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
科创板IPO史上最离谱的专利之争,30件专利被挑战无效,结果却大跌眼镜
》一文,还是引发了一些行业内的猜测,甚至还有人希望去复刻所谓的操盘手法,这就有点南辕北辙了。而且还可能会引发专利局类似无意义的案件激增,导致审查资源的浪费。因此,感觉有必要就此事做出进一步的说明,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
在昨天成文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想明白的事就是如果此事是拉普拉斯“主动”所为,好处到底在哪里?完善几十件专利的重要性程度能大于企业上市期间需要静默、不出乱子?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似乎又有很多矛盾之处。
直到今早又梳理了一下这个案子,忽然觉得这里面很可能反映的就是真实的商战。只是最终这个结果,似乎是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一部分罢了,也就是既然这个无效挑战已经发起了,那么就借坡下驴,留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很快,这个猜想中的部分内容就被证实了。
上午,相关方主动联系了我,整个通话两分钟,很简短。对方确认了这是友商发起的批量无效,时间是在今年2月份,并提到当时正处于IPO注册的关键点,表达了应对这么大量专利被提出无效的一种毫无准备,到后面着手联系多家代理机构来应对,同时表示所属光伏行业正如我们公众号所跟踪的一些案例,确实诉讼较多。仅此而已。
虽然内容很精炼,透露的实质内容也不多,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还处于敏感期,但基本可以印证我早上的猜测。
所以,我试图对本案基于我猜测的一种可能来再次复盘这一事件。
本案中,如果确定了对30件专利的无效挑战不是“自导自演”,就能捋顺很多节点。
从时间上看,提到事件发起是2月份,也就是拉普拉斯在提交2024年1月26日提交注册之后,无效挑战请求人一方就介入了。
期间到底有没有谈判,并不清楚。
不过可以猜测一下当时的场景,很可能是竞争对手认为我已经找到你专利的弱点了,别看你有上百件专利,但是我确定无效掉你很多专利,看你接不接受我的条件吧。
显然如果只这种红口白牙的说,肯定不如行动更有效果。
于是在竞争对手找到了一个“壳”公司,又委托了这家浙江代理机构,来对拉普拉斯的专利做个体检,找到其中的薄弱缓解,筛选出来,准备无效材料。
从这个角度,也能印证为何被挑战的专利中,有不少专利都是一句话的权利要求,
至少肉眼就能看得出,被无效掉的
概率是很大的。
于是可以看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记录中,最早在2月7日就开始
提出了一批专利的无效请求。
反过来,拉普拉斯只能硬着头皮应对,从找了炜衡、金诚同达等四五家代理机构,每家都分几个案子来看,也比较符合应对如此多专利被提无效的应对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率也是边打边谈。
或许真是因为处于IPO上市注册的关键时间节点,最终在利益平衡之下,很有可能双方最终还是达成了和解。简单来说,要么用钱摆平,要么通过协议条款锁定。以此来换取IPO后续程序顺利进行,这也是常规的选择。
从一些案件给出的无效审理程序来看,双方在6月17日的一些口审,都还出庭参加,其中一些案子的权利要求还在不断修改调整。然而,到了6月27日,无效请求人就在很多案件中提交了撤回的请求,并提出了在之前已经修改文本的基础上撤回。至此之后的7月和8月安排的口审,双方就都没有参加和做出回复了。以下是其中一个案件的时间线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6月17-27日之间或之前,很有可能是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的一个大概率的时间节点。
这起事件,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行业内的人来回味。
一是在商战上来进行IPO狙击,依然是企业竞争中希望专利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而且目前来看,也只有在这个时机,在中国搞专利事情,成功的概率才大。要么按照中国当下的专利保护环境,能拖延就拖延,能找关系就找关系,一个案子怎么也得打几年。反而没有IPO期间拟上市企业对专利和解这么有迫切的需求。
二是用低成本可以撬动大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