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不喜欢的微信聊天开场白是什么?
我最怕的有三种,
“在吗?”
“忙吗?”
以及,直接发个表情。
比这三种更可怕的是,只有以上这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收到这样的信息,我手都有点抖,摸不清对方的套路,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问“在吗”究竟是要干什么呢?我还以为这是没有智能手机年代的QQ标准开场白呢,毕竟那时候的沟通需要先确认对方是不是在线,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微信都在线吧?那“在吗”究竟是问我在不在哪里呢?
并且无论在不在,打开微信都能看到消息,有事说事就好,在或不在,都不影响发送消息不是吗?并且不知道对方到底有什么事,还真是不敢随意回复。万一是借钱呢?
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二十分钟后看到消息,回复“我来了”,对方没回音,过了半小时又问了我“在吗”,真遗憾我又是延时看到的,等我再次回复“在”之后的第二天他再次问我“在吗”。中间过去了十几个小时,然而我最后还是不知道他找我什么事。
这是什么游戏?不停地确认你在吗在吗,但就不说实质内容,真是急煞人也。
问“忙吗”这种,更是让人心焦,你说该怎么回答?平时大家都挺忙的,要是告诉你很忙,显得不近人情,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是说不忙呢,又不切实际,如果回复了不忙,是不是意味着接下来不好拒绝对方的请求呢?
还有二话不说发表情包的,是不是节奏不对?对话还没开始就表情包大战?哎呀,我还没准备好呢,不知来者何意,不敢轻举妄动啊!
以上三种开场白,真的是让人接不住,不怕你用任何姿势开始,最怕你说完开场白就保持沉默。微信毕竟只是个沟通工具而已,真正能让我们连通起来的是沟通的内容,只要你简单问候,说明来意,给对方时间回复即可,就是这么简单。何必把它变成让人猜不透的谜题呢?
或许正是因为微信等即时沟通工具太过于方便,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当你想联系某人,只需点开某个手机软件,几秒钟发送完消息就万事大吉,而对方花几秒钟回复不过是理所应当的事。我们能即时性的发送消息,所以也期待着对方能即时性的“秒回”,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需求。
但我们常常是迫不及待的,认定了自己发送的消息就应该得到“秒回”的待遇,认定了既然我可以及时触达你,你也应该同样快速回应我。如果内心有这种期盼,只会加剧你的焦躁。不是对方做得不到位,因为这本就不是一种必须的要求,是我们自己在不合理的需求之下暴露了内心的不安全感、控制欲和过度的路径依赖。
对方没按照自己的期望快速回应,会让我们觉得无所适从,无法确定是没收到还是不想回,心里惴惴不安、躁动难耐,时不时就要查看手机,如果达到了忍耐的时间极限,甚至会怀疑,是不是手机没网了?于是你重启软件,咦?还是没回应,无奈之下,你再发一条“在吗”,心里的失落一点点蔓延。没收到回复让你无法踏实做事,左思右想对方为什么不回复,归根结底是因为悬而未决的不安全感。就像天气预报下雨却没带伞,外出后却记不清是否锁好了门,你把跟手机另一端的联结当成了一种必需品,稍有缺失便难以承受。
这也是我们人际交往模式的一种折射,只不过体现在社交网络当中,不加区分的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调来行事,一旦扑空就觉得十分泄气,甚至有些恼怒,“他为什么不回复呢?明明他刚刚发了一条朋友圈,应该看到了我的消息啊”,遇到这种情况,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能解释,只是因为对方发那条朋友圈比回复你的消息更重要,发朋友圈就是他当时更迫切的需求。忽略总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你没那么重要而已。
如果你单方面默认对方一定要按照你期望的时间回复,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枷锁,因为对方并没有与你达成共识接受你的规则啊。
真的有急事需要联系,社交软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电话的即时性更强、沟通更清晰,相同时间内能传达的信息更丰富,还可以得到及时的回复。为什么没有选择电话沟通呢?如果连对方的电话都没有,那说明你们的关系还没达到能交换电话号码这种更私人的程度,所以真的没什么必要要求对方如何;如果有电话而不打,那是你个人对微信等社交软件有着过度的路径依赖,寄希望于一个社交软件能解决你全部的沟通需求,这是一种惯性,其实也是一种惰性。
当然,我们都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重要到足以让任何人放下手边的事情来回应自己,但是现实中,我们不也常常是那个没有秒回信息的人吗?无论是哪种人际沟通途径,无论是线上聊天还是线下见面,能给人留下回旋和冗余,才是最基本的尊重和善意。
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微信没有设置消息已读提示呢?是因为设计产品的人深耕人性,了解了已读消息提示后却不回复给双方带来的尴尬,清楚了在某些场景下,我们不想立刻回复的心理感受,一个已读提醒带来的压迫感真的是太重了。毕竟,沟通是为了我们能更轻松,而不是增加心理负担,不是吗?
即时化工具提供的是便利的可能性而已,但能否真的产生便利,决定权在于双方。在你触达他的那一刻,你的任务完成了,之后能做的也不过是被动等待,什么时候回复,回复什么内容,都取决于对方的状况和需求。
就像刚刚的我,在厕所拿起手机,又收到了一连串夺命连环消息,内心只想回应一句,“请给我一点尿尿的时间。”
配图:插画师 Daniel Jamie Williams
作者介绍:大将军郭,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8年心理咨询经验,微信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rmal),图书作品《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正在热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