿意把这本书献给我新婚的妻子和未来的孩子的。

我是在2002年初,从贵阳拖着一大箱子并不值多少钱的书,从贵阳乘火车,平生第一次抵达北京这座城市的,三十出头,用孔子的话,是“而立之年”,但事实上,当年很是糊涂。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说他在三十几岁那个年纪在坐牢,“六十才立”。所以一个人什么时候能“立”,能不能“立”,是有其个人的特点和机缘的,不能一概而论,并非都可以与孔圣人比较的。我是在2005年9月8日正式登记结的婚,当时已满35岁,属于晚婚。2007年1月16日,第一个孩子在北京海淀出生,属于晚育。从踏入北京这座城市的第一天,到结婚,我常在周末闲逛北京。即使在京城发生“非典”期间,我也一直待在北京。“非典”应该算是意外的突发事件,很多人都已淡忘,但“非典”却改变和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命运轨迹。

为了能够出版这本小书,我一直想抽时间对《城·色》做进一步细致地修润,但每每翻开,犹豫再三,终于还是作罢。自己安慰自己,《城·色》即便不成熟,不完美,终是一段时光的记忆。人生因不成熟,不完美而丰富,而让人留恋。

《城·色》的72篇文章,既可以单独阅读,也可以连通合并起来阅读,篇篇是散文写法,整本书又可作为一个长篇的“散文”来读,总体结构是“散点”的。篇中的人物,或真或假,在现实中都有对应,但人名都不是人物在现实中的本名,借用的都是网名,或外号、临时取的假名,所以似乎又有点“小说”的味道。可以说,《城·色》总算是我当年的一点试验和探索。当时比现在年轻,心也大。

 

 

谭风华

2017年3月28日于北京



个人简介:谭风华,笔名非墨,祖籍湖南娄底涟源,1970年出生于湖南怀化通道,毕业于中南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高级工程师,现居北京。出版有诗集《屐红高跟鞋的雨》《滤》。


摄影诗歌

我们用文艺对抗生活的平庸和琐碎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摄影与诗歌》 编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