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作者:李礼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今天被新媒体围绕的我们,对于甲午战后晚清“新媒体”—报纸—的迅速崛起的历史并不熟悉,近代报刊经由传教士入华,传统士人开始接触并逐渐进入这一领域,报人群体由此被催生。从戊戌维新之前开始,中国知识精英借助报刊论政,将办报作为投身政治活动之起点或主要手段。他们不仅影响了晚清政治进程,也构建舆论影响民众,从而瓦解清廷的合法性,影响辛亥革命的到来。
晚清报人仍带有传统士人气质,也非此后的职业报人、机构化现代媒体人。不过他们已开始意识到使用报刊来达成诉求。学者许纪霖评价,“有一种知识分子,叫做媒体人。从清议到抗议,从士大夫到媒体人,有公共担当的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作者李礼则在后记中补充了另一个写作初衷:他们的智慧可以烛照后来者——那些曾经困惑他们的问题,多年以后,仍在这个国度里飘荡。(本期推荐人/孔雪)
本书作者
李礼
资深媒体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任多家媒体主编、专栏作家。现任《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另编著出版有《27站,中国近代史之旅》、《穿越百年:民国前传》等。
精彩书摘
甲午之后,更接近政府上层的高功名士人投身其中,“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即一种与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不同而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的开端”。精英人物的加入塑造了一种更为权威和高尚的报人形象,令这一身份逐步去污名化,出现了所谓的政治家报人或精英报人和精英报刊(elite press),其政治参与和诉求更加明显。和传统具备科举功名的精英相比,走出书斋的他们向“大众型精英”转变,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是一种整合大量个人意志、“依靠人民的精英”,影响力大为提升,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新型“意见领袖”,拥有超越传统的、可资动员的“受众”资源。
大公报馆大门
此后,更多精英将报刊作为政治参与平台,他们借助租界、海外空间以及宪政、报律的合法框架,在传统体制外发育出相对独立的话语,构造出晚清新的公共空间,由此形成超越传统清议的批判性言论,彰显一种难以驾驭的体制外力量。本文所描述的作为分析语言的“抗议”,即是指这种游离于体制外的对官方持续表达不满的言论,主要围绕对当局政治改革、各级官员活动以及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件展开。不过,这种“抗议”虽显露政治抗争的色彩,但仍多在法律框架之内,此后随着晚清政治改革的挫折日趋激烈甚至最后倒向革命舆论。而对革命派报人而言,报刊几乎从开始就是革命的鼓动之物。
(摘自《转向大众》绪论)
延伸阅读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
(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许纪霖 新星出版社 2005年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张朋园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年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李剑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