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留学杂志
《光明日报》直属期刊《留学》杂志社,是隶属38家中央新闻单位之一的国家级期刊。拥有半月刊杂志/两微/光明留学网及流媒体全矩阵,着眼于泛留学领域,洞见留学行业发展,深度报道国际教育领域资讯,助力BC端产教创融合。《留学》看世界,开视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留学杂志

「毁掉」留学生四年的文理学院,其实比藤校还香?!

留学杂志  · 公众号  ·  · 2024-12-22 08: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关注TOP3文理学院韦尔斯利的早申录取情况,并介绍了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形式。通过周宇教授分享在瓦萨学院的经历,揭示文理学院适合什么样的学生。同时,对比中美学生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文理学院培养的核心能力。此外,还讨论了中国学生在文理学院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注TOP3文理学院韦尔斯利的早申录取情况

今年录取数量比去年有增长,但仍有人对文理学院持质疑态度,认为其学费高昂并面临就业挑战。

关键观点2: 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形式

以周宇教授在瓦萨学院的经历为例,介绍文理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博雅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和底层学习能力。

关键观点3: 中美学生的挑战和机遇对比

在美国大学中,中国学生面临英语阅读和写作的挑战,但同时也拥有更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力。文理学院提供的关注和支持有助于他们克服困难。

关键观点4: 中国学生在文理学院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留学成为产业,来文理学院的中国学生增多,但他们的英文水平和综合实力也在提高。同时,也面临世界多元性的同理心和理解力的缺失等问题。

关键观点5: 文理学院培养的核心能力和价值

通过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和跨学科学习,文理学院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底层学习能力等核心素质。


正文

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就在近日,TOP3文理学院韦尔斯利发出了早申录取结果, 以20枚+的录取数量 ,拉开了发榜的序幕。


■今年录取数量比去年有5枚+的增长,ED仅仅只是开始,千万不要焦虑。


说实话, 文理学院是一个在国内风评两极化的存在。


其录取难度并不亚于藤校,学费也与不少私校齐平,如韦尔斯利一年费用已经高达9万美金,爱的人特别爱,在国内的关注度也日益增长。


也有人后悔不已,直言「文理学院毁了我的大学四年」,尤其是回国不受认可、地方偏、找不到工作、学术难度太大等最被吐槽。在读学生也说 “在全美第一文理学院读书,父母以为是「美国大专」。”


就连在美国学生群体中,类似的吐槽也不少。


■文理学院的学位=麦当劳的工作


于是,在关注榜单之外,我们也想去揭示一个真相:


文理学院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学生?


于是,在我们的王牌栏目#100个中产妈妈故事中,谷雨星球有幸独家邀请了在顶级文理学院 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任教30年的周宇教授——


从北大经济地理系毕业后,她去了明尼苏达大学读Phd,自1995年至今一直都在瓦萨工作,亲眼见证了从几乎没有中国学生,到2011年零星几个,直至现在越来越多中国涌入的的过程。


周教授坦言:「跟十几年前比起来,中国学生的英文和综合能力越来越优秀,但孩子们在文理学院所面对的冲击,或许比以往更大。」


■本文以周教授第一人称讲述。


01

教授最重要的任务:教好本科生


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国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形式。


和大家耳熟能详的综合性大学(大U)最大区别是, 文理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基本没什么研究生。


有时候我回国开会,有人问你们学校这么厉害,一定培养了很多硕士博士吧?我说真没有,偶尔只有一两个硕士, 基本都是本科生。 这往往就会造成误解,「美国的文理学院没有能力培养硕博生」。


但事实上完全相反。


从历史起源来说,文理学院是精英教育最为核心的环节,哪怕是综合性大学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学院,也叫作Harvard College。


而liberal这个词就源于拉丁语liberalis, 意为「适合自由人的事物」 ,教授科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文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博雅教育,而不是单一领域的技术培训。


■谷雨星球今年带着孩子去瓦萨访校,学校位于纽约周边,都被这里的美震撼了。


那么,在极其关注本科生的文理学院读书,学生会被老师「盯」得更紧。


老师的任务不是做科研和带硕博学生,教授本科生是我们最重要的学术任务。


所以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设计上,思考如何让学生对课题感兴趣,如何让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有意思,以及什么样的作业会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和学生的关系也是一样。


因为一个班平均人数不超过20人, 我知道每一个人的名字,谁旷课了我不用点名就看得出来。 如果学生成绩下滑,我也会马上意识到,就会约学生来聊聊到底什么原因。如果课程吃力,我也会迅速反馈到学校的管理部门。


总之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


所以你如果走在文理学院,就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景象: 这里的人走在路上,会随时碰到认识的同学、老师热情打招呼和拥抱。 如果是陌生人进入了校园,也都会一眼被认出来,并且受到热烈的欢迎:欢迎来到我们的校园!


