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创新与创业、用户、品牌、传播、互联网与网红经济、数据商业与人工智能、新零售与实体融合、管理企业的要义以及投资思维等各个角度,用“短段落”的形式,全面阐述了当今极具价值的诸多新商业思维,以最省时间的方式带领读者看清商业的现在与未来。
任何商业的成功都是从洞察用户的需求开始的,这种需求包括潜在的需求和现实的需求。尽管有人说苹果手机的诞生是创造了需求,而不是用户本身有这种需求。事实上,这种说法只看到了苹果手机本身,而没有看到乔布斯通过苹果手机到底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
不可否认,商家对于了解用户还是非常重视的,甚至采用了各种调研的方法,花费大量的资金去雇用第三方调研机构去了解用户。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了解用户的方法都是失效的。本章我们从各个层面跟大家聊聊如何才能真实地了解用户。
据说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大约有95%是属于习惯性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的商业活动避免很多错误的判断。一些新产品或者服务的推出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都轻视了习惯的作用。
我们要记住非常重要的一点:消费习惯很难改变,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雄厚的资金,就不要以为创造出了一个好的产品就能让消费者买单。
在产品创新中,很多开发者特别容易忽视用户习惯的力量。商家一定要明白:一旦之前的一种产品已经使用习惯,用户就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知道你的新产品比别人好。
◆比如2005年谷歌地图推出的时候,比另外一款地图产品好很多倍,而且当时谷歌地图在其首页还有一个导流入口。以谷歌巨大的用户数来说,在首页放一个链接的流量已经很大了。即使这样,谷歌地图还是用了好几年才超过对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过去的地图用得已经成为习惯了。谷歌尚且如此,小公司要用好产品改变用户习惯就更难了。
我不止一次看到,医院即使有自动挂号机,大家还是习惯性去排队。你会看到,人工窗口人满为患,而自动挂号机器那里却冷冷清清。除了医院遇到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其他场景也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
这说明,要改变人的消费行为模式是非常难的。作为创业公司在考虑市场开发时需要特别注意,不要想在行为模式上去突然改变消费者,进行市场教育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三大电信运营商相继决定取消语音漫游费。这个消息如果放在过去肯定是爆炸性新闻,但是这个消息2017年3月爆出时却显得不痛不痒,甚至很多天天使用手机的人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个消息。
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即使取消漫游甚至短信费到现在都已无太大意义。因为对于有通话需求的人来说,取不取消都得打。
而对于那些已经从通话转向微信等即时工具的人来说,沟通交流的习惯已经转向,不会因为取消短信费这种低频消费而改变习惯。用户习惯有时候就像奔腾而去的江水,一旦转向就很难回头。
消费习惯很难改变,但是也不是不能改变。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引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未来的消费预期。
◆说一个小故事:某一男人不抽烟不喝酒,自诩好男人,不管别人怎么威逼利诱就是不抽不喝。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对他说:“你看看人家去上坟,都是插烟倒酒的。你说你既不抽烟也不喝酒,难道将来你儿子去看你时给你插根棒棒糖,倒杯娃哈哈?”这位男人听后,便走上了抽烟喝酒的堕落道路。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由于这个男人对未来的预期,改变了他现在的行为。我们现在经常说房价涨得太快,快控制不了了。问题是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人们为何还是去买呢?因为预期。人们预期未来的房价还会越来越高,所以他们会买。房价什么时候会下跌?就是房价上涨预期被打破的时候。
春夏秋三个季节,网商们很少在网络上有很大的促销计划,而进入冬天后,国内有“双11”“双12”、春节促销等,国外有圣诞节、感恩节促销,人们购买量都大得惊人。为什么?
有一种解释是:冬天天冷,冷的时候人往往容易寂寞、孤独,渴望分享与温暖,喜欢用物质去填充精神的失落(如果情人们在如此寂寞的季节分手了,那就真的是不爱了)。
网络购物尽管发生在线上,但是也是一种参与社会交往的形式,与外界发生联系,缓解个人寂寞、孤独的方式。冬天的商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喜欢用红色促销,用温情做文案,大抵都是如此。
我们一般认为,商场或者超市入口处的位置是最好的,因为有巨大的人流量。这一看法值得重新考虑。顾客走进商场大门之后,会开始四处看,但这还不算真正进入商场,也就是说还没有进入“购物状态”。
他们什么时候慢下来,才算真正进入了状态。我们可以把让顾客慢下来的点叫作购物转折点,把从大门到转折点的区域,叫商场的过渡区。在这个过渡区,顾客购物欲望基本上会很小。这个区域的广告、海报会被忽略,推销员派发优惠券,也容易被拒绝。
IBM曾经给某个百货公司设计了一款能和顾客交流的机器,把它放在商场门口,可以给顾客提供搜索和导购等服务。这个事情听起来是不错,但实际上没什么人用。因为这台机器放在了过渡区,顾客进入商场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太注意。
在消费面前,为何我们即使是千手观音手也不够剁呢?根据斯坦福大学米契尔博士的研究:人的行为由两套系统来控制,一个叫“行动”系统,一个叫“知性”系统。前者是动物性思考,而人类大部分时候都是这种动物性思考。行为学上经常出现的各种效应,比如契尼可效应、羊群效应、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都是这种动物性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
给你讲一个故事:当我们的祖先外出狩猎碰到了狼群,如果是90%的人往东跑,10%的人往西跑,从概率上来说,往东跑的人要安全得多。道理很简单,因为人多狼群不敢进攻。这样经过几十万年进化,想独特一点往西跑的都死翘翘了。于是,作为往东跑的大多数成了原始人的后代。
经过长期的进化,人类也有了根深蒂固的、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这也是为何我们天生相信大部分人意见的原因,也是看到别人购物自己忍不住的原因。
消费者偏爱那些能够解决自己冲突的产品。京东集团董事长刘强东2016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你做的这件事情给用户解决问题了吗?若没有,就没有做的必要”。不要把眼光放在产品上,回到与人性相冲突的部分。时代在变,而人性不变,谁理解这句话就理解了如何开发产品,寻找问题。寻找问题,某种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找寻。
如果把小孩看作是妈妈们精心培育的一个“产品”的话,这里面妈妈们投入了很多“亲手”的工作。
一般而言,我们对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物品的价值。所以妈妈们会觉得自己孩子的价值是最高的,但是其他人并不见得,因为其他人没有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
Airbnb有一句这样的广告:“像当地人一样去生活”,打动了很多旅行的人。为什么这句广告如此奏效呢?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实验——亚裔学生饮食偏好实验,该实验召集了一些在美国的亚裔大学生,然后问他们一些提示亚裔身份的问题,比如说“你英语到底怎么样?”,然后再让他们在一堆食物列表里写下自己最爱吃的食物。
结果就发现,比起没有被提问的亚裔学生,那些被问了问题的学生,会写像汉堡、比萨这种美式食物的,比写包子、寿司这些亚洲食物的,比率多了三倍。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些问题激活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欲望,他们需要通过消费一样的东西来表明身份。所以,Airbnb那句广告语激发了游客们成为当地人的身份认同欲望,从而会更愿意为当地的民俗买单。
在APP里排名第一的是微信,排名第二的是QQ。这与腾讯原来的预计很不一样,他们起初认为因为装微信的人多了,意味着用QQ的人少了。那为什么装微信和装QQ的人会同时变多呢?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开始用QQ,而不是用微信。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年轻人习惯性的不愿意和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朋友圈。
刘国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PRSC)理事等。擅长商业战略、品牌和企业形象管理、企业家思想与企业史、互联网与数字营销、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等,常年为各类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可获取更多图书详情和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