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查 3 管的顺序是什么?
你去问不同的检验人,可能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你去问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检验人,可能会说:「我记得应该是第一管细菌,第二管生化,第三管常规。」你去问实习的学生,可能答:「书上说第一管是生化或免疫,第二管是病原微生物,第三管是理学和显微镜。」答案不一样,谁对谁错?
其实他们的回答都没错,都有依据
医学检验专业从 2013 年由 5 年制变为 4 年制医学检验技术,随着年制的改变,教材也变了。
从↓
变成了↓
由刘成玉等主编的第 5 版《临床检验基础》[1] 里是这样写的:
由许文荣等主编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2] 里是这样:
由龚道元等主编的《临床检验基础学》[3] 里是这样的:
我们再来看看检验人的红皮书,《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4] 是这样写的: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5] 是这样写的:
再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2020 年 3 月 26 日发布的 WS/T 662-2020《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及《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均为 2015 年出版,所以能查到的最早的改变在 2015 年,在 2020 年国家行业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第 1 管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如蛋白质、葡萄糖等),第 2 管用于微生物学检查,第 3 管用于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改变检测顺序?
由于穿刺伤,第一管可能含有血碎片、组织液和皮肤及其附带的微生物,导致在培养中产生错误的结果,例如皮肤定植菌(表葡等),通常不致病,由于皮肤消毒不够彻底,随着穿刺进入血培养器皿里,导致血培养阳性。所以第一管不应该被用于微生物学检查,它最适合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但
如果仅获得少量脑脊液,且使用单个管收集,必须首先用于微生物检测,
以确保无菌培养,再进行细胞计数,最后做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脑脊液 3 管的顺序现在搞明白了,那送检又是如何送检呢?我们以 2015 年后的书为准,《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这样说的:
《临床检验基础学》是这样: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于 1 h 内检验完毕,这是确定的。
但是如果由于种种原因 1 h 内没有完成,标本应该怎么保存呢?
如果应用于细菌培养,必须室温送检,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应 35 ℃ 保温送检。
图源:WS/T 640-2018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
如果应用于蛋白质和核酸检查,可以 -20 ℃ 以下保存:
图源:WS/T 662-2020《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
如果应用于生化、免疫,可 2~4 ℃ 保存。
如果应用于常规检查,需 1 h 内检验完毕,最长不超过 4 h,以免细胞破坏。
图源:WS/T 662-2020《临床体液检验技术要求》
现在如何检测也搞明白了。
常见中枢系统疾病脑脊液检查结果如下:
下面我们来看 1 个小病例,告诉我们脑脊液检查中的矛盾之处该如何解读~
患者女,56 岁,因「头晕 3 天,意识障碍半天」入院。
脑脊液相关检查如下:
脑脊液见 4+ 革兰氏阴性杆菌(后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蛋白、LDH 增高、CL 降低都符合,但白细胞为何基本正常,葡萄糖不降反增?
脑脊液糖受血糖影响,为血糖的 50%~80%,故而在脑出血、糖尿病、饱食或注射葡萄糖之后会增加,而穿刺损伤出血也会影响糖测定,该脑脊液存在红细胞,证明可能有少量穿刺出血,可能会影响脑脊液糖的测定,但即使这样,血糖达到 6.81 mmol/L 也是增高的,推测本身血糖就是增高的,所以脑脊液糖在大量细菌感染消耗之下还是增高的,血糖测定如下:
果然,该患者血糖高达 23.99 mmol/L,脑脊液糖 / 血糖约为 0.3,远远小于 50%~80%。研究表明,CSF 葡萄糖 / 血糖比值 < 0.36 时,对化脓性脑膜炎诊断预测值达到最大,且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 [6]。
脑脊液见大量细菌,一般来说白细胞会应激性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消灭细菌,但如果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机体处于极度衰竭状态,无法免疫应答,白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增高。
脑脊液是对血浆中各种物质的选择性滤过分泌而来,我们不仅要了解脑脊液各物质正常值,也建议同时检测血清中的相应物质,如脑脊液 / 血清葡萄糖比值、脑脊液 / 血清白蛋白商(Qalb)、脑脊液 / 血清 IgG 商(QIgG)、IgG 指数(QIgG 与 Qalb 比值)等,以便更高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1] 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 5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 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龚道元,胥文春,郑峻松。临床基础检验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 3 版)[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 4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6] 豆仁成,娄燕。外周血和脑脊液检测标志物早期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 [J].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21,09 (2):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