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
中国有60余万艾滋病患者
因为歧视和偏见
他们在失去亲人、朋友的黑暗中孤独地生活
人人谈“艾”色变
但艾滋病不是妖魔鬼怪
也不是无药可救的绝症
唯有了解才能更好的应对
几天前,记者走进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一科,在这里住院的都是艾滋病患者。
在感染一科的走廊里,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家属来来往往。虽然这里有些嘈杂,可每间病房的房门都是紧闭着的。因为这里的病人都很注重隐私,他们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染上了艾滋病。
刘水青是感染一科的主任医师,每天早上9点,她就开始查房了。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主任医师、贵州省艾滋病诊疗质控中心专家组组长刘水清:我大概是2002年开始去学习艾滋病防治,02年到现在已经是16年了,那个时候大家更是“谈艾色变”了,根本就不可想象我怎么会去做这个。
很多人“闻艾色变”,
可在感染一科工作的医护人员,
每天都要面对艾滋病患者。
一个不小心,
就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从医生变成病人。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医生 宋业兵:在最后进针的时候,有可能当时穿刺方位不对,这个针当时滑偏了一下,就扎到了我的左手食指指腹的位置。洗手的时候才发现,手套破了,并且皮肤有轻微的渗血。考虑到风险,当时就马上进行了服药阻断。
虽然及时的服用阻断药物,宋业兵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可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服药的28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医生 宋业兵:我爱人也很重视这个事情,每天都让我服药,甚至有时候像一些平常的人接触艾滋病病人的那种眼神来看我。
正是这份感同身受的经历,让宋业兵更加能体会到艾滋病患者所承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苦痛。除了宋业兵,感染一科的很多医护工作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很多人因为恐惧艾滋病,从而惧怕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让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担来自社会的压力。
在感染一科我们采访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也是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志愿者。
周大姐(化姓)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2003年发病时,她如坠深渊,整整两年时间都没走出染病的阴霾。
贵州省爱之缘关爱协会志愿者周大姐:我是2003年发病的,很多人知道了我的病情以后,我觉得比死了还让人难受。
社会的偏见不断的折磨着周大姐,这比身体上的病痛还让人难以承受。她原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贵州省爱之缘关爱协会志愿者 周大姐:一切全变了,家里面人也不让碰孩子了,其他人看见你就远远的跑开了。说实在话,真的有点不想活的那种感觉。其实周大姐想要的并不是特殊的关爱,她只想要像平常人一样生活,如同普通人一样被对待。
实际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
医生宋业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比如一起吃饭、共用一个马桶,都不会被传染。我们甚至可以保证病人在病毒载量控制得很好的情况下可以正常受孕。
在感染一科,艾滋病患者能感受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实际上他们只是感染了可怕的疾病的病人,而不是恶魔。如果社会能多些包容和理解,让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能更坦然的面对社会、面对自己,病毒的传播率也随之会下降。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主任医师、贵州省艾滋病诊疗质控中心专家组组长刘水清:每一个病人来的时候,我觉得平等就是对他最好的尊重。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到2018年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万,死亡26.2万例,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0多例学生感染艾滋病,主要是经过同性性传播途径感染。
据了解,贵州省总体疫情排在全国第八位,属一类疫情省份。
近年,贵阳市每年新发感染人数逐年增加,但仍处于控制水平以下,性途径传播是第一位的,占约97%,其中,异性的占70%左右,男男同性占比约26%。另一个传播特点就是,青年学生和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的例数在逐年增加。
艾滋病病毒很可怕,但艾滋病患者不可怕。就像刘医生所说的,平等就是最好的尊重,如果社会能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这不仅仅是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保护。
记者:邹洪霜 吴承彬
部分来源:贵州疾控
编辑:王梦婷 编校:吴瑶 审发:庞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