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我都会跟曾经同行
(我此前一直在做公募基金销售)
聚聚餐,看看他们的近况。
上周跟一做渠道销售的朋友吃饭,席间他不停地刷手机。
我问他,能不能把手机放下,就安静地吃个饭?
他就把微信群里的销售喜报给我看,说要给出单的理财经理发个小红包。
交流时,没有别的话题,就听他不停地在讲公司持营目标,他今年完成率很靠前等。
这一天,他是斗志昂扬的。
过了还不到24小时,我正在开车准备去加油,收到他的电话,说公司觉得他考评不达标,要降薪,问我怎么办?
语气非常沮丧,跟
20多小时前相比,判若两人。
因为马上到加油站了,我挂了电话,准备一会儿回过去。
这期间,我在想:
我问过很多人,也问过我自己很多遍。
首先肯定是相对富足的生活
。
尤其在西部,基金渠道销售还是性价比很高的工作。
另外,跟高收入相比,就是再也没有所谓的个人生活。
①聊天的话题永远都是“XX行不好搞、XX产品排名倒数/顺数第几、XX产品又被投诉了”等等;
②手机是不能离开自己视线的,可能吃着饭就出去接半小时电话、或者突然让我们都闭嘴因为是某个渠道领导的电话;
③不管是在周末或是工作日、早上、中午或者晚上联系,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此外,干了渠道,人永远都是紧绷的。
①周末不出差,回家也是忧心忡忡。
尤其是产品卖不出来,感觉都不配休息。
②产品卖不出来怕被领导批评,
卖出来了又怕产品表现太差被渠道投诉。
③关键是产品一支接一支,没有常胜将军。
上一支
卖得
好,是不能保
证
你这支
不挨批。
④很容易焦虑,发现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干了很多年,建立的都是平台关系,手上连一个客户都没有。
我这个朋友,前一天还开开心心、斗志昂扬。
只是接了一个电话,便慌了神,惶恐不可终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过了一会,我给他回电话,
安慰他:
①你跟曾经的同学、老家邻居、以前的同事等相比,已经拥有很多了。不要过于焦虑;
②认真地思考,这份工作带给了我们什么?是不是非做不可?舍得舍得,舍不得收入,那就得不到松弛;
③未来没有发生,不要去被未来所吓到。专注当下,只是打了一个电话,轻松点、不用理会。
他此刻已经回过神来了,没有刚才那么慌乱了。同时感觉做了快
10年基金渠道没有什么沉淀。
①别的行业销售是越做越轻松,因为客户忠诚度比较高,可以持续维护;
②而基金渠道销售是越做越难,因为
渠道客户都是平台关系或者是一次性的
。这只产品进了重点,大家合作亲密无间。下一只产品不在重点池,再熟悉的关系也没用;
③别的行业成交了就踏实了,可以放手开发下一个客户。基金销售,产品销售出去了,内耗才刚刚开始。
卖得好
,要跟公司斗智斗勇,承诺渠道的东西要想方设法兑现;而且还得持续跟踪产品表现,
很可能销售带来的兴奋没有几天,转头就要开始售后。
他有点心灰意冷,觉得大不了不干了。
7年前,
我在基金公司做渠道销售,跟他的状态一样。天天被领导叫嚣“证明你的价值”、被各种排名、通报、预估销量、工作日志等弄的筋疲力尽。
一边觉得收入还不错,觉得应该忍一忍;一边觉得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难道一辈子就应该亦步亦趋、战战兢兢在各种规则、考核下过一生吗?
算了吧,别干了。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裸辞了。
这
7年间,总有人问我过的好不好,每年能赚多少钱。
我想这
7年最大的变化就是
——
钱不再是我生活的唯一目标,也不是我与人交流的唯一话题。
生活百般滋味,为什么要给自己带一个紧箍咒,为什么不能去悦纳自我,去认真感受下春天的百花、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月色呢?
如果人生的意义是赚钱,我们很多人一出生就失败了。
这
7年,带给了我很大的松弛感。
①当人所处的环境跟自己都是一样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就是生活的真相,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过的。
我是真心建议做基金渠道的朋友多跟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不要反复跟同业交流,不然会陷入信息茧房。
②可是一旦你脱离那个环境,作为一个旁观者介入,
就觉得“大可不必”,生活百般滋味,不要过度内耗。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我这位朋友离职,也并不认为基金渠道销售是一个没有沉淀的职业
。我现在的生活、心性历练、身边朋友等等都是拜基金渠道所赐。
得到了什么,很大程度在于自我觉察。
渠道销售也是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很好的方式
尼采说“人是桥梁,不是目的”。做渠道销售就是不断地跟“昨天的我”告别。我研究生刚刚毕业去卖基金,一大早坐高铁去某领导家里送礼,一边送一边唾弃自己,在纠结和抗拒中成长。
不停地跟自己说
“心中的自我”和“此刻送礼的我”只是恰巧同名而已
,不要代入感太强,这只是一场游戏。
这位朋友接到一个降薪电话就很慌,说明心力不够,抗压能力较差。如果“人是桥梁,不是目的”,那就应该把自己暴露在压力中,而不是去逃避。你越逃避,压力越会反复出现;你越无所谓,发现真的无所谓。
我眼中的我不是我,
别人眼中的我也不是我,
我眼中的别人才是我!
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通过跟不同的人接触,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认知。
渠道销售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跟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机构的人交流,哪些人的某些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人的某些行为又是我们要避免的呢?
这份工作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要在路上去思考销量在哪里。
让人很有压迫感,但是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心力。我现在和万老师开的这个小公司,信心的源头就是“基金都能卖出去,还有什么搞不定呢”。
我觉得是一场经历,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修复。
面对压力,不是逃避,是觉察情绪源头;
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把人生目标限定在“到底赚了多少钱”,而是一种自我超越,也如黑塞所说“人是可能性”;
另外,把自己交付给人生的长河吧,不去过问奔涌的河水将带我们流向何方。不再去控制那些本就不在我们掌控之中的事情,停止与苦难的对抗,也停止对片刻欢愉抓住不放。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的同行们。
如果您想了解咨询更多关于猫头鹰会议服务与投研工具,欢迎联系客服预约申请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