当时中国学生还很少的时候,我也常请他们来家里吃饭。假期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申请经费带本科生去全球做实地调研,今年我们刚来了中国。


跟学生老师都行色匆匆,每个人都各忙各的大U比起来, 文理学院就像一个扎根在大学校园里的家庭,我们就像是家人。


■谷雨星球的孩子们去瓦萨学院访校时,听周教授分享这里的学习和生活,听完都说爱上了文理学院。


我女儿在康奈尔读书,教授几乎是不可能知道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 一门最小规模的课也是50多个人 ,上完一门课后基本上也就不会再跟同学有更多往来。


虽然也能去office hour,但教授是根本没时间看本科生的作业,全靠助教。


而且, 美国大学不像国内大学有固定的班级,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 ,全靠自己,尤其是留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就更大,而能支持他们的就是教授的关注和校园的体系。


我想起一个特别好玩的小故事,一个从瓦萨毕业后去哥大读研究生的学生回到校园,我问他要不要一起吃饭,他说实在抽不出没时间:


「我今天约满了听课,要从早上9点听到晚上6点,我太想念瓦萨的课堂了,老师们讲得太好了,大U里很难遇到这样课堂和老师。」


不是说大U的老师不好,是精力实在被分得太散了 ,学校的文化和评价体系也不要求像我们这样细致地关注学生。


■不同排行榜里的文理学院TOP10。


02

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
都在教什么?


因为教授的关注度太高了,所以文理学院还经常被「吐槽」的一点是学术难度高,「拿高分实在太难了!」


尤其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本就不是母语的英文阅读和写作就是挑战,而在文理学院, 阅读量、写作量都比综合大学还要更多。


具体有多大呢?


比如我自己的地理课,属于文科,一星期有两节,每一节有2-4篇的文章要讲,一篇文章可能就有三四十页,难度也很大。为了学生好接受一点,我有时候会把难的和简单的搭配着布置,但即便这样, 一周的阅读量也随随便便上到100多页了。


到了高年级,一周只上一次课,阅读量差不多100-200多页,甚至课前就要读完一本小说。


作业量也很大,每一门至少有两三篇paper,到了期末,四门课的paper都堆到了一起,一篇期未论文10-20页,时间非常紧张。


做个对比, 我们的学生一年级就开始写很短的research paper了,而我女儿在康奈尔得到了大四才开始。



如果说文科的写作重在「分析」,那么理科就重在「交流」。


如生物要求学会让公众读懂自己的学术发现,要清晰表达自己的理论,作业也需要提供解释或分析,这些都有专门的训练。


而通过这些年对中美学生的观察,我发现这些阅写任务于两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


美国学生基本都是提前了解并认可这里的课程设置,阅读力非常强的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吃力的。


而中国学生虽然这些年来英语能力越来越强了,不过刚进来也容易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想选的课太多了,我担心他们一时半会儿吃不消,都会建议 阅读写作最好不要选两三门。


那么,文理学院倾注了这么多精力,如此严格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 到底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觉得就瓦萨学院来说,培养的核心能力有这么几点:


第一,掌握跨学科知识


不管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去上一些对方的课程,这样才会对社会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这也是liberal arts最核心的含义,对人要有全面的培养。


■vassar图书馆之一,有上百万的藏书。


第二,底层学习能力。


文理学院确实完全专门针对职业培养的课程,比如会计等等, 我们更看重的是让学生拥有能应万变的底层学习能力。


表面来看,他们在学陈旧的知识,比如艺术史,唯一一门几百人的大课,讲的是西方和东方的艺术发展历史。上这门课的学生,并不一定是为了做专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知识传承方面的了解。


广泛的涉猎才能有广博的通识基础,塑造人之为人的根本。


第三,基本的研究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写的研究paper,从观点到论证都涉及大量的阅读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严谨清晰地将它表达出来。


这听起来很容易, 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是一个指数级的提升,需要漫长的一个学习过程,在不同的科目、课程中轮番被虐才能获得。


有相当多的案例证明,文理学院赋予学生的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耐力,和受益终身的底层能力。


■来自乔治城大学教育与劳动力中心的数据发现,文理学院毕业生长期回报高于其他大学。


如果在美国横向对比来看, 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层中,文理学院背景的人比例非常高。


而在社会各界的精英中,文理学院的校友网络力量非常强大。正是得益于4年大学时光紧密的联系,大家的关系非常好,如果学弟妹去求职,同一所学校的学长姐都会特别给力,而内推本身就是一个特别有力的途径。


我最近跟一些大U教授朋友们聊天,都感觉到AI的冲击特别大,一些工厂式生产学生的模式在AI情况下无以为继, 反而是我们这种小而精的学校,可能还有空间来和AI共舞。


用一句话总结: 文理学院确实更适合追求人生深层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奔着一毕业就赚大钱目的去的人。



03

中国学生在文理学院:
接轨与断层


那么,这么多年观察下来, 去文理学院的中国学生都什么样?有什么变化?


早在2014年的时候,所有中国学生加起来也就一共四五个学生。那时候,中国极少有人知道并认可文理学院,所以来的学生都是特别喜欢才选择的,很有个性,也很有自主性。


而随着留学成为一个行业和产业,知道文理学院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是真的喜欢,有的奔着名气,有的则是想想进来再曲线救国转学去藤校等,人群变得更多样了。


去年瓦萨录取的中国学生就有四十多人。


而跟以往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英文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提高了特别多。


但是,我却稍感遗憾地是, 对于世界多元性的同理心和理解力,反倒看不如以往的学生了。


这里的「多元」并不只是文化的多元,还包括种族、阶层、兴趣等和自己不同之处的适应力和消化力。


所谓的见多识广,不仅仅是走出国门去巴黎,去伦敦,去纽约,更是走出自己的文化属性圈层,亲手打开被折叠起来的世界。


换句话说,这一代孩子有一种「幼稚化」的趋势,并且在中美孩子身上都存在。


■美国教授也曾吐槽过这一代孩子太幼稚,身后还跟着扫清一切障碍的「扫雪机家长」


这背后的原因,和内卷分不开。


学习挤占了大量生活体验的机会,仅有的时间也交给了被精心设计的培训班、背景提升项目,从小被安排去见世面的他们, 对社会的认知是扁平而狭窄的。 学生群体也更同质化,跟其他国家学生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保守」。


我在假期带着一些学生来到了中国乡村,不少孩子说我虽然在国内长大求学,但这些地方我都从来没听说过,更别说去过了。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中的一切都是被成年人精心设计的,当他们只身一人去陌生国度生活时,遇到真实世界的棘手问题,自信程度会很差,焦虑感相应地就高。


就像我和学生聊天时,会问他们如何选课,对自己的下一步有什么规划,好多学生回答不上来。当遇到困难也会很焦虑,一个人大半夜躲在图书馆里偷偷地哭,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开着的,可是从小被安排习惯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迈出这一步。


我一直觉得, 中国孩子的学术能力非常优秀,但自我设计的能力让人有些遗憾。


但也不能责怪这一代的孩子和家长。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学生, 中国学生留学的试错成本要高得多。 申请难度越来越高,没人敢犯错,如果有一条规划好的稳妥路径,孩子至少能得到更多庇护。


■韦尔斯利的科学楼;楼道地上写着对姑娘们暖心的叮咛:「吃好,睡好,逛一逛;喜欢,学习,日日新」。


所幸的是,这种自我设计能力, 恰好也是文理学院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培养给学生的底层能力,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比如我们地理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去法学院,因为涉及到土地、管理等方面,会经常关联到法律方面,而他们在本科就已经习惯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在阅读写作中训练了至关重要的逻辑思维,这样的跨行会很顺利。


我们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文理学院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而是为了为其第三、第四份工作做好准备的。」


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大多听从身边或社会的声音,只有在多次尝试后才可能找到心之所向。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早日撞向象征着人生赢家的「终点」,但是终点线却从不是由我们决定的。


像我女儿毕业后也挤破头去了投行工作,几年后却选择放弃,而去环游世界,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对于孩子们来说,出国留学就是一场在不同文化里,重新定义人生往何处的过程。


最近,我看了这样一篇文章 《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的柏拉图》,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支付文理学院学费父母可能会质疑,每年花费几万美金,让儿子或女儿能够有机会阅读柏拉图、霍布斯和梭罗,是否值得?


但在青春时期能尽情讨论人生问题,让学生与教授进行深度互动,这是永远无法被复制的价值;深度阅读也能让学生远离日常的喧嚣,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自由漫游,而不是沉浸在日常中变得越发急躁。


「Our biggest problems are often best addressed not by leaning in but by stepping away to reflect on enduring perspectives.」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一场速度的竞赛,却忘了它其实更像是一次漫长的对话。


文理学院自然不适合所有人,更适合那些愿意在喧嚣的当下,仍愿意静下心来与历史对话的青年人。


■孩子@瓦萨学院,在湖边听完周教授的分享,都说爱上了文理学院。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