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降,随着众多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私募行业迅速扩大;近两年私募基金的数量已达2万家,其中近一半是证券类私募(另一半基本为股权投资私募),远超沪深A股总股票数(不算新三板)。也就是说,选私募基金并不比选股票轻松。、我的建议是:
首先要是有基金业协会备案、有托管的“阳光私募”基金,这是前提。
其次公司的成立时间、管理人背景和过往业绩,可做参考,但这些都是安全性和计算概率的依据。目前私募和公募的运作模式类似,也难得出现持续战胜市场的管理人。好买杨文斌的那句(公募)“基金业绩排名看三五年,前十都不相同且无规律”也可以套用在私募上。我国证券投资做空工具有限,基本都是做多为主,其实长期业绩整体看未见高于ETF,虽然排名头部的超额收益明显,但挑选极难。
大家购买私募,基本上能接触到管理人的就是路演和投资报告会。这时基金经理的谈吐和风度就是构成你的直观印象。如今竞争激烈融资不易,除了标配靓丽业绩,颜值和逼格也成了基金能否顺利募集、公司做大的重要因素。但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而且你通常能接触到的基金发行时候,都是基金经理做了一波漂亮的操作之后,但很可能,接下来市场行情和风格就会转换。那么听基金经理讲话的思维方式和投资理念是否重要呢?我举个例子,2012年知名私募淡水泉和尚雅同时发一期产品,同样的平安信托在同一个西苑饭店先后安排了两场路演。淡水泉的赵军数学专业,嘉实公募背景,讲的是微观感想,轻松幽默。尚雅的石波法律硕士,华夏基金出身,条理清楚、西装笔挺,论符合对基金经理的想象,石总更胜一筹,而且尚雅当时是少有的双知名基金经理创始合伙人。截止现在,淡水泉的这支产品净值翻倍,从1到3;尚雅的第二年就踩了雷,如今净值基本就在0.7多。
既然千里马少有难相,压中冠军全凭运气,那客户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资金安全。
我个人的标准是:
只看正规金融机构(公募基金、券商、银行、保险)背景出身的资深私募管理人。虽然英雄不问出处,民间高手中不乏业绩优异、频出年度冠军;这些年看,负面新闻草根北京私募似乎多些(没有统计),但明星公募转投后出现客户投诉甚至违规的也不是没有。但从逻辑上讲,民间派出头不易,并有绝活且饥饿感强,但没有经过正规金融机构风控、合规的洗脑与规训,金融行业是重监管行业,很容易违规触线导致亏损。
最后,私募基金由于相对公募的监管要求更灵活,很多新的基金类型出现得比较早,如专门做定增、打新、新三板和近年来越来越主流的对冲、量化、市场中性甚至量化对冲加CTA的“全天候型基金”,当然公募也随后跟进目前也基本品类齐全了。其中定增、打新、新三板的收益要看成本价和上市、禁售期过后的市场趋势如何。
量化模型理论上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数学建模来找出具备成长因子的股票和配置对冲风险因子的股票,建模对市场的有效性是其风险,新产品要提防其模型的过度拟合。
对冲乃至多策略、全天候基金,虽然理论上对冲了风险,使得回撤有限,多策略的长期超额收益有待验证。
从逻辑上讲,我目前比较认可的人工智能在证券投资上优势是“高频交易”。
近两年,管理期货型基金常以年化近翻倍、翻几倍的高收益拔得当年的私募基金状元(通常私募基金头名的业绩远高于公募头名),但期货市场波动大,是完全的对赌零和博弈,有人赚翻就有人爆